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0 11:0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瑞统

乡土风味故园情



记忆中的故乡无疑是亲切温馨、美好难忘的。且不说故乡的古塔长桥、山光海色充满诗情画意,单是家乡的番薯、米粉、槟榔芋和海蛎、江底 等特产烹制的农家菜,就让远方的游子顿起莼鲈之思。

我的故乡在泉州古城东郊的洛阳江畔,是一个亦农亦渔的小镇。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这里的农贸市场和鱼市十分热闹,连崇武一带的惠东女和隔江的 埔女都挑着新鲜的活鱼、虾蟹、海蛎、海蚌穿街走巷叫卖,站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刚起水的海产和还带着泥土气息的瓜菜果蔬,十分方便。左邻右舍的炊烟,常常飘来诱人的清香。

我在外地求学,工作几十年,每一次回到故乡古镇的老屋,母亲就会给我做最喜欢吃的农家菜。母亲拿手的菜谱可真多,荤素搭配,浓淡相宜,山珍与海味兼备,一道道农家菜色香味俱佳。主食有番薯、菜头、芋头和米一起蒸焖的咸饭,撒上葱花和香脆的花生米;或者是加入海鲜、香菇的卤面、炒米粉,香喷喷让你胃口大开。配上焖土鸡、番鸭汤、跳跳鱼豆腐汤,或花蛤丝瓜汤、蚵羹汤、蛏羹汤,以及从自家菜园子摘来的花菜、白菜、芥菜素炒的鲜嫩菜,一桌乡土风味的佳肴美食让我狼吞虎咽大快朵颐,差点连舌头都卷下肚里。这时,母亲总会静静地坐在桌旁,微笑地看着儿子的一脸馋相,露出欣慰的神色。


热情好客是泉州人世代相传的良好传统,泉州乡间的农人之盛情款待客人,则尤显真诚、纯朴、豪爽、大方。每当我带着京沪等地或海外的文艺界朋友参观洛阳桥之后回到故园,母亲总是喜出望外视为上宾,她倾注真情精心安排的农家菜自然会“升格”得更为隆重、精彩。

印象最深的一次,某年的金秋时节,我邀请几位来自北京、上海的作家诗人朋友到故乡作客。母亲笑盈盈地招呼着客人,把她“自学成才”的烹调农家菜本领全搬了出来。母亲先是来了个“三炸”:炸菜粿、炸蚵饼、炸网纱鸡卷。不一会儿,从油锅里捞出色泽金黄、外酥内软、又香又甜的乡土食品,装盘上桌让客人当点心品尝。朋友们边喝铁观音茶边吃“三炸”,直夸这是从来没有尝过的如此酥脆香甜的美食。

只见母亲在灶间一阵忙碌,一阵工夫,八仙桌上摆出了一道道风味独特的农家菜:有薯粉做的炒粉条,香菇焖芋鸭,蛏肉炒蛋,煎红 ,虾皮炒芥菜,花蛤丝瓜片,还有两道母亲最拿手的海蛎煎和跳跳鱼豆腐汤。这海蛎煎之所以特别好吃,一是真材实料,用的是新磨出的地瓜粉,拌上刚剖开的新鲜海蛎和切碎的蒜叶,浓稠适度;二是油锅火候适中,翻煎均匀,不焦不烂,柔软酥松,鲜美爽口。那洛阳江边出产的活蹦乱跳的跳跳鱼,加上冬归、姜片煮的汤,不腥不腻,肉质鲜嫩,不用说自然是味道好极了。怪不得朋友们频频举箸夹个不停,很快就风卷残云,几乎把满桌菜肴都吃光了。听到客人连声夸赞母亲厨艺好,农家菜做得又甜又香,她老人家仿佛荣获嘉奖,高兴得满脸笑容。时过多年,还有文友写文章登在报刊上,称赞泉州之行最难忘的是我母亲做的农家菜,饱含着浓郁的乡土风味,更体现着闽南人重情尚义、热情好客的古朴民风和淳厚品性。








我想,泉州农家菜之所以深受欢迎,其奥秘可能就在于它清新纯正的乡土风味和独具特色的烹制技艺,以及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氛围中透出的一股令人心醉的人情味和温馨感。

泉州城乡宜人的山川风物,大自然孕育丰饶鲜美品类繁多的山珍海味。如果邀上三五好友,在乡间农舍或海滨渔村开怀品尝一顿新鲜可口、风味地道的正宗农家菜,那可真是连神仙都羡慕的人生一大享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