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紫阳书院初探
王立端
连城紫阳书院(又名西山书院),清乾隆二年(1737)华朝孝创办,位于今连城县姑田镇中堡之西山。县志载:“若夫书院之建于乡者,以东乡姑田之西山书院为最旧。徐志名为西山紫阳祠。徐志:在姑田里,邑庠生华朝孝建,捐产入祠奉祀。据《采访册》,嘉庆辛酉(嘉庆六年,1801年),邑侯孙廷锦以其地辟为书院,令乡人增捐田租以资膏火。延师训士,规模宏备。固俨然书院也。”[1]其所谓在乡书院“西山书院为最旧”,乃是民国时期县志编撰者尚未采访到连城芷溪等乡村已经创办过书院的缘故。
一、紫阳书院创办者华朝孝
华朝孝,字象贤,号能不,“幼补弟子员,不屑以功名为念,究心理学,雅意山水,于姑田西山凿石通道,得幽洞曲径崇岩深壑,分为八景,中建书院,崇祀朱子,历任当事及往来文人皆有赠言;其所买塘田山塅,所植桃李松竹,近祠者,概捐入,为焚修之资”[2]。他是个乡中秀才,但不慕功名,“究心理学”,为培养后学人才,将自家的产业西山开辟出来,形成趣园半亩、线泉流韵、天梯缓步、石莲奇观、武陵别洞、云岩憩足、清池一鉴、石台风月等八景,供人游览;在西山创办紫阳书院,祭祀朱熹,并把“所买塘田山塅、所植桃李松竹”近祠者捐入,作为祭祀的费用。他用一百余亩的山业开辟西山八景和创办书院,历时两年将书院建成,再捐七十二斗田租作为书院的日常办学经费。县志载:“西山紫阳书院在姑田,距城七十里。郭植《紫阳祠八景图记》曰:武夷之景擅闽中。其间梵宇丹房,不知其几,后人景仰者,以有朱子精舍在焉。盖地以人重也。罗子美章持《旷怡山八景图》来,指点景物,述其为连阳华君象贤所辟,丐余记。余按图,峰峦耸秀,林壑苍茫,离奇变化,千态万状。中立紫阳祠,旁筑精舍,山田半亩,环以墙垣,为趣园……以兹山之胜……得华君辟之,嘉木立,奇石显,水含润,岩增光,而又崇祀朱子,招同人于锄经楼中,讲明正学,使胜迹与武夷并垂不朽。华君岂无所得而能然欤?”[3]郭植在此除了赞美西山的景致可与武夷山媲美,更重要的是高度赞扬了华朝孝创办紫阳书院弘扬程朱正学的功绩。其实华朝孝自己在《八景自咏小引》中也同样表明了他创办紫阳书院的旨趣,“乡西有山,挺拔千寻,峭石摩空,清泉泻碧,石门曲径,岩洞深地,所在多有。曾构书室于山巅,颜曰‘旷怡’。因建紫阳祠,为后贤进取地。标题八景,各系以诗,非诗也,聊以见志尔”[4]。连城县令秦士望在《锄经楼记略》中也高度赞扬他创办书院、弘扬理学之行为,称:“华君象贤既建紫阳祠于西山,复筑小楼三间于其左,名之曰‘锄经’。以戒其子震修曰:非圣贤之书不可读也。于是,震修之居是庐有年矣。六经、四子、三传、《孝经》、《尔雅》,无不口诵其辞,心通其义。而复奋其力于有宋诸儒周、程、张子之书,其所寝食不忘,则尤在朱子之全书也……今华所以教其子,与震修所以禀其父之教者,则可谓知本矣。因题‘锄经楼’曰:六经如菽粟,君作丰年客。人病舍其田,深山空锄石。复于八景、二乐、旷怡、深造各亭、台、斋、舍,用朱子句韵,叠系以诗,以志景仰,与从前辟五贤书院于莲峰,用意一辙。”[5]华朝孝创办紫阳书院,告诫其子震修“非圣贤之书不可读”,表明他致力于弘扬程朱正学,而且所开辟的西山八景均以诗言志,所修造的各亭、台、斋、舍,均用朱子句韵,其弘扬和播衍理学之教育理念可见一斑。所以县令秦士望才说华朝孝创办紫阳书院和他自己创办五贤书院之用意,如出一辙。华朝孝创办紫阳书院,希望书院“为后贤进取地”,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理学人才。
连城紫阳书院(江冠英 供图)
二、紫阳书院概貌
