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八闽诗坛十一家风采录
欧孟秋
2013年福建省诗词学会编《福建当代十一家诗词选》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在省内外文化界颇具有相当影响而为继承与弘扬中华诗词的标志性读物。所辑十一家,有大学文科教授4人(黄寿祺、陈祥耀、蔡厚示、黄拔荊),省文史研究馆馆员5人(潘主兰、赵玉林、李可蕃、陈景汉、吴修秉),出版社编审1人(丘幼宣),及寓台名诗人陈子波,共11位。他们是在1988年福建省诗词学会创办、健全、发展历程中的一批奉献者与见证人。他们是兼具古典情怀和时代意识的学者与文人。他们又以自身诗词创作的相当造诣,为诗界提供了颇有成效的范本。十多个春秋一晃而逝,而十一家的人格魅力与审美风格以及各持的风度,在八闽诗坛仍传为佳话。两年前十一家先后悉赴林泉,三位为人瑞,十一位平均年龄达90岁,仁者寿,诗人亦寿。
当年我有幸与谭南周先生作为该书的主编。我又在学会成立后的近30年有过不间断的学会志愿者经历。此文就与十一家的交游等特殊情缘,散记八闽这片诗歌沃土上诗家的风釆,回忆此间难忘的节奏、色彩和意蕴。
潘主兰先生(1909一2001),是一位诗书画印兼具齐美的福州文人的典范。他作于1940年的五古《诗述》,凡142个韵字,跌宕起伏,夹叙夹议,以自己的审美眼光引导对中华诗词史的源脉、气质、韵味的品鉴,富有审美的厚重感和穿透力。作为全国著名的书法家,首届兰亭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他的许多论书题画的七绝,尤为精到与自信。如《论书》:时论张颠与素狂,一肥一瘦各腾骧。须知骤雨旋风势,正是翻新闹一场。对古代狂草大家张旭与怀素的褒扬,写出了艺术创新必经骤雨旋风酝酿的深刻道理,令人深思。如《自题朱竹丛图》:潘郎无画不题诗,人共诗癯比竹枝。乞取十觞形酒面,流露一抹起猜疑。先生擅朱竹,寓意深长,既报平安,亦以传神。温馨的基调里仍不乏虚心仍赤心,绮霞醉流丹的联想。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潘老审读过拙作《书法审美三题》。他为艺校高足书画家郑春松《郑春松翰墨集》题签写序时,我应嘱写过跋文。赴省文史馆任职时,或过洋下新村拜会,一应遵守他那门口“非诚勿扰”的告示。或偶遇于塔头澡堂,他总是那般蔼然可亲。其实,这一非凡的艺术家对融化传统而获得自由生命的体验,都独白在《九十题照》一诗中:貌无今日变,衣是旧时装。夷惠之间我,生来即倔强。这让你懂得他一生所展示的品格。
黄寿祺先生(1912一1990),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教授、易学家。福建省诗词学会首任会长。他的诗词创作,在十一家中最见温柔敦厚之旨,呼应着他为人的温文尔雅、古道热肠的文人气度。如七古《庐山纪游》以槐轩先生所赠《庐山图》写登山夙愿为缘起,长篇将庐山诸多胜景、古迹、游兴一一无痕贯串,直至抚今追昔,发出“乃知文章易为尔,盛世休明难幸逢”的感慨。通篇节奏错落有致,词汇鲜活富丽,显然是一位随着时代节拍而赋予和谐静谧之美的诗人。黄老的格律诗章法沉稳,照应融洽,又注重言之有物,意境幽远。如五律《惊闻周总理逝世,赋以志哀》:电波传讣告,举世尽哀伤。顿下英雄泪,如临父母丧。功同河岳壮,名炳日星光。永记承延见,生生未敢忘。在举世哀伤中诗人忆起1963年中国科学院会议时与周总理的合影,写得自然而然而绵长隽永。黄老霞浦人,对闽东一往情深,《纪梦》:窥窗淡月照孤眠,梦到东闽意欲仙。太姥山头云作海,霍童洞外路迷烟。渔舟点点浮天际,樵唱声声过陇边。最是深秋枫叶赤,橙黄橘绿满江川。全篇以梦境写景,言外之意,是让人沉浸在渲染的诗境中。写于1988年初的七绝《新春喜作》:新年恰好是龙年,兆得乾爻利在田。最喜娴孙今七岁,能为拉纸写春联。易学家、诗人书法家如此优雅却感人的迎春场景,在含饴的细节中托出,倍觉未来可期。他的词作婉约多于雄浑,如《蝶恋花》,“……千种温柔成梦寐,塞雁来时,一掬飘零泪。日暮城头闻角吹,阑干徒倚人憔悴。”让人品得宋人情味。
