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3 00:0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白荣敏



·“新时代视域下的福文化·

利用文化资源

打造福鼎“福文化旅游大县的思考

 

白荣敏

 

 

目前,福建省福鼎市正在深入实施“旅游兴市”战略,以打造“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为目标,依托丰富独特的山海观光资源、休闲资源、人文资源,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创新旅游产品,完善公共服务,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实现从观光型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康养并重转型,从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全面提升福鼎市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建设以太姥山为龙头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具体要在优化全域旅游空间布局、推进全域旅游产业融合、实施全域旅游品牌营销、完善全域旅游服务支撑、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机制等几个方面下功夫,其中,联系福鼎具备丰富的“福”文化资源优势,以打造“福”文化旅游大县(市)为特色推进福鼎旅游发展,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抓手。本文在考察福鼎市“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出挖掘利用“福”文化资源推进福鼎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福鼎市的“福文化”资源初探

 

(一)“福鼎”县名中的“福”文化寓意

福鼎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从福宁府(闽东旧称福宁)的霞浦县析出,独立建县。《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八十一载闽浙总督郝玉麟的上疏中有“应如所请,命县名曰‘福鼎’”这样的话,获批之时,这个新设立的县就叫做“福鼎”。福鼎县名其实是来源于该县东部与浙江交界的福鼎山,这在《福建通志》《福宁府志》《福鼎县志》中均有明确的记载。笔者以为,福鼎山是为闽浙界山,按上北下南的方位惯例,福鼎县位于闽之上,亦为福建之“顶”,取福鼎之名,一为福气之鼎,二为福建之顶,既寓意祥瑞,又明示方位与闽地属性,实为高妙!另外还有人士认为,“鼎”字取《易经·杂卦》“鼎新”义,赋予吉祥、赞美之心愿。

正如清福宁府知府李拔在《福宁府志》中说:“予考福宁,自秦汉以来,改革不一。……其曰:‘福宁’者,盖各取福安、宁德一字名之。今属五邑,则‘福(鼎)、寿(宁)、(福)安、宁(德)’四者皆备。……因为联以志曰:‘安宁双浦合,福寿九霞开。’北顿九霄,西顾亲闺,盖不胜日月升恒之祝矣。”[1]清福鼎人夏嘉梁在《县记》一文中说:“福鼎者,闽浙之界山也。……夫鼎之为物,所以调燮五味,颐养天和也。今以名县,吾知其必惠以慈之,膏以沃之,顺四气,敛五福。久安长治之道,胥在是矣。”[2]清代王凤翔的《福鼎山》诗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福鼎初开县,嘉名肇此山。千年埋旧迹,圣世表新颜。覆餗应无虑,调羹自可攀。即今翘首处,瑞蔼满烟鬟。”[3]他们都认为来源于境内东部“福鼎山”的这个名字“福鼎”能够寄托域内的人民以吉祥有福的美好愿景。

(二)太姥娘娘信仰中的“祈福”文化

太姥娘娘为太姥山的山神,相传于上古时期在太姥山地区繁衍人类,并种靛作蓝,炼药制茶,揭开东南文明发展序幕,被学界称为八闽人祖、闽中人类的始祖母、东南人文始祖。这位古老的女神,除了神明共有的普度众生的博爱情怀之外,更是慈爱、亲切、无私、利人,奉献而不求回报等母爱精神的化身。在福鼎民间,太姥娘娘护佑众生,救难禳灾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当地流传着许多太姥显灵、救苦救难的奇事。太姥山周边村落一些信众认为,太姥娘娘既是送子的观音,也是海上护航的神灵。而在沙埕港、三沙湾一带,有许多行船讨海的老渔民、老船工都十分相信,太姥娘娘是神仙又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每逢他们海上作业遭遇狂风巨浪之时,只要朝太姥山顶礼膜拜,便能消灾避难,转危为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福鼎全市供奉太姥娘娘神像的宫观达200多个,信众达十余万人。民间传说太姥娘娘于农历七月初七乘九色龙马羽化升天。因此,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当地信众会组织隆重的太姥娘娘神像巡境活动。神像巡游时候,沿途信众多捧香膜拜,祈求境内人畜平安。除了农历七月初七,当地信众也会在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到太姥娘娘庙祭拜。太姥娘娘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太姥娘娘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信仰文化。其信仰文化的核心,即为祈求太姥娘娘能够降幅于大众的“祈福”文化。

(三)福鼎民间习俗中的“福”文化

福鼎一带古有“做福”的习俗,沿袭至今仍盛,在城乡,老百姓仿效春社的做法,大家集资宰杀猪羊牛祭祀神祇。祭祀完毕,一起在庙里会餐,这就是“吃福”。也有将祭神的肉分给大家带回。民间认为,神灵享用后的贡品最为吉祥,谁吃了谁就有福。

