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1 23:5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 焱


·“福文化概论·

 

13.道家论福祉


 

道家,又称“道德家”,是先秦诸子中重要的学派之一。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据司马迁《史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又言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所著“五千余言”之书名为《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家学派即以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主张道法自然、顺天而行,提倡清净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其政治理想则是“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 :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其中最著名者当属庄子。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庄子》一书,系由庄周及其门人编汇而成,又名《南华真经》。老子、庄子后世并称为“老庄”,《老子》(《道德经》)与《庄子》(《南华真经》)是齐名的道家经典著作。在道家的经典著作中,对核心观念“道”的阐释解说内容非常丰富,对“福”的概念稍有涉及。如《道德经》第六十五章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此说认为: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民众知晓智巧伪诈,而是让民众淳厚朴实。民众难以 治理,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智巧心机,因此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福祉。这里的“福”,是一般意义上的福分、幸运的意思。《庄子·逍遥游》中称:“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这里提到“致福”,也是一般意义上的“求福”,即求得庇佑而顺遂。

第66页-51.PNG

《庄子》,明刻本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中,关于福祸相依的论述,则有较大的影响,其文曰: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含义为:政治宽厚混沌,百姓朴实纯真;政治明察严苛,百姓抱怨狡诈。灾祸,福分倚傍其中 ;福分,灾祸就隐伏其间。祸福循环,谁能知道它的终极?老子在此章宣扬“无为而治”的理念,阐述了祸福、正奇、善恶转化的原理,其中,“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成为著名的哲学命题,被后世不断地阐发诠释。西汉初期,以道家思想为主旨的《淮南子》一书,其“人间训”有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正是这一命题的生动解说,其文曰: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第68页-52.PNG

 (明)文徵明行书《道德经》

《老子》的命题与《淮南子·人间训》的寓言,虽然没有直接对“福”的内涵进行具体析说,但将“福”与“祸”作为对立却又互相转化的两面形态加以阐发,无疑是深化了对“福”全面、辩证的认识。祸福相倚伏,人们对于灾祸和福祉,应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态度坦然面对,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积极促进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保福远祸,道家学说对此提供了具有认识深度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