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5 09:1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瑞统

探寻文化古城的魅力
——《品读文化泉州》编后记





泉州双塔


一座富有特色和魅力的城市,是一部百读不厌的精彩传奇。而文化则是城市的血脉和灵魂,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许多享誉中外的名城,其引人入胜、令人神往之处,往往在于拥有极为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于绚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织的美妙画卷。

泉州,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和富集区,最为人称道、令人赞叹的是它异彩纷呈的文化大观。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旖旎的山川名胜,珍贵的文物瑰宝,杰出的历史人物,精美的传统戏曲,绚丽的民间工艺,独特的民俗风情,构成了泉州文化的华彩乐章。可以说,泉州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叙说不尽的话题。

如果把泉州文化比喻为一棵大树,它的枝干筋脉就包含着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海丝”文化、华侨文化、泉台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方言文化,以及茶文化、石文化、瓷文化等等诸多元素。且不说现在的很多青少年对泉州文化缺乏了解,就是长期生活在这一片温陵热土的泉州人,要真正做到通晓泉州文化、能够解读泉州文化,也是一件颇不容易的事情。

记得2004年10月,我和台湾著名学者、诗人余光中先生一起到北京,参与泉州角逐“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的评选展示活动。那天傍晚,当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灯火齐明,作为泉州“魅力城市推荐人”的余光中登台亮相,他以诗人特有的气质与风度,满怀深情地向国人解读名城泉州的魅力神韵:

“刺桐花荆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还要对望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开出了泉州湾?每次想起我的故乡泉州,心里充满天长地久的感觉……但愿泉州,古代的名港,现代的新城,能在中国的地图上永远闪闪发光。”……

城雕




开元寺


霎时,整个演播厅沸腾了,掌声汹涌如潮。著名诗人对泉州的成功解读,使人们发现了这座“海峡西岸名城,多元文化宝库”的深厚底蕴与非凡价值。当时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深受感动,同时也更加强烈地产生了想要尝试品读泉州文化、探寻古城魅力的愿望。

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犹如浩瀚星空,蕴藏着无穷奥秘。包括泉州文化在内的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域文化独具特色的外在形态与内核特质,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探究不尽穿越时空的传承流变。如何演绎泉州文化的前世今生、古今延续?如何诠释泉州文化的独特性、开放性、包容性、兼容性、不可替代性?如何解读泉州文化的内涵与魅力?……无一不是令人关注的课题。

这些年来,由于工作需要与个人的爱好,我陆续撰写了有关泉州文化的作品。已经出版的20多本,大多以泉州文化元素为主体内容,其体裁是文学、文史、文化兼而有之;现在又从近年来发表于海内外报刊上的各类文章选择数十篇,结集的《品读文化泉州》一书付梓。第一辑“名城风采录”,描写泉州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风采,和侨乡经济繁荣、城市建设发展的崭新风貌;第二辑“文化的魅力”,记述泉州文化元素的特色与魅力;第三辑“流金的岁月”,叙说个人感受古在浓厚文化气息的熏陶,抒发对故乡大地的感恩情怀;第四辑“爱心与真情”,回忆文艺大家冰心、巴金、郭风、陈剑雨等师友对名城泉州和侨乡人民的深情厚谊,表达重情尚义的侨乡儿女对人间真情的尊崇,对乡情、亲情、爱情、友情的珍视。书中的多数篇章,大都与泉州的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设的百集专题《瑞统说泉州》录播的系列节目中,叙说的泉州山川名胜、地方风物、历史人物、传说掌故、“海丝”文化、传统戏曲、民俗风情、泉台渊源、侨乡新姿等等话题,也可以说是我学习、品读、赏析、推介泉州文化的延续与拓展。

中国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铁凝认为:“好的文学有能力表现一个民族最富活力的呼吸,有能力传达一个时代最生动、最本质的情绪,有能力呈现一个民族在自己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想象力。”(韩小蕙:《伟大时代为何难觅伟大作品》、《光明日报》2010年4月14日)我想,文学如此,文化亦应如此。为了打造我们这座城市的文化品牌,我乐意继续勤奋笔耕,努力多作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