福鼎还有由“做福”“吃福”而拓展成固定的“祈福”节会活动的,如店下镇溪美村的“六月六”祈福会习俗。其用意在于禳灾祈福。祈福会期间,家家户户打扫卫生,杀猪宰羊,招待亲朋邻里,还要进行祭拜神明的活动,并请戏曲班子前来演出。周边各地的商贩也纷至沓来,集市上热闹非凡,村人也以携友赶集为乐,沿袭百年而不衰。

另外,盛行于福鼎城乡的多种节庆集会和群众性集体娱乐活动都与“祈福”的主题有关,这些集体娱乐的性质主要是围绕着祈祷和庆祝丰收、战事胜利等目的而进行。这些集体娱乐习俗不仅在岁时节庆时多有进行,如端午赛龙舟、中秋曳石等,而且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也不时开展,如管阳镇沈青村的斗牛活动便是其中的代表。此活动据传已有百余年历史,村民们利用公牛天性好斗的特点,在农闲之时以斗牛竞技的方式表达重视耕牛、敬护耕牛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健康长寿是民众祈福的首要愿望。福鼎民间流行着一套保健祛秽的做法,例如二月二芥菜丰收之时食用芥菜饭,以驱除体内毒气、避免长疥疮;端午之时饮雄黄酒、手系彩线、为孩童佩戴香袋等做法,以表达驱邪护生之意。福鼎民间拜神祝祷之风盛行,尤其当家人身体状况不佳时,民众在寻医问药之余,往往也会求诸神佛庇佑,以期多一份治愈的希望。除了家中及周围庙宇供奉的神明,民间认为世上有专司某种疾病的神明,在流行病爆发的时候,民众就要开展一系列仪式以求该神明怜悯保佑,如店下镇送瘟神仪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福鼎依山面海,某种程度上说,是海洋孕育了福鼎最早的文明,福鼎人的生活离不开海洋,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化,那么“福文化”在海洋文化上的表现就是祭海,俗称“做鱼福”。大海茫茫,变幻莫测。当资源丰足时,人们对海洋抱以感恩之心;当资源匮乏时,人们对海洋抱以祈盼之心。人们对海洋产生膜拜等情感,由此有了祭祀等行为。渔船出海捕鱼前,渔民们摆酒烧香、烧金银纸箔、燃放爆竹,祭祀神灵,祈祷出海人平安,下网多得鱼。福鼎境内的祭海仪式以沙埕镇的大白鹭村“普渡文化节”为代表。此习俗相传始于明末清初,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举办。每年这天举行海神公祭仪式,祈求妈祖保佑村民一年风调雨顺,海上生产生活平平安安。

(四)福鼎民间艺术中的“福”元素

“福”是诸事皆吉的总称,每逢新年或吉日,则有祝福之字或寓意之图出现在民俗活动中,人们用以祈盼万福降临,久而久之形成引人入胜的民间艺术,中秋福鼎饼花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福鼎饼花是福鼎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年画品种,是专用于中秋月饼的外包装装饰画,当地群众在月饼吃完后,会把一幅幅漂亮的饼花贴在墙上以供观赏。福鼎饼花始创于清代,盛于清至民国期间,在闽东的霞浦、柘荣及浙江的苍南、平阳一带广为流行。福鼎饼花的画店众多,高手云集,花样繁多,版式丰富,善于表现时事和现实生活,但其中围绕“福”的内容占有重要比重,比如“福”字的变形图案、福神等。

又如福鼎剪纸和刺绣艺术,民间艺人多用“福”元素创作剪纸和刺绣作品。过去妇女穿的鞋、肚兜,小孩的凉帽、虎头帽、彭祖鞋、虎头鞋、枕头等都要绣花,绣花就要纹样,很多家庭妇女会绣花,但不一定会画花、剪纸。这样就必须由一些能绣能剪的家庭妇女来剪纹样。社会上就产生了一些以剪纸、刺绣为生的职业妇女。她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迎合民间大众对“福”的祈盼和追求,经常用“福”元素进行创作作品。

福鼎畲族民间传统祈福舞蹈“六结花”也是与“福文化”息息相关的民间艺术。早期畲族同胞主要在山地聚居、耕牧为生,他们改变艰苦环境的迫切感,对自然的敬畏感,及对生活的憧憬与祝愿,形之于一定的程式和场景,就产生以“祈福”为主题的伴有歌唱的舞蹈艺术形式。“六结花”也叫穿心结,一般要5至6人来跳,有进有退,边进边退,用挪步走,形成一个“结”,手法则用“香花手”,用花样来表示敬神和祈福。其基本内容多为赞颂祖先或是先人的德行和功劳,祈求降福于子孙,保佑后裔平安、健康、顺利。据介绍,该舞实源于三清山道教巫舞,明朝中后期传入闽东、浙南一带畲乡,成为由畲族巫师表演祈福的祭祀舞蹈。现福鼎传习“六结花”所在地主要集中在桐城浮柳村及周边乡村。

