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0 16:1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李泉佃

 

犹如怀乡曲,抚慰众人心

——读《同安古厝》

李泉佃

同安明代大型古厝——王三接故居.jpg

明代大型古厝——王三接故居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同安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也保留了许多古厝。

为了能够彻底摸清同安古厝的“家底”,同安区委宣传部、区社科联与厦门日报社旗下的城市捷报社联袂,编撰出版了《同安古厝》一书,给我们留下一份具有很高参考价值的文献。

作为同安一分子,通过《同安古厝》,我了解到更多的同安建筑,特别是那些被海外华人、华侨视为心灵故乡的古厝,乡愁得以慰藉,实乃幸甚!

从某种意义上说,同安古厝是一种模仿“皇宫式”的建筑风格建造的。这类建筑源于唐昭宗光化年间,是闽南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既继承了中原传统,又深受闽粤人海洋文化的影响,别具一格。

从历史原因看,同安人的先祖大多是因战乱南迁的中原士族,离开祖地越远,对祖宗的一切便愈加珍视。进入闽南地区后,又因山环海抱的地理环境和相对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同安先民既能够不受皇权的束缚,又能够避免改朝换代战乱的纷扰,有时间、精力和心情将民居当成宫殿来建造,让那些体现礼制观念与建筑等级的“京都帝王府”潜入“寻常百姓家”。

今年春节后,《同安古厝》一书编撰人员克服疫情影响,走街串巷,深入同安城乡搜集资料,拍摄图片,对同安古厝做到了如指掌,成竹在胸。书中,除了芦山堂、吴必达故居、陈化成故居、蔡复一故居、卢戆章故居、叶成章故居、颜青云故居、吴大泼故居、林希元祠等著名民居,对许多罕见的大型古厝群也有较详尽的介绍。还有那些散落民间的不起眼的建筑的局部,如五峰德安古堡、下坂“去尺楼”、店仔八卦楼、瓦窑梳妆楼等,只要有特色和价值,《同安古厝》都尽量收入,让资料更加全面、详实、可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同安古厝》并没有停留在“就厝论厝”阶段,而是抓住古建筑艺术这一主轴,从文化和审美的角度将笔触伸展到千年古县来源、风水传说、历史掌故、民俗文化中,对同安古厝的起始及历史演变、府第形制与格局、特殊的装饰工艺及影响等,作了详尽的介绍,当中还有旁及海内外建筑艺术的比较。该书视野开阔,图片精彩,趣味盎然,是一本融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的佳作。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为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福州古厝》撰写了序言。习近平同志指出:“古建筑是科技文化知识与艺术的结合体,古建筑也是历史载体……古建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同安古厝》的编纂出版,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犹如一首怀乡曲,源源逸出的节律、音符、讯息,如习习清风,抚慰着同安乡亲们的心灵。

 

红砖古厝.2jpeg.jpeg

红砖古厝.jpeg

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同安乡间古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