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3 21:0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赖洪林



·“新时代视域下的福文化·

新时期宁化客家“福”文化的挖掘与保护

 

赖洪林

 

 

2022年春节以来,一条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组织创作设计的“福星高照,福佑中华”主题宣传海报火爆大街小巷。这是福建省为推动福建“福”文化资源转化利用,加强春节期间的“福”文化氛围营造,推动全省上下更加关注“福”文化、参与“福”文化、乐享“福”文化、发展“福”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了解客家“福”文化的历史源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是古老华夏文明的重要内容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为“双手举酒祭天”的象形文字,与祭祀祈祷有关,创造这个字的用意在于“用美酒祭神,祈求富足安康”。《说文解字》有言:“福,祐也,从示畐声,方六切。”有盛满贡品供奉祖先或神灵,祈求得到庇护之意。中国的“福”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已经逐渐形成并具有了丰富的内涵,中国“福”文化在诸如《诗经》《尚书》《礼记》等先秦典籍中已有体现——“富,福也”(《毛诗故训传》),“千禄百福”(《诗·大雅·假乐》),“富也者,福也”(《礼记·郊特牲》)“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礼记·祭统》)。在古代“福”文化中,“福”与佑、吉、祥、顺、助等联系在一起,“福”是人们一切美好的过去、现实、愿景和想法,也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目标。《尚书·洪范》中关于五福的概念:“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这是古代中国人对于“福”文化表现形态的直观理解。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生命即将结束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自在地离开人间。

林开钦《论汉族客家民系》一书指出,客家民系是汉族的一个支系,以南迁汉人为主体,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导。[2]客家地区传承了丰富的中原汉文化,而且内涵不断丰富、拓展,已全面渗透于客家地区人们生产、生活、思想等方方面面,超越了民族、宗教、社会、地域、时空等范畴,可谓是包罗万象。

宁化最早生活的古老民族为闽越族,作为族称,闽越族形成于商周时期,东周以来,闽地部落和南迁的越裔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福建地域最具代表性的先民——闽越族,族群的文化鼎盛则是出现在秦汉之际建立的闽越国时期。[3]早期的闽越人生产力低下,生活极端艰苦,常处于温饱不及的状态。这种生产状态下的闽越人认识世界的能力自然极为有限,他们对支配自然界运行的内在规律缺乏足够的理解,“信巫鬼,重淫祀”,盛行巫术之风。或安台以祭奠,或立庙以祭祀。宗教祭祀是信仰者与信仰对象,人与神的沟通,体现了人对神的感知和态度。信仰者通过祭祀以求得到神灵的襄助。人们容易形成崇拜自然万物的心理,生成“好巫尚鬼”的传统,这恰恰是宁化先民从内心深处祈求无灾无患、丰衣足食、平安长寿的典型体现。自永嘉之乱始,大批中原汉人为躲避战火和灾荒,拉开了中原汉人南迁的序幕。据宁化学者刘善群介绍,唐宋时期,南迁中原汉人,高度集中到闽赣连结地区,即赣南的宁都、石城、闽西的宁化、清流、长汀。其中,聚集最多的是宁化。宁化石壁地处闽赣边界,是重要的客家民系发源地。南宋末以前,宁化集中了清代以前有明确迁入时间可查的218姓中的192姓族,占88%,石壁则接纳了40余姓。大批南迁汉人带来了更加丰富的中原文化,其中,祖先崇拜和祭祖祈福习俗在客家文化孕育和形成的中心区——宁化石壁为代表(中心)的赣闽连结地区扎根,并成为客家文化的典型祈福特征的“福文化”传承至今,同时播衍到全球客家族群当中。

 

