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3 22:0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福建传统的福文化”题·


42.祈得顺风好远航

 


宋廷倡行“通洋裕国”之策,宋以来,福建海外贸易繁盛,海外商贸船只频繁往来。时人有“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的表述。这里的州,是指泉州。南宋末年,泉州已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中国第一大港。而当时的远洋航海,限于生产力水平,必须依靠季风,所谓“北风航海南风回”。海上波诡云谲,船覆人亡的海难时有发生。航海者在碧海掣鲸中也积极寻找各种神灵作为精神支柱,希望神灵来保佑航海的安全。于是,为祈求顺风顺水和航海安全,至迟北宋初福建民间祈风习俗已经普及了。惠安、莆田、金门等地庙宇就载有“海商祈风,分帆南北”的零星信息,官方的祈风活动此时也渐趋制度化。

“舶之至时与不时者,风也,而能使风之从律而不愆者,神也。”在泉州,每年春夏之交与秋冬时节,泉州府要举行祈风与祭海活动。祈风仪式在九日山南麓的延福寺通远王祠举行,敬祭海神通远王,祈求赐予顺风。仪式由市舶司主持,参与者有地方官员、南外宗正,以及中外商人,活动过程庄严隆重。过程中要宣读《祈风文》。据曾在市舶司任上的福州人林之奇载,内容有“愿以风卜,商舶之愆,亦某之福”,“民享利泽”,海神保护,顺风行舟,一日千里。祈风典礼结束后还“散胙饮福”,即分享祭祀品。

 第10页-13.PNG
























泉州太守司马伋会同典宗、提舶与统军等官员到延福寺侧的通远王祠举行遣舶出海的祈风典礼后,遍览九日山胜迹,然后待潮泛舟而归的纪事石刻

 

    

第11页-14.PNG





















泉州通判代理泉州太守兼提举市舶方澄孙在宝祐六年(1258)四月率领僚属祈风于延福寺兼以祷雨,典礼才开始,甘霖随至,于是刻石纪事

 

祈风是庄重之事,礼毕登游九日山,并勒石记事,把祈风的经过镌刻于石上。至今九日山保留着祈风石刻十多方,文字简练精绝,但时间、地点、参与人物等要素齐全,是研究泉州港海外交通的第一手资料,为现存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史独一无二的石刻。如“遵令典”意即遵照法令,说明祈风是官方正式的制度;“修故事也”,说明祈风是由来已久的制度;“待潮泛舟而归”,说明宋时海潮可直达九日山下,参加者可乘船而返。记载冬季启航祈风的石刻有6方,记载夏季回航祈风的有3方,还有1方同时记载了一年两季的祈风之事。碑文中记载的历次参与祈风活动的市舶司官员共9人,泉州地方军政要员共58人,有18人为皇族。两知泉州的真德秀曾主持祈风仪式。点明祈风乃“国有典祀”,均证明祈风在南宋已是国家祭典……这些题刻上至北宋崇宁三年(1104),下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

真德秀首知泉州时,目睹海外贸易管理混乱,地方官吏肆意盘剥海商,致使每年进入泉州港的海船寥寥无几,严重侵蚀了朝廷税收,于是大刀阔斧整顿吏治,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如礼遇蕃客,犒设舶商,动员军民严厉打击海盗。当时,南外宗室之后参与海盗行为,真德秀怒不可遏,不给面子,严惩不贷。真德秀还积极为在剿灭贼人中勇敢作战而殉难者作文祭奠,上奏请功。经过真德秀的勤勉治理,泉州港恢复了昔日的繁荣。绍定五年(1232),真德秀再知泉州,站在洛阳桥上自然想到前贤蔡襄,不自觉地发出“诚意正心、克己励行”的誓言。听闻真德秀莅临,百姓引颈相望,迎者塞路,刘克庄闻之感慨,“泉人毕竟修何福,消得西山两度来”。西山,是真德秀的号。

在百姓心目中,一个好的地方官,就是人间福气啊!真德秀就是这样一个好官,他总结为官之道在于“廉、仁、公、勤”。廉为第一节操,次要“以仁为本”,即爱护百姓,公平公正,不徇私枉法,朝夕孜孜,唯民事是力。

作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真德秀在泉州任上施政不乏朱子理学色彩,他发布劝谕文、劝孝文等谕官文等。他反对厚葬奢侈浪费,说:“欲为亲祈福,岂若捐金谷以济饥贫,有若施药施棺,无非美事,倘能行此,福报自臻。”也就是说,做好事做实事,自然有福报。真德秀注重民生,强调“养民理财,泽及西民”,遇到灾年,应蠲免税租,与民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