紫阳书院占地一万两千平方米,建筑依山势呈阶梯式分布,进口处有一块石碑,上书“书院山界”,过山界约一百米是雄伟宽敞的书院石质门楼牌坊,门上嵌石刻“紫阳书院”,进到二门便是一排生徒宿舍,共分七个房间;宿舍前面一座石砌半圆形拱桥(名为状元桥),跨于椭圆形池塘上;过了桥是书院的讲堂,为砖木结构建筑,红门漆柱,古色古香,旁有“深造斋”和八角亭;讲堂后直上九级台阶是一座雅致的“报功厅”,中间开一大门与讲堂相通,大厅上方挂着“报功”牌匾,匾左有序文,为县令秦士望所书,厅两侧植竹,取扶摇直上之意;书院第三层是“朱子祠”,倚山而筑,外看似两层建筑,祠大厅供奉朱熹神位,两厢墙壁上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翰林、号称“江南第一后学”李朝阳手书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祠门口立一块“紫阳祠碑记”;西山之巅建了一座魁星阁,祭奉脚踏鳌鱼的魁星神像;在近魁星阁二十多米处华朝孝为自己建了三间简陋书室,以便长年在此专心研习理学,同时也便于督教督学。华朝孝生前嘱咐其子华惊天(字震修)扩建书院。华惊天遵父命在紫阳祠左侧兴建“锄经楼”,他自己亲自在楼上开讲经义诗书,凡在紫阳书院读书的生徒均可以在“锄经楼”门前的大石碑上勒名纪念,至清末,在石碑上刻有三百多个名字。县令秦士望作《锄经楼记》,并为书院、朱子祠撰写多通石刻,至今保存有《紫阳书院碑记》和《廓然亭序》两通。
三、紫阳书院师资及其育人成就
紫阳书院延聘名儒学士为掌教或主讲。华朝孝之子华惊天就讲学于锄经楼。县志载,“华惊天,字震修,朝孝子,幼聪慧,遵父命潜修西山之锄经楼,及冠,为诸生以名教自任,学师汤鸣鹤举,为社师与诸生讲解经义外,教人静坐,观心体认天理,士尊信之”[6]。可见,他确实在遵父命潜心研习程朱正学,致力于播衍理学名教。
掌教紫阳书院的华定祁(1795—1877),字叔宋,号少京,连城姑田人,幼年聪慧,颇负文名;道光二十五年(1845)50岁时才中进士;被选为农部主事,后升为广东司员外郎、陕西司郎中,后外放广东任韶州知府,同治元年(1862)调任惠州知府。一生为官清廉,同治六年(1867)73岁告老还乡时,身边行李只有十三担书籍。据传,有一帮强盗以为华定祁当了多年知府,还乡行囊必丰厚,因起歹心而中途拦劫,翻遍箱笼却只有书籍和衣物,碎银几两,感动之余,未取分文,还派人护送一程。华定祁因此作诗“千金未取心常惬,官到清贫贼亦怜”[7],所谓“千金未取”即指他任韶州知府时,巨商伍某奏请减纳军需,伍某奉千金答谢,华定祁拒之不受一事。辞官归田后,掌教紫阳书院;著有《日新楼稿》《浮萍小草》和《虫吟草》古近体诗,共30余卷,均已失散。《丁卯归田除夕》诗云:“村南村北聚烟花,酒米油盐半是赊;岁暮飞凫何处觅,无钱偿债却无哗。”[8]形象地描述了他告老还乡后清贫宁静的生活。
连城名师吴作梅也掌教紫阳书院。吴作梅,字汝和,连城人,光绪二年(1876)优贡,曾主讲连城冠豸山五贤书院(豸山书院)及姑田紫阳书院,品学皆优、师德高尚,深得生徒尊敬;清季罢科举,初设学堂,他毅然建议改梵宇为学舍,将寺产拨充学费;选授霞浦县学训导;有所触辄托于诗,著有《呆呆艺语》,参与编撰民国《连城县志》。其题诗《趣园半亩》称:“年来浪迹溷江湖,逐逐饥驱七尺躯。得此园林容小住,炎凉趣味总悬殊。”[9]由此不难看出其主讲紫阳书院时的心境。