二、传承和发展独特的客家祈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客家祈福文化滋养客家精神。“福”文化一直是客家地区普遍传承和信仰的重要文化内容,它植根于客家地区的山山水水、融汇于民风民俗,浸润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涵盖了包括客家人在内的各个群体。不管是春节贴福祈福、清明扫墓祈福、秋季的石壁客家祖地祭祖祈福大典,甚至客家建筑、客家曲艺、客家饮食文化中渗透的文化元素,都突出祈福的主题。例如,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是建立在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拜和寻根求源的基础上,传承古老传统的祭祀礼仪。客家人从中原南迁而来,石壁祭祖仪式沿袭中原古礼:出主、燃烛、设案、上香、跪叩、荐食、储食、初献、读祝、再献、三献、焚祭文、纳主、撤、馁等十五项程序。1995年,宁化结合当地习俗,将祭祖流程简化为迎祭旗升祭旗、献花、献香、献帛、献爵、献祭文、诵读祖训、献乐舞、祈福发彩九大环节,形成可供观赏之仪礼。最后的“祈福发彩”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祈福发彩是客家祖地流传久远的一项民俗活动,祈福发彩由司仪口颂彩词,发彩每喧一句,大家同声回应:“有啊!”主持仪式的客家长老高喊祈福语:“吉日吉时聚祖堂,客家裔孙齐颂祷:一祈姓姓发达,二祈代代隆昌,三祈方方吉利,四祈人人安康,五祈事业兴旺,六祈前程辉煌,七祈世界和平,八祈家富国强,九祈千秋绵衍,十祈万代馨香。”众多客家长老将染红的福米高高扬洒,现场数千名现场观众高喊“有啊”,虔诚激动的承接福米,现场司仪解说道:“各地的客家儿女不远万里,寻祖归宗,聚集在祖先繁衍生息的这块神灵土地上,感恩图报,祈福未来,共同祝愿客家人兴旺发达,为国争光;祝愿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繁荣昌盛;祝愿全人类和谐共处,安居乐业。祈福撒发的福米,乡亲们可以带回家敬祖烹食,一定吉祥如意、万代兴隆。”2011年,“石壁客家祭祖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福建的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客家祈福文化。作为以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为代表性活动的“祈福”福文化,承载着客家地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寄托和美好诉求,寓意深远、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客家祈福文化在一代代客家人的智慧创造中传承演变发展,形成刻在骨子里、融入血液中的心理认同和价值认同,成为客家精神源源不断汲取养分的丰厚土壤。

(二)客家祈文化赋予石壁客家祭祖新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承和发展客家祈福文化将赋予客家祭祖新内涵。世世代代的客家人尊崇祖训,敬祖穆宗,不忘祖恩,寻根溯源,不断传承和丰富客家祭祖内容。一句“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不仅反映出了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的多少无奈与辛酸,也表达出了客家人在长期生活中崇拜祖先和坚守精神家园的意志与毅力,也体现出了客家人在落后困境中的艰辛与奋发。这客家先人不愿丢弃的“祖宗言”便是客家的家训家风,它是客家人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让客家人在猱行豹隐之地围篱合屋挖石砌灶,在粗砺野性之地砍斫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从“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语言传承,到后来修谱建祠,祭祀先祖,客家后裔不断从精神高度固守对祖先的无比崇敬和执着信仰。在世界各地客家后裔汇聚福建宁化石壁的寻根路上,是全球客家人对华夏文明的高度认同和寻根谒祖的迫切期许,是对子孙万代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期盼。所以,从国家和政府层面应倡导广大客家人为实现祖国统一、国家富强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从个人层面应转变观念,将客家后裔这种自发追求转变为自觉追求,让人们对“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转变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三)客家祈福文化推动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对于闽西客家地区而言,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推进工程,以客家文化生态保护为统领,推进更多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保护,挖掘、确认更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确保更多市级非遗项目申报国家级,省级保护。在第三届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学术研讨会上,钟德彪教授撰文指出,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随着生活节奏、工作压力加大,人们在快速获得“碎片化”资讯的同时,渴望得到更多能消解人生困惑、工作压力、生活迷茫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产品服务,这就催生了以“福”文化为主题所涌盖的文化产业,文化创意,文化产品的开发,从而服务于当地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满足各个层次的个性需求。由于“福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宽泛,以“送福”“祝福”“祈福”为指向的实用主义原则成为传承弘扬“福”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成为推动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发展强大的内生动力。

(四)客家祈福文化扩大福建“福”文化的影响力。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加。中国共产党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幸福追求既是中国特色,也是世界大同。当全球客家后裔不断参加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活动过程中,客家祈福文化实现了“走出去”的目标。客家祈福文化可以向世界客属社团传递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递“对外送福、有福同享”的中国视角,表达中国对世界的美好祝福。福建有着连接沿海、辐射内陆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客家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推动客家祈福文化走出去,对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讲好福建客家故事,表达好新时代客家人对美好现代生活的追求与梦想,传播好新时代福建特色的“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4]

