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5 18:1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福建传统的福文化·


32.厚德方可载福

 

福文化富含哲理,但并不玄奥抽象,而是切切实实在我们身边,具体而实在。古人已经总结得很好了,即知福,惜福,享福,修福,更要造福。清代石成金即有《知福享福说》智慧美文,时人誉为“度世金针”。其要旨首先是知福,而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现象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美好时光,因循虚度,甚是可惜。如白居易所言,“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不知福,同样与傻瓜无异。古人多认为,不知福的根源是不知足。如何知足,古人总结道:“思量饥寒苦,饱暖就是福。思量病痛苦,康健就是福。思量灾难苦,安乐就是福。”凡一切幸福之事,均过后方知,躺在病床上而后知健康之可贵,失业而后知职位之可贵,身陷囹圄方知洁身自好、遵守规章之可贵,除了徒增悔恨外,于事何补,何不珍惜现在?因此珍惜当下是体悟福运的一个重要命题。

第46页-66.PNG 寿山石雕(知足)

《道德经》中有“知足常乐”论,石成金归纳出《知足享福法》:“凡遇有不得意之事,试取其更甚者比之,心地自然清爽,此降火最速之方。古人有歌曰:‘他骑骏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又见推车汉,上虽不足下有余。’予以此四句图画一轴,悬于斋中,时刻触目,以消去许多妄想之心,享受许多自在之福。”此法道尽古人的处世之道,引发世人无尽思索。

福是一种心理感悟,知足常乐是一种处世的思辨智慧,是一种看问题的方法论,不宜与经济社会发展混淆起来,否则心智迷失,福又到哪里去体悟呢?如何享福,古人亦有高论:“祸到休愁,也要去救;福来休喜,也要会受。”所以应该加强福文化修养,懂得发现福,抓住福,享受福,同时更要造福,与他人同享。每个人的幸福愿望汇聚起来就是一个民族的梦。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是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的。

第46页-65.PNG   鼓山“知足常乐”石刻

明代富有革新精神的李贽对知足与富寿等有独到的见解,他说过:“富莫富于常知足, 贵莫贵于能脱俗。贫莫贫于无见识,贱莫贱于无骨力。身无一贤曰穷,朋来四方曰达。百岁荣华曰夭,万世永赖曰寿。”这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对福文化的见解亦不同凡响。

第47页-67.PNG

南靖张氏家祠德远堂

《史记·龟策传》叙述了宋元王救龟、放龟又留龟,用之于占卜而使宋国强大的过程,其间君臣持不同意见,但对福祸的认识做出新解,即“祸不妄至,福不徒来”“福之至也,人自生之;祸之至也,人自成之。祸与福同,刑与德双。”意思很明白,福祸不是天生的,都是人带来的。那么,破解之道是什么呢?古人早就给出答案:厚德载福。《国语·晋语六》有“德,福之基也”“唯厚德者能受多福”之论,即是说,一个人要有厚重的品德,才能承载福报。因此,传统治家教子十分注重惜福修德,把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当成福的重要内涵,或诉诸家风家训的细枝末节中,或利用建筑、器物等载体来昭示积德修福的伦理责任。古时深宅大院中的诸多堂名中少不了五福堂、惜福堂、爱福堂、百福堂、种福堂等,至于带“德”字的堂名就更多了,如树德堂、明德堂、承德堂等。福州人叶观国示儿辈立业时说,“尤当以惜福谦和为主”“申昌滋大,在于树德”。而诸多格言大家更耳熟能详了,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惜衣惜食,非为惜财为惜福”等等。

永春县民国时期大商贾沈逢源故居德兴堂,可谓修德的大集萃。堂中对联有大量的修德教诲,深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而又不乏新意,如“德为车,乐为御,无远弗届;兴于诗,立于礼,游圣之门”“德及余千,堂开三善;兴思梁室,韵制四声”“德高是人生一乐,兴逸得天地自然”。其中一些结合农家生活,质朴而富有田园意趣,如“德水抱村流曲曲,兴龙崛地起层层”“德水无波,福田自润;兴家有道,安宅当居”等。

第48页-68.PNG

永春县沈氏德兴堂

第49页-70.PNG

第49页-69.PNG

      沈逢源故居德兴堂

祖先之循循善诱,用心之良苦,沉淀为勤俭持家、反躬求己、诗书宜兴等金玉良言,构成福文化的一个重要展现方式。弘一大师有联曰“坐享擅施岂易,自忖己德何如”,意思很明了。

古人有治家福谱说:“有福有智,能勤能俭,创家者也;有福有智,不勤不俭,享成者也;无福无智,不勤不俭,败家者也。”也就是说:“富之根本全在勤俭,贵之根本全在读书,喜之根本全在和顺,福之根本全在循理。”

惜福还体现在教育子孙为人处世之道,如“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劝诫官吏则说“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福;省一事,则民少一事之扰”。古代官员任职地方与离任之时,都要拜谒地方先贤祠庙,以昭明诚敬之心,惠泽一方,是陶冶官德的一种方式。

          第50页-72.PNG       第50页-71.PNG

                          伊秉缓惜福联                                             何振岱联

知福重要,惜福可贵,修福才是真正的核心。古人提倡当为子孙“造福”,不当为子孙“求福”。什么是造福?“谨家规、崇俭朴、教耕读、积阴德”就是造福,而“广田宅、结姻缘、争什一、鬻功名”是求福。造福者,淡而长;求福者,浓而短,进而发展出一套套的“造福论”而延及后世。

当然,认识是不断提高的,晚清福州著名诗人林昌彝就主张不必锱铢必较于修德获报,那是逐末,不如“明善改过,利物济人”。另一福州文化名人何振岱有联示儿,“积善养福,研几广才”,即闲来多探究事物的精奥之理,亦是一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