我在大学时修政教,无缘作黄老门生,所幸省学会成立之初,奉陪黄老及诸位名家作平潭、将乐,海山双旬游,朝夕过从,耳提面命。先生诲我亲我,终生难忘。黄老公子黄高宪教授曾撰文《徜徉在菊香潭影中》,叙写六庵老人与菊潭的师生诗缘以赐我。这对我说来,实是弥足珍贵的一份礼物。
赵玉林(1917一2017),他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书法家。2010年获华夏诗词奖荣誉奖。他是为省诗词学会贡献最大,是我省为弘扬中华诗词厥功至伟的领军人物。丰富的人生阅历,高超的审美想象,娴熟的创作技巧,使他无论是现实主义的寄托还是浪漫主义的抒发,都有独特的风韵。值得一提的,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而这位抗战老兵对往事有过诗意的表达。直至2003年病榻上关于抗战中片段的回想也都是那么真切感人。诗友们还记得他《悼孟百歌》的哀伤与缠绵。更可以在他的古风《闻台湾地震》里读到“相将共朝夕,祸福与君同”的大爱情怀和一脉深情。晚年友人凋零的写下的几多篇章,他的云堂凝睇、南天怅望,又何其情真意切!赵老的诗词富有生命体验的智慧和情釆。他在出席武夷山全国柳永学术研讨会时所作《望海潮》《八声甘州》的和韵之作,“……要取浮名那得,问晓峰煮海,荆玉谁收?有佳人可访,醉墨绮窗留。便烟花、青春一响;也胜他、散发弄扁舟。争如我,轻歌曼拍,落叶都愁。”在这唯美的意境中,让读者领略什么才是诗人的梦寐以求。
我十分幸运追随赵老30整年,跨海登山,诗心相融。杖履陪伴,游杭州,访金陵,望蓬莱,赏敦煌,在他诗的交响中扩延着海天的浪漫。先生之扶掖不遗余力,98岁、101岁两度亲书拙作《海南与孙女泛舟》,并在《福建文史》上撰文,称誉“天外云如海,人间爷与孙”精切浑成,工整古雅,严密而又流动,妙语也。先生暮年,我们比邻而居天泉路,“天泉供洗耳,时幸听高吟”。人生中邂逅如此高档次的文化前辈诚然幸运无比。
李可蕃(1919一2005),诗词功力雄厚,运思巉刻,胸臆语间显气骨。师承何振岱先生门人,擅倚声,幽深醇厚,风韵可人。他对诗词之废寝忘食的爱好牵系一生。他在编辑诗词作品中,琢磨至精,反映了他丰足的积累和贴切的考量。为《福建诗词》的发扬光大,默默奉献。这种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他的典范意义是启迪我们在诗词创作时理直气壮地去浮夸,免张扬,禁绝标签式的口号术语,是我们的创作良知。古风《无名英雄赞》,沉挚地歌颂人世间“何曾乖奉献,总是靳褒彰”的无名英雄。这在现实中见得取材之精妙。七律《访明溪玉虚洞》之颔联“霜毫不耐苍岚绕,诗思偏俱滴水生",妙在自然,玉虚洞又称滴水岩。作于1981年的《望海潮·端午节柬台湾亲故》表达这一代人盼望祖国统一的心声。词云:镇邪丛艾,扬芳角黍,骚魂犹吊忠贞。水似汨罗,时刚夏五,离忧去国先萦。破浪托鲵鲸。恁相思脉脉,欲语盈盈。过尽风帆,人羁芳岛那边城。 赤嵌消息沉冥。念容华瘦损,骨肉飘零。耳热杜鹃,梦迷蝴蝶,眉梢簇几峰青。故里正花明。盼归来俊赏,惜此芳盟。好迓江山璧合,千羽晋千觥。先生与寓台诗人陈子波先生极融洽,他们曾为推进闽台传统诗词交流作出行之有效的谋划。