 

三、挖掘和保护宁化客家祈福文化的建议

 

宁化是世界客属祈福之地,辗转迁徙的客家先民渴望幸福安宁,对于宗族和血缘有着极为浓重的感情。宁化县自1995年起,已连续举办27属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参加祭祖大典的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社团和各阶层人士,总计100多万人次,其中海外社团680多个。依托祭祖大典深入宣传客家“祈福”文化,可以让客家祈福文化走向国际,更好地向海外游客阐释推广中华“福”文化。如何挖掘和保护宁化客家祈福文化,笔者有以下几方面思考和建议。

(一)建设“石壁世界客属祭祖祈福圣地”。要发挥好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的国际文化传播效应,以“福”文化和客家文化为特色和媒介,在主要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加大宣传推广,带动福建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2013年,宁化创新设立“石壁客家论坛”,学者、专家不断著文论述建设“石壁世界客家祭祖祈福圣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措施和策略,富有建设性。例如,2018年的“第六届石壁客家论坛”上发表的这方面论文,有三明学院教授廖开顺的《建设“石壁世界客属祭祖与祈福圣地”的思考》、福建省侨联原副主席谢小建的《打造全球客家侨胞寻根朝圣中心的几点意见》、中华世界民族和平展望会秘书长、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江彦震的《寻根谒祖、朝圣祈福——把客家祖地石壁打造为全球客家朝圣祈福中心的研讨》、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刘道超的《寻根谒祖,朝圣祈福——把客家祖地石壁打造成为全球客家朝圣祈福中心必须首先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中共三明市委党校教授涂大杭的《将宁化石壁打造成全球客家朝圣祈福中心》、建宁县客联会会长王登远的《石壁在海峡两岸客家寻根祈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特别是2019年,宁化知名学者刘善群向县委县政府提交了《关于建设“石壁世界客属祭祖祈福圣地”的建议》,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极大重视。刘善群指出,石壁福地,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更是永恒的。几十年通过寻根谒祖、祭典祖先,把世界客家人凝聚起来,把客家历史的、血缘的、神灵的、宗教的、民俗的各种根性文化激发出来,传承下去,在客家寻根祭祖热潮中,使客家精神振奋起来,许多客家人士,都在这一客家文化寻根运动兴旺起来。这是从文化精神层面而言。同时,数十年来,客家文化平台的硬件建设也已有相当规模,让海内外客家人赞叹不已。所以说,现在把石壁提升为“祭祖祈福圣地”的精神基础和物质条件已经成熟,恰逢其时,顺应民心。刘善群先生结合众多学者专家意见,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加强舆论工作,使石壁祖地形象不断提升。继续进行客家历史文化研究,巩固石壁客家祖地地位。扩大和强化宣传力度,深入挖掘和探讨客家祖地的文化内涵,从更广层面和更深层次论证石壁是“客家祖地”和“客家福地”。进一步办好“石壁客家论坛”。加强以“祭祖祈福”为内容的环境营造。二是加强文化平台建设,建设祈福平台,增加祈福偶像和内涵,让朝圣者有更多的祈福目标和朝拜偶像。除了在祭祀区设置更多的祈福偶像、平台之外。在客家祖地文化园的二期工程设计上,有更多的祈福内容,如设立“客家圣母”,营造“葛藤崇拜”,设立“石壁文史馆”等等。三是继续办好“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它是客家人血缘寻根、文化寻根的盛举,坚持祭祖仪式的严肃性和程序化,加强祭祖者的主体性,把石壁真正成为血缘寻根和文化寻根的目标地和祈福圣地。笔者认为,抓住客家福地和石壁祭祖祈福两大主线,致力打造世界级的客家“祈福”文化中心,是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行性。石壁客家福地源远流长,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庄严肃穆,升祭旗、献花篮、献乐舞、祈福发彩等各个环节都围绕“祈福”进行,囊括了客家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对幸福喜乐的向往。“来石壁客家祖地祭祖,到石壁客家福地祈福”,让这样一种理念深植于客家人的心中,让客家祈福文化真正发扬光大。

