2019-11-26 15:5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家天下”是怎么来的?

——读《史记·本纪第二·夏》

楚  欣

 

“家天下”始于夏代。

夏,一个古老的部落。其首领禹因治水有功,被帝舜指定为接班人。禹执政后,按惯例先后安排了继承者。然而,“钦点”的接班人不是早逝,就是不被诸侯认可,帝位最终落到了禹的儿子启身上。启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从而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家族传承式的王朝。《史记·本纪第二·夏》对此作了记载。

禹,名文命,父亲叫鲧,祖父乃五帝之一的颛顼。按这个算法,他是黄帝的第五代孙 (注1)。

帝尧执政时,洪水泛滥,山崩地裂,良田遭淹,房屋倒塌,百姓不堪其苦。为了解民之困,尧广泛征求有能力治水的人出来。大臣四岳推荐鲧。尧说,此人背弃天命,毁坏同族,不能用。四岳则认为,现在没有人比鲧更合适,还是试用一下,不行再换。尧接受了这个意见,让鲧出来负责治水的工作。

鲧治水,前后历经九年,却未能取得成效。尧见状,就把他撤换下来。舜继尧执政后,于巡视过程中,发现鲧原先的治水“无状”,就在羽山把他杀了。这个严厉的惩罚得到了天下百姓的认同,但舜并没有因此诛连鲧的家属,反而让他的儿子禹继续领导治水工作。禹叩头谢恩,并以谦恭的态度向上提出,这一使命应交给契或者后稷、皋陶更为合适。对此,舜予以勉励——这事还是你来做吧!

禹为人敏捷勤奋,品德端正,和蔼可亲,言行一致,深受百姓的信赖。作为鲧的儿子,他为父亲治水未能成功而遭诛杀深感悲伤,并从中吸取教训,决心把这项工作做好。为此,他在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槔。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同时,他还命令同僚益教老百姓种植水稻,指示后稷调配各地粮食的丰歉,以稳定社会。

对于禹的治水经过,司马迁以较大篇幅作了详细的介绍。

按照计划,禹先是从冀州开始治理,然后是沇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每州治理,虽极其不易,仍获得成功。接着,开通九条穿越大山的道路,分别是:从汧山到荆山,从壶口山到太岳山,从砥砫山到王屋山,从太行山到碣石山,从西倾山到太华山,从熊耳山到负尾山,从嶓冢山到荆山,从内方山到大别山,从汶山到敷浅原山。最后则是疏导九条江河:弱水、黒水、黄河、漾水、长江、沇水、淮水、渭水、洛水。

经过这一番治理,九州得到了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安居,九条山脉都有了通途,九条江河都得到了疏通,九大湖泊都筑起了堤坝,各地诸侯都纷纷前来朝觐会盟。此时,禹又根据地域与王城距离的远近,将全国划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等“五服”,进行有区别的严格管理。

至此,东临滔滔大海,西到茫茫沙漠,自南而北,天子的声威教化深入社会基层,为百姓所拥护。帝舜非常满意,他下令赐给禹一块玄圭(黒色美玉),以表示治水工程取得了圆满成功,天下从此太平。

有一天,帝舜临朝,与禹、皋陶、伯夷等在一起议论国政。皋陶谈过之后,舜对禹说:“女亦昌言”(你也说说吧!)禹先是叩谢,接着言道,我没有太多的话要说,只不过是“思日孜孜”(每天勤勉工作)而已。执法的最高官员皋陶听后问道:什么叫“孜孜”?禹就把他治水过程中如何深入实际,如何以身作则,如何想尽办法克服困难,直至最终完成任务的情况简要地叙述一番。皋陶当即称赞道,这就是您的成绩与贡献啊。

禹接着对帝舜说,您是最高领袖,地位无人可比,宜谨慎对待。各位大臣则要竭尽心力辅佐。这样,天下就可以大治。特别是,您要用清静之心奉行上帝的旨意,上帝就会经常把吉祥赐给人间。帝舜听了禹的话甚表赞同。他说,作为大臣,你们是我的左臂右膀,也是我的耳目,应该真心实意地帮助我。我要学习古人的做法治理国家,如果有不对的地方,你们要敢于指出,予以纠正。千万不要当面阿谀奉承,背后到处毁谤,搞两面派。我敬重那些有德行、能辅佐我的大臣,而对那些挑拨离间的小人则会坚决予以清除。禹说,对,如果好坏不分,事情就办不成了。

舜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们不要像丹朱(尧之长子)那样,傲慢骄横,贪图游玩,与人在家里净干些淫秽之事,致使尧帝不将大位留给他。禹接着说,当年我娶涂山氏的女儿为妻时,新婚四天就离家前往工地。生了启,也不能尽一个父亲的责任抚养他。正是这样一心扑在工作上,治水才获得了圆满成功。我还设置“五服”,范围达五千里之大,一直到了边远的荒芜之地。我还在每五个诸侯国中设一个首领,让他们管理政务。大多数诸侯国都做得不错,只有三苗顽固不化。这件事请您一定记住。舜听后说:用我的德开导,再加上你的工作,我想他们也是会归顺的。

