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7 15:3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 铣

 

从渔村子弟到联合国高官

——何昌垂《我的联合国之路》读后

张 铣

18我的联合国之路.jpg

《我的联合国之路》封面

 

老同学余险峰打来电话,建议我读一本书。说他正在拜读何昌垂自传《我的联合国之路》(以下简称《路》),精耕细读,欲罢不能。一向安详平静的书画家激动得连声惊叹“N个想不到”:

想不到他的童年那么困苦艰难。何昌垂是共和国同龄人,出生于兴化湾渔耕小村福清市江镜镇前华村。父亲多病,母亲拉扯十个男女长大;他从小捡猪粪、拾瓦片卖钱充学费;高小当寄读生,将同学们扔在地上的地瓜皮和菜团捡起了,囤满两小桶,五里路程,十岁嫩肩膀,摇摇晃晃挑回家喂猪。

想不到“文革”辍学当农民的他那样顽强坚韧。种田,学木匠,培育白木耳,参加村文艺队演样板戏,当赤脚牙医,样样都试过。

想不到他是那么刻苦勤奋,直至废寝忘餐。他珍惜每一寸光阴,国门尚未打开就超前学习英语,同学送他一个“何博士”的绰号。通晓外语的优势使他率先跨出国门,成为“第一个遥感技术留学生,第一个学成归国人才,第一个接受技术和应用的两栖人才”。“天道酬勤”是何昌垂的座右铭,也是他取得成功的秘诀,在北京工作期间,他连升三级,成为国家科委最年轻的局级干部。

想不到联合国官员考核严谨、竞争激烈。招一个人有时要花两三年。从竞聘联合国职务起,何昌垂一步一个脚印,历经P5(处长)到D1(副司长)、D2(司长)、ASG(助理秘书长)及USG(副秘书长)各个级别,整整干了25年!成为中国迄今为止,在联合国凭真才实学、靠能力业绩,打拼到世界粮农组织副总干事(联合国副秘书长级别)的第一人。当时中国甫返世界舞台,中国人何昌垂的联合国之路崎岖艰险,其辛酸苦辣,令人百感交集。

想不到联合国官员真真不好当。原以为不过是视察灾区送救济款慰问品,接受鲜花红地毯,拜会成员国部长乃至国家首脑;原来这里漩涡密布、深不可测。你要适应全球化,熟悉国际惯例;你要了解国际组织,熟悉多边机制。初入联合国,何昌垂逆势而行,披荆斩棘,创建亚太地区空间合作机制,举世瞩目,备受推崇;转战粮农后,引领改革,领导应对印度洋海啸、亚洲禽流感、全球粮食危机,鏖战东西方,愈战愈勇。他经常熬夜,通宵工作,主持一个又一个协调会,自己起草文件、翻译文稿;他随时准备当“消防队长”、进行“危机公关”,牵一发动全身,退一步弃前功;无前人引领,无成例可循,他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他深谙公关策略和谈判技巧,认为“寻找最大公约数,就可能找到一个合力。”他常说,“事情是想出来的,结果是干出来的。”他用努力、实力和绩效证明了自己。他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家国情怀”“天下大同”“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奉献给联合国。

想不到何博士是个通才,全才,集专家、学者、管理者、官员于一身,退而不休,老而弥坚,依然迎接新挑战,在人才政策等国家战略层面向中央建言献策,并帮助发出中国声音。他是欧亚科学院院士(2015年前还担任该院中国科学中心副主席兼秘书长),“至今仍是遥感领域广泛认可的一名战略思考者”。现任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会员、数字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兼职教授及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等职。还应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近十所著名高校,以及农业部、科技部、中科院等国家部门邀请,为其组织的“全球胜任力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精英班”等培训班授课。何昌垂不忘初心,只要自己“生命仍在继续,心灵依旧四方。”

……

余险峰与何昌垂系福州大学同学,几十年相识相知,已成挚友。新春佳节,他联系了两场活动,邀请何院士到其母校福清一中,以及自己的母校福清三中赠书、举办讲座,鼓励莘莘学子珍惜大好时光,励志成材,为国家贡献力量。

我连忙读了何院士超过500页的大作《路》,大有相见恨晚之慨。他有一颗中国人的“赤子之心”,真诚、善良、公正、坚定不移。他一直在路上,他总是在行动。他在《路》中写道:“记住一个信念,只要敢迈出脚步,高山也会低头;心中有目标并行动,世界也会给你让路。”真是满满的正能量。中科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联合国原副秘书长沙祖康分别为之作序;联合国原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粮农组织原总干事雅克·迪乌夫,联合国原副秘书长、环境署原署长埃里克·索尔海姆等纷纷热情推荐。徐冠华赞扬何氏是“学者、洞察者、实干家、儒师。”“他的磕绊与奋起,砥砺与新生,自信与低调,亦刚亦柔之道,亦儒亦禅之境,实乃后学立足入世的指南针。”沙祖康认为,“这是一本有厚度、有温度、有高度和有透明度的‘四度’兼备的好书。”他强调:“加入国际组织做一个普通的国际公务员尚属不易,做一个能被各方称道的优秀高级公务员则更难。何昌垂博士却做到了,他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索尔海姆说,“我为何昌垂个人的历程,也为中国对全球治理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与贡献深深感动。”

何院士在《路》的“卷尾”写道:“身处大变革的时代,引领变化是一种能力,适应变化是一种修养。”福清是著名侨乡、沿海开放城市,走南闯北福清人遍布全球。当前,全市上下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加大投入助推产业升级民生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春光多明媚,耕耘正当时。玉融儿女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不管在何处创业打拼,何昌垂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典范,我把何院士自传中的两句话敬录如下,与读者共勉:

一句是他自己总结的24字“葵花宝典”:“问题驱动,明确目标,把握时机,面向用户,提供方案,成果导向。”

一句是:“一个人……一定要常怀感恩之心,不忘初心,敬畏他人,敬畏历史。若此,乃共天地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