(二)创新客家祈福文化的呈现方式。不仅要在宁化石壁深入打造建设独一无二的客家祈福平台,更要深化客家祈福文化主题设计,在宁化城乡建设中植入客家祈福文化景观设计,围绕祈福文化进行相应氛围与场景的营造,形成祥瑞的场地气氛,增加客家祈福文化吸引力。黄婉星关于立足福建客家特色,设计“客家福娃”文创作品,传播具有客家特色的“福”文化形象品牌,提升“福”文化的全球影响力的建议也非常不错。深入挖掘国家级非遗项目“石壁客家祭祖习俗”的文化内涵,设计出独特的客家祭祖祈福文化符号,并将这个文化符号融入文旅宣传、展馆布置、宣传品纪念品设计、文创产品开发中去,像三明的红色文化“红旗”标识一样,成为城乡亮丽鲜明的景观。另外,要充分展示好宁化客家民俗表演、客家美食、非遗展览所承载的祈福文化及传奇色彩,对各类客家文化活动,比如石壁客家论坛、海峡两岸客家小吃节、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对接会等,植入统一的客家“祈福”文化形象内容与元素。

(三)打造客家祈福文化品牌。客家祈福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不管是以客家祖先崇拜为信仰的祭祖祈福活动,还是以民间多神信仰为内容的各种祈福活动,以及其它以非遗项目存在的形式多样的客家祈福方式,都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要大力推动客家祈福文化产业链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文化旅游的活力和创新力。将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纳入“全福游”精品路线。随着兴泉铁路、浦梅铁路建成通车,宁化客家祖地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可以整合资源,联合梅州、长汀、永定、龙岩等客家文化旅游点,致力于打造以“祈福文化+客家文化”为主题的“全福游”精品路线,讲好具有客家渊源的“祈福”文化故事,纳入互动亮点,给海内外游客带来一场“沉浸式”的“福”文化精神盛宴。推广客家祭祖祈福文化旅游,拓展港澳台地区,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外客家祭祖祈福旅游市场,进一步打响“福”文化品牌。

(四)让客家民众成为客家祈福文化的传播者和创设者。徐维群教授在第三届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学术研讨会上撰文表示,客家福文化传播的重点是宣传客家福文化,培育文化自信和创福动力。客家福文化的传播对于区域内客家群体,不仅是受众,他们自身就是客家福文化的传播者和创设者,因此传播客家福文化,一要促使他们珍惜和保护客家祈福文化生态,自己做客家祈福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二要创设客家福文化标识,可通过客家福文化村、客家福文化小区、客家福文化园、客家福文化宣传栏等方式,宣传客家福文化,把客家福文化与文明村落、文明村风、优良家风的培育结合起来,讲好客家福文化故事,提升区域内客家群体的文化自豪感和幸福感,促进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要充分尊重客家民众对幸福生活追求的普遍愿望,让他们成为客家祈福文化宣传的主体,让客家祈福文化真正内化于客家祖地的方方面面。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我们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解码福建“福”文化,守住八闽文化根脉,推动“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球化传播,将“福”文化作为全球华侨华人的共同文化认同,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的文化支撑。将福建省打造成以人民为中心的、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具有群体性意旨的“福”文化的理论高地、“福”文化的精神属地、“福”文化的创新源地、“福”文化的实践阵地。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提供文化支撑。[5]正如三明学院蔡登秋教授所言,在传统文化不断回归的大潮中,客家祈福文化在民间重放光芒,受到民众的亲睐。顺应历史潮流,促进地方发展,更好为民众提供文化服务,宁化县发展石壁客家祖地祈福文化品牌,显示出决策的时代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赖洪林,男,1972年12月生,毕业于福建省师大政教系。三明市社科联专家库客家文化研究专家,现为宁化客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2]林开钦.《论汉族客家民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9

3]晁成林.《闽越族早期的族群特征与文化》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7641271/,2020-09-18

4]黄婉星.《推动客家福文化走出去》,《三明日报》2022年3月6日。

5]黄安民.《解码福建“福”文化守护八闽文化根基》,福建日报,http://wwj.wlt.fujian.gov.cn/xwzx/wbyw/202202/t20220207_58302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