陈子波先生(1920一2020),曾任台湾传统诗学会副理事长。诗人、画师、收藏家。致力于沟通海峡两岸的中华诗词联谊。福建省诗词学会在游德馨会长任上,台湾中华诗词理事会应邀访闽,揭开闽台诗词联吟的序幕。子波老曾获华夏诗词大奖的殊荣。他的一生考察过近30个东西方国家艺术文化。诗词选中录其访问欧美旅作,异域风情,尽收眼底。如《芝加哥遇雪》:一路行行不计程,每逢佳处总关情。漫天飞絮撩吟思,且喜残篇雪补成。应是此行充满诗意的终篇。浪漫的想象落在纷扬的雪花中,诗如飞絮,飞絮成诗,诗的世界竟是如此让我们洞彻生命与自然的意义。子波先生晚年多载居福州台江,每有招邀,畅叙由衷。2020年冬先生在高雄鹤归。我撰联送别:鲲岛云飞千里梦,荆园雨润一枝春。
陈景汉先生(1921一2004),著名的诗人教育家。建国前就学于厦门大学,即投身革命工作。深受古典文化的浸染,又有高尚理想的照耀,所以先生的诗作刚柔相济,情韵相生。出于他严谨的创作意识,笔下的时代风华、现实忧患、人性之美、未来之思,都含有生命的心灵化,文人个性和哲人品味在字里行间荡漾。我曾以《书生意气 赤子情怀》《心泉澄澈 神釆飞扬》赏读先生的《未已斋诗草》。我感激这位恩师在诗词选里,《赠欧孟秋同志》的勖勉。诗云:明溪远访尚萦思,卓荦才华副夙期。小柳园林同步月,绿榕坛坫共昌诗。心声相应何殊友,学殖多疏敢曰师。毕竟骅骝新世重,康衢正待轶尘驰。殷殷期盼,催我奋发。先生的七古《寿山石雕歌》享誉当年,福州工艺瑰宝已是扬帆沧海,走向世界。五古《题小外孙女照》,给了“人生如泛海,击水奋长征”的叮咛。七绝《孙儿》:爱听故事不容迟,夺我毛锥捏我髭。吟思几番教打断,奈他不得是孙儿。捕捉形象的细微,抒发人生之爱。
陈祥耀先生(1922一2023),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这位令人叹为高山仰止的诗书界泰斗人物,学养深湛,哲思敏锐,艺术独特,情怀宽厚,不时引发人们的缅怀之情。我曾在他期颐时撰文回顾了自安溪凤山采风以来多年被引导走上“幽秀”创作之路的收获。他的人生垂范,更让我鄙薄名利,深知敬畏。学习先生融诗性思维与文笔意趣,让生命跃动在诗意的自由中。
陈祥老的各体诗词都以深厚与睿智叩动人心。先生的古风如《初游西湖》《桂林山水行》《游黄山》等,对景抒情,熨帖其间而寄意。写于21世纪初的《杞忧》则是对地球环境污染的不尽担忧,这种取材的意味出于先生入世的忧患理念,真实反映了他那关爱生灵的禅意。2004年武夷山辛弃疾研讨会以诗代文的27首七绝,别具一格。将辛弃疾一生的苦难与辉煌浓缩在一个个精巧的画面中令人欣赏与沉思,终章为:词中李杜数公宜,醉里推松语更奇。生气凛然心事契,老来元亮最相思。他赞赏辛词在宋词里恰似唐诗之李杜,而辛词《西江月.遣兴》借醉态而对现实的牢骚确为奇语。老来向着陶渊明境界的回归,也是生生不息的旋律。
吴修秉先生(1925一2012),他是继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凌青先生、原主席游德馨先生之后而担任的省诗词学会第四届会长。由于吴先生的文学底蕴深厚,文化工作经验丰富,他为学会在新世纪初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常人难以替代的作用。他的务实风格不仅表现在会务中,也落实在自己的创作中。为诗从不草率应付,字斟句酌,出手不凡。曾让诗友久诵不绝的有武夷放歌。又有七古《中华绝代功》,诗以众志成城抗洪救灾的史实为素材,慷慨激昂地抒写抗击戊寅(1998)水患的中华绝世功。有一种磅礴的叩击人心的力量。他的七绝诗精品尤多,如《湖西观柳》:二月春风到水湄,夹堤万缕弄柔丝。不知今日灞桥路,多少行人惜柳枝。《天涯海角行》:人到天涯意转豪,一腔心事付滔滔。还思趁此扬帆去,试弄沧溟万顷涛。
