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4 00:0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益群

亦儒亦商真风采

——香港著名实业家施子清书法展侧记


“施子清书法展”在榕城隆重举行。图为施子清在开幕式致词。黄益群摄影

今年元月15日,福州衣锦华庭里雕龙画栋的尚林苑隆重举行“施子清书法展”。古琴悠扬,冠盖满堂。参加开幕仪式的贵宾有省政协主席梁绮萍、副主席张燮飞和省级老领导游德馨、何少川、黄瑞霖、张明俊、宋峻、王建双、黄文麟、陈荣春、张家坤、潘心城、邹哲开等;有来自香港的福建书画研究会30余位书画家;有福建美术界、新闻界人士共200余人,其盛况用“人流如织,车马喧喧”形容实不为过。

走进琳琅满目的展厅,仿佛走进施先生的精神世界,但见真草隶篆各品皆备,或流畅,或灵动,或矫健,或婀娜,或凝重,或优雅,无不赏心悦目。我在古雅的巨幅甲骨文书法“面壁十年”前驻足观览,沉思着先生能有今日之成就,不正是经过面壁苦练的历程,才能在这里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吗?我在一幅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行书前流连,只见纵收自如的笔墨意趣尽显洒脱与从容。笔迹间丝丝露白,一派沉着痛快的气势和古拙老辣的笔意回旋徜徉,写得痛快淋漓,一泻千里!

面壁十年(甲骨文)施子清书

看一幅好的书法,就像读一首美诗,品一壶好茶,饮一盅佳酿,,令人如痴如醉,心驰神往。读施先生的作品,我试图寻觅和解读先生那凝重的线条里透露出来的温厚和历经风雨后的沧桑与精湛。

施子清先生,又名清霖,号雪香居士。1939年出生于福建晋江县,祖上都是旅居菲律宾的华侨。抗战爆发,侨汇中断,年少的他跟随母亲开始艰难的生活。挑盐、卖旧衣、售花生,成了先生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好不容易抗战结束,一家团圆,子清的父亲却患肺癌早逝,从此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但无论人生道路多么坎坷艰辛,施子清从未荒废自己的学业。课余荒郊,他采撷辛夷花换纸笔,以清水为墨,地砖作笺,蒙师授予描红入手,继而临摹字帖,入颜出柳,竟积习成趣。16岁因家贫辍学,施子清在母校培正小学当教师,贴补家用,也因此有了更多练字的机会。1957年,先生正当弱冠之年,只身闯荡香江,在一所小学任教。不久他与几位闽南老乡,在香港创办“集美侨校”,自任校长兼教员。开始学生只有寥寥19名,经过筚路蓝缕,60年代中期已发展到600余人,集美侨校在香港,每逢“十一”国庆,必升国旗庆祝,成为当年香港最为知名的学校之一。施先生也在学校中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音乐教师吴淑敏女士。他在课余依然习字不辍,后来为了深造,跟从金石大家冯康侯教授学篆隶,悉心研读中国书学著作,临摹历代碑帖,兼收并蓄,大家气象初露端倪。

1976年施子清先生在香港创办恒通贸易公司。祖国改革开放,给他带来无限的商机。从那时起,他在大陆创业,生意越做越大,成就了自己后来庞大的业绩。虽然繁忙,但先生从未放弃自己心爱的兴趣,商旅之便,他遍访名山大川,寺院祠堂,把书法艺术融入民族气质和情趣,笔法用墨不断创新变化、他不仅在山水间寻找笔墨意趣,更在书山史海里遨游,不时求教时贤师友,经常在不经意间写出意境独特、流露出神交物外的笔致趣味。

庄严佛世界 左右二莲花

施子清先生曾在各地多次举办过书法展,每次都佳评如潮。著名书法家秦岭雪对他的字是这样评价的:“多变、善变、喜变,如夏云奇峰,不可端倪。兴之所至,随手万变……端庄如观音,狂颠似醉僧,凝若寒梅,舞似风竹,藉万物之体势,状胸中之波澜”。先生能获得众多殊荣并不容易,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以求的结果。施先生不仅在书艺上力求融碑入篆归于淳朴,提炼出瘦蛟出海、云龙游天的书风。他还熟读儒家经典及古典诗词,从而形成刚健朴实又灵动大气的澄明与深湛。《书法经纬》一书就是施先生探索书艺多年的心得,它以史为经,以体为纬,细述上下3000年,书法艺术之演变,洋洋大观,令人叹为观止。

打开《书法经纬》,从古朴浑厚的甲骨文,雄健庄重的金文,到厚重刚劲的颜柳体,再到疾风骤雨的狂草,先生如数家珍,一一评点,既有引经据典的论述,更不乏先生独到见解,精辟评论。又配上精美图片供读者欣赏,雅俗共赏,面面俱到。如先生评杨沂孙(道光年间举人)的《行书七言联》:“俱形体齐整端庄,线条流丽婉转,但因过于端正而乏笔情墨趣”,可谓相当中肯。针对历来评家对杨沂孙书法褒贬不一的说词,施子清先生认为:“平情而论,各书家书风不一,观赏者各有所好,因此品评乃见仁见智之事,就杨的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可以肯定的”。可见先生并不囿于古训,他的评点有着自己的观点。

我很赞同秦岭雪对施先生的评价:“施子清先生的成功,不是轻浮于表面的华丽,而是从文字入手,谙熟四书五经,儒道释百家典籍,精通诗词歌赋,融入与书法艺术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经过长年累月的锤炼、锻造而自然形成一种大家气象。只有这样的书法艺术才不会被历史的烟尘淹没。”

施先生的成功之路,足以为后代学者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