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0 00:0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方彦寿


·“福文化概论·

 

17.唐诗中的福祉观


 

在唐代诗海中,也少不了论“福”的诗句,甚至连帝王也创作祈福的诗歌。唐太宗李世民在《谒并州大兴国寺》诗中称 :“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他称佛寺为福地,与道家所称修真之所为“洞天福地”同义,均为赞美“净土”之词。他的《郊庙歌词》则与商周时代王室祭祀先王、先公的词语如出一辙,均是祈求祖宗降福的词句,如“介福攸归”“钦承景福”“介福爰臻”“介兹景福”“穰穰之福”“福履攸假”“上延祉福”“神歆福延”“神之降福”。他在《送赵法师还蜀因名山奠简》的诗句中提到,“真子今将命,苍生福可传。江山寻故国,城郭信依然”,表达了对江山、城郭和苍生的记念,算是接地气的。其他文臣附和的郊祀歌词,也与帝王的范本雷同,如蒋挺的“降福无疆”,源光裕的“永永福流”,这些词句使人想到《诗经》中雅、颂篇的诗句。

第83页-63.PNG 

《全唐诗》,清光绪石印本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文人的诗作中,还可以看到诗人们对福的理性化诠解,还可寻绎他们思想的渊源,如名相张说的诗句“福与仁合,德因孝明”,表达福祉与仁德孝行的关系,表明其仍继承的是儒家思想。他的《赠崔公》诗,表达“行藏唯圣节,福祸在人谋”,说明福由人自求的道理。马怀素《奉和人日宴大明宫》诗中“三阳候节金为胜,百福迎祥玉作杯”,虽是应景之作,也在表达节日迎接福祥的美好意愿。

李颀诗称“祈年宝祚广,致福苍生惠”,表达为国家、苍生致福的意愿。杜甫在戏赠友人“马惊折左臂”诗中,有“劝君休叹恨未必不为福”之句,亦以塞翁失马为喻安慰之。韩愈诗“上天不虚应,祸福各有随”,柳宗元诗“福为深仁集”,均指明祸福有因,在于人事作为。白居易诗有“谓神福善人,孔圣竟栖遑。谓神祸淫人,暴秦终霸王”,神亦无所作为,并不能降祸赐福于人。白居易《咏史》诗中列举李斯、郦食其之死与黄绮隐入商山得寿的故事,认定“乃知祸福非天为”,明确否定上天与神灵能降祸福于人的说法。白居易在《贻诸少年》诗中称,自己老来“尽日看书坐。书中见往事,历历知福祸”,因此深感“人间祸福愚难料”“祸福细寻无会处”。既是难料、无会,自然感叹“乃知祸福非天为”,他对“吉凶祸福有来由”的回答就是皆由人自作。

唐代,福祉观念已经广泛传播,深入人心,所以也经常反映在文人的诗文创作中。他们也把“福”字作为通常的吉语祥言来使用,能够反映关于福祉新理念的是一些诗人的特别认识。  第84页-66.PNG 第84页-65.PNG   第84页-64.PNG

《唐诗七言律选》,清康熙刻本

如高适有“应皇王之丕命,运宫商于景福”“倘幽冥兮,昭乎景福;彼净土者,可得而归之”之句,“景福”乃是平常的祝颂用语。杜牧《祭城隍神》称“吉福殃恶,止及其身”,也只作褒贬对举的用语。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有“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虽为自嘲,实为表达对于神功致福的失望。杜甫的诗句“声振扶桑享天福”与咏诸葛亮诗“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均以福作为虚拟的美好理想。白居易诗“多才非福禄,薄命是聪明”“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作为反诉用语,这福只是通常意义上的吉祥概念,故自嘲个人的“长福”实只是长伴的“单贫”,而友人的“多才”却并非“福禄”之依据,这是对福祉冀望而不得的深沉憾恨。

唐代诗歌表现出人性的觉醒,故多张扬志向与情感,也表达理性思考的深入,故大胆否定天命与神赐,主张个人的修德与善行。唐诗的这一传统,对后世影响极大,因为中国传统的正统观、皇权观、福祉观都源于对天命的崇拜。在唐代自信、乐观、开放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它们受到挑战,遭到怀疑,不少人主张“祸福非天为”“祸福有来由”,如李白高调吟唱“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表达的是自信与旷达,毫无自卑、乞怜之意。当然,人们对祸福的认识由自然无为,到起而自为,不再坐等、顺受,是一个认识更加深化、主张自觉实践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