蔡厚示先生(1928一2019),这位被誉为诗词活动家的教授,曾为当年在京成立的中华诗词学会,四方奔走,连台游说。他与黄拔荊先生为南安侨胞创办的贵安诗村跻身全国第一诗村,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人们佩服蔡先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即席演讲的幽默感。我在参与中华诗词学会多场研讨会时,总能亲聆蔡先生的教诲,而让我最深切触摸到蔡老内心深处的诚挚,是在晋江英林诗社国庆60周年诗歌奖一起担任终评委的三日三夜。他推心置腹地向我叙述了一生从学友初恋到晚岁忍受病痛的几个铭心刻骨的故事。他抑扬顿挫地背诵在厦门大学时写下的长篇情诗,以及回忆壮年时列车前与旧友挥別的悲伤,让我相信人生充满诗意的向往和抗争,是他此生吟啸的动力。难怪这样的诗人是多么富有自豪感和亲和力。那夜之后,我对蔡先生益加敬重,所以送别他时,我写下了《过金山玉雪轩》的七律,尾联“似惜诗人归寂寂,今春不忍柳毵毵”。蔡先生说过他早期对新诗的创作激情远大于旧体,而对传统诗鉴赏的痴迷又远过于新诗。也许因此蔡先生的诗词创作更显循规蹈矩。如《瞻浏阳苍坊胡耀邦同志故居》:山色葱茏映石廊,松风竹雨满苍坊。长怀十亿人民愿,忍见九州花木霜。扶正驱邪言凿凿,光明磊落气堂堂。多情最是浏阳水,犹为英魂作颂章。
黄拔荆先生(1931一2015),古典文学教授、学者,在主持厦门诗词学会期间致力推进海峡两岸诗词联谊,成功主办高质量的海峡诗会,在海内外有深远影响。其学术专著《中国词史》获2024年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擅填词,清新流丽,落落大方。如《踏莎行·游日月潭畅想》:玉兔分辉,金乌投影,山中涌起波千顷。神奇造物巧安排,九天掷下阴阳镜。 宝岛明珠,人间仙境,有缘来访三生幸。欲酬游兴觅灵槎,白云秋水迷幽径。《鹧鸪天·贵峰诗村》:谁割苍岩险谷中,勒将金字纪丰功。弘扬国粹倾心力,今古诗村一贵峰。 兰九畹,菊千丛。含苞带露沐东风。焉何春色浓如许,且向花间问那翁。这首词赞颂坚持十余载为家乡南安贵峰村举办读诗班的爱国华侨王国明先生。在福建,儒雅而精诚的诗歌文化,有这样的继承人与开拓者值得自豪。近闻王国明先生仙逝,我想那一“中华第一诗村”的丰碑自然有他诗歌生命的本真留痕。
丘幼宣先生(1931一2020),丘先生是资深的编审和诗人。他深度研究的乡贤黄慎的著作获得高级别的奖赏。先生光明磊落,君子气度。自编自费为诗界出版现代诗词选,为同人所敬重。我与先生相识、相知于《福建教育》作者与编者的份上,屡得垂青,直至在省诗词学会共事。“一径清风诗满卷,终生雅望月如襟”,这是我对丘老的赞美。丘老的诗歌感悟较为独特,有《论诗绝句60首》,力主真、清、新。他的古风如《红豆怨》《霞彩歌》里都有不同寻常的审美视角和人生寄托,让人环诵不倦。他诗作的美与刺的意味鲜明。词如《虞美人·芸窗听雨》别有一番情趣:少时听雨芸窗里,并坐谈心事。雨声淅沥打芭蕉,眉眼盈盈一笑靥涡娇。 老来听雨伤聋瞽,境异人非故。雨风大小总无声,只有当年梦影愈分明。岁月变迁,这听雨的变幻让我想起古人的《咏雪》:“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自然界会给我们带来听觉、视觉的反差,会有浅近而至深层的感念,然而只要心灵澄澈,我们的人生就有了超越情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