皋陶听了禹与帝舜的对话,对禹充满了敬意,即下令天下,以禹为榜样,好好学习。从此,舜的德教,得到了发扬光大。

这时候,夔担任乐师,谱定乐曲,天下诸侯因此都能互相礼让,百官也能和睦相处,百姓安居乐业。帝舜非常高兴,说大家今后一定要努力做好各自的事。由于禹对音乐和尺度都很精通,人们都认为他足以代表山川之神发号施令。

帝舜把禹推荐给上天,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十七年后,这位以孝闻名天下的执政者去世。三年丧毕,禹为了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有意避开,躲到阳城去。然而天下的诸侯都不去商均那里而到禹这边朝拜。禹顺从大众之意,接天子位,国号“夏”,姓“姒氏”(注2)。

禹立为天子后,举荐皋陶作为继承人,并把政务大权授予他。然而不久,皋陶却因病死去。禹接着推荐益,让他处理日常政务。

十年后,禹东巡到了会稽,不幸去世。按照他生前的安排,继承帝位的应是益。益却躲到箕山的南面不出来。对此,天下的人觉得,益虽然是禹指定的接班人,但“佐禹日浅,天下未洽”,而禹的儿子启,德才兼备,帝位归他更合适。诸侯们则采取实际行动,向启朝拜。启也因此继承天子位。

启当政后,有扈氏部落对这种未经禅让而登上帝位的做法表示不服。启即出兵讨伐,双方在甘地大战一番。战争开始前,为了鼓舞士气,启写下了《甘誓》,并在阵前宣读。他说,六军的将领们,我向你们郑重宣布誓言:有扈氏蔑视仁、义、礼、智、信五常,背离天、地、人的正道,上天要灭掉它。现在,我恭敬地执行上天对他惩罚的命令,你们一定要遵照我的指示去做。听从命令的,我将在神灵与祖宗的面前给予赏赐;不听从命令的,我将在神灵与祖宗的面前杀掉他,而且要把他的家属收为奴婢。

激起士气的夏朝军队,很快就将有扈氏灭掉。从此,天下之人纷纷前来朝拜。

启死后,子太康继位。太康是个不成器的人,整天打猎游乐,荒于政务,被后羿(乃有穷氏部落的首领,而非传说中那个射日的英雄)乘机放逐。他的五个弟弟在洛水的北岸苦苦等他,也没能等到,便写了一首“五子之歌”。

太康死后,中康立。执政期间,掌管天地四时的大臣羲氏、和氏沉湎于吃喝玩乐,把四季和日子都搞混乱了。胤侯受命掌管夏王六师,出兵征讨,写下了《胤征》。

中康之后,先后接位的是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孔甲在位时迷信鬼神,又极尽淫乱之事,致使夏后氏的威德一落千丈。诸侯见此情景,纷纷背叛。这时,上天降下两条龙,一雌一雄。孔甲喂养不了,交给一个叫“刘累”的人饲养。雌龙死后,刘累把它作成肉酱送给孔甲。孔甲吃后还想再吃,刘累害怕了,赶快跑走。

孔甲死后,过了三代,执政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桀。这个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更是让各地诸侯离心离德。这时,商君成汤被释放,回到商地。由于他勤于修德,诸侯们都归顺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蓄力量,成汤感到有把握推翻夏朝了,断然发兵讨伐夏桀。夏桀跑到鸣条,后被放逐而死。

成汤战胜桀之后,登上天子的宝座,并实现建立新王朝的目标。

《夏本纪》的内容大致如此。从中不难看到,司马迁对夏王朝的介绍,笔墨花得最多的是用于记述王朝开创者大禹治水的功绩和辅政所作的贡献,余者从略。对孔甲与桀的误国行为,则作了画龙点睛式的描述。前后比照非常强烈,让人深感一个王朝的兴衰,绝非偶发,而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读《夏本纪》还让人看到,夏开创中国历史的“家天下”,并非禹的最初设计,而是“事出有因”。倘若皋陶不早逝,益不谦让,诸侯不主动抉择,就不会有启的接班,也不会有家族世代相传。然而这一传,却传了三四千年,创下了“世界记录”。可以说,中国的古代史,记录的几乎都是“家天下”。

注1:笔者在《黄帝和他的子孙们》一文中曾指出:按照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的算法,舜在黄帝的族谱里是第九代,这与《夏本纪》的算法(禹为第五代)产生了矛盾。即同为昌意分支的第九代舜,怎么可能传给第五代的禹。

注2:关于大禹和夏王朝,过去史学界认为纯属传说。随着考古发掘和对史书的进一步研读,情况有了变化。多数学者肯定大禹与夏王朝确实存在。李伯谦先生认为,夏代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