周宗濂,字仰溪,姑田下堡人,恩贡生,“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喜汲引后进……邑宰皆器重之,于邑中利病知无不言,言不及私”[10],乾隆《汀州府志》也记载:“为文洒洒洋洋,千言立就,喜汲引后进于里人士之能文者,每月课其甲乙,设金钱楮墨以奖之”。[11]曾主讲紫阳书院,著有《淇园诗文集》,士人翕然宗之(即生员奉为范本),今已散失。
周一夔,号署云,姑田下堡人,廪生,“颖异过人,纪昀酷爱其文”[12],曾讲学于紫阳书院,早逝,其诗文多散失,门人将其所存文稿编辑成《署云楼稿》行世,参与校对乾隆《汀州府志》。
紫阳书院订立严格的学规,生徒入书院后不能擅自回家,只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放假一天,过年放假十五天。生徒日常的米、菜、衣服等由其父兄逢五、十日(姑田圩期)傍晚送去。紫阳书院办学经费有保障,每年可收田租四千多斗,据说还存有一千块银元,作为书院购买田产的备用金;为便于收租或议事,还在姑田中堡设“书院庄”。[13]县志载:“县知事周赓慈立开办费及经常费,皆捐公私款为之……其在东乡者曰:院庄,在中堡书院庄”。[14]
紫阳书院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如华凤喈肄业于紫阳书院。县志载,华凤喈,字雝仲,幼倜傥不群,读书一目数行,嘉庆六年(1801)举人,大挑,分发河工,历任盐城、东安、桃源、宿迁等知县,后又题补扬州江都县,为政廉明,奉公守法,以息事宁人为本,不务虚名;道光三年(1823)任宿迁知县时,率儒生带头捐资,在县城北马陵山麓创办钟吾书院,“度地课工,请拨骆马湖租,以充膏火……为政宽严得体要,奸尻屏息”[15]。他虽然任职河工(治理黄河工程)二十余年,但一无所积。
蒋鸿基,姑田上堡人,邑庠生,“事亲以孝闻,处兄弟友爱,持家严肃,不苟言笑,读书颖悟过人,幼补弟子员,居易俟命”[16],曾肄业于紫阳书院,著有《待问录》行世,今已散失。
蒋弼,姑田上堡人,拔贡,曾肄业于紫阳书院,著有《玉成集》行世,今已散失。
可以说,华朝孝在姑田中堡西山创办的紫阳书院,其教育理念志在弘扬程朱正学、培育理学人才。在清季先后有三百多人肄业其中,是连城境域令人仰慕的书院;进入民国,废科举、兴学堂,紫阳书院因此败落。
(原载于《炎黄纵横》杂志2025年第2期;作者为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
[1][2][3][4][5][6][9][10][12][14][16](民国)邓光瀛篆:《连城县志》卷十四“学校志”第14页、卷二十二“乡行 上”第28页、卷八“名胜”第24页、卷八“名胜”第24页、卷八“名胜”第25页、卷二十三“乡行 下”第32页、卷八“名胜”第25页、卷二十一“文苑列传”第25页、卷二十四“文苑列传”第2页、卷十四“学校”第15页、卷二十二“乡行 上”第17页,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石印本。
[7][8]马卡丹、天一燕:《诗说闽西》,海峡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11、210页。
[11](清)曾曰瑛等修,李绂等纂:乾隆《汀州府志》卷之三十三“文苑”,1867年(清同治六年)刊本,第13页。
[13] 罗土卿主编:《连城客家书院理学文化》,鹭江出版社2010年版,第212页。
[15] (清)李德溥修,方骏谟纂:《宿迁县志》卷第十六“宦绩传”,1874年(同治十三年)刊本,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