(五)“中国扶贫第一村”中的“福”元素

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地处太姥山的西南麓,这里青山环绕,溪流交汇,自然风光旖旎,人文风情独特。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反映赤溪村贫困状况的读者来信《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引起中央高度重视,由此开启了全国性扶贫开发工作,赤溪村因此被称作“中国扶贫第一村”。30多年来,赤溪村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走出一条“生态立村、旅游富村”的脱贫致富路。2015年1月29日,赤溪村扶贫工作成效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肯定;2016年2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网演播室连线赤溪村,同村里的干部群众在线交流,深情表达了对赤溪村全体村民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祝愿。

扶贫工作是党和国家为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是不折不扣的为贫困群众谋幸福的“造福工程”。30多年来,赤溪村全体村民在受惠于国家扶贫“造福”政策的同时(纳福),也在不断追求并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求福),村庄的面貌有了巨大的变化,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也更加意识到,幸福的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更是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打造“福文化”旅游大县(市)的几点思考

 

丰富的“福”文化积淀和旅游资源,为福鼎打造“福”文化旅游大县(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打造具有福鼎地方特色的“福”文化旅游品牌,发挥“福”文化对旅游的引领作用,构建“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生态体系,实现“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良性互动、共赢发展,是福鼎市实现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因此,立足福鼎“福”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文化的灵魂作用和旅游的载体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融合发展为目标,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整合创新为动力,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资源开发模式,对提升福鼎市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品位意义重大。

(一)加快“福”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开发

依托福鼎积淀深厚的“福”文化资源,加强与旅游业发展的融合力度,加快特色“福”文化旅游景区开发。通过深入挖掘县名“福鼎”的文化内涵,引进知名创作运营团队,结合全市旅游景区禀赋和特点,开发一批“福鼎”文化旅游融合较好的重点旅游景区景点。一是福鼎山“福”文化旅游。位于福鼎东部的福鼎山,既是“福鼎”县名的来源,山上又有仰天湖、合掌岩等可以赋予“福”文化内涵的自然景观,再加每逢春季杜鹃花漫山遍野肆意开放,进一步开发旅游的资源禀赋优越,可以开发福鼎山“福”文化旅游。二是桐山溪“福鼎”文化旅游。城区的“鼎文化”公园有很好的“福鼎”文化基础,可在此基础上做大做优桐山溪“福”文化旅游,把桐山溪“福文化”旅游打造成除太姥山风景名胜区之后的福鼎著名旅游景区。三是赤溪村“福运”小镇旅游。可以把“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建设成为“中国第一福村”。以“建设新赤溪,全面奔小康”的目标定位,依赖本村丰富山水自然资源和扶贫、畲族等独特人文资源,把赤溪打造为一个彰显“福”文化元素的新型文旅特色小镇——“福运小镇”。

(二)打造以“祈福”为主题的太姥娘娘祭典

作为一座人文名山,太姥山具有国内外稀有的“祈福”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历史十分悠久、曾经沿袭千年的太姥崇拜,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祭祀南方文明之母“太姥”的重要内容,是打造“祈福”文化旅游的得天独厚条件。太姥信仰曾经是我国广大南方地区最主要的原始信仰之一,在海峡两岸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但目前只有太姥山被视为是太姥神祇所在惟一道场,这种仪式也只有太姥山保留下来,民间于每年七月初七太姥升天日一直存在祭奠太姥的习俗。要从高品质角度恢复太姥祭祀体系,通过“山岳朝圣”“文化认同”“旅游节日消费”三合一的模式,打造海峡两岸共同参与祭祀南方文明之母“太姥”的朝圣祭典,并在3-5年的时间内,形成海峡两岸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祈福”文化旅游品牌,成为引领太姥文化旅游的灵魂。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充分发挥政府平台的作用,高规格高品质倾力打造“太姥祈福”这一朝圣文化旅游祭典仪式,引导太姥山地区的“太姥祈福”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在国内外打响太姥文化旅游品牌效应,将太姥山旅游产业切实提升到一个新台阶,进而带动福鼎市全域旅游的发展。

(三)提升福鼎民间“福”文化民俗节会活动

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独特文化基因,是该地域区别于其它地方的文化密码,是特定地域的精神个性所在,也是一个地方最能够让外界知晓的本土色彩与典型特征。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绝大多数都是以当地风格各异的民俗文化资源吸引外地游客的。如前文所示,福鼎民间习俗中“福”文化元素丰厚,应当好好对这些“福文化”民俗项目进行包装提升,结合民俗项目相应的节庆活动,做大“福”文化主题民俗,提高旅游吸引力。具体如结合旅游提升福鼎古已有之的“做福”习俗,指定或者扶持有条件的街区、乡村或寺庙,定期举办“祈福”节会,做成规模和品牌。扶持沙埕镇元宵节民俗踩街活动、佳阳乡罗唇正月十八冥斋节、双华二月二会亲节、太姥山镇方家山三月三乌饭节、硖门乡瑞云村四月八牛歇节、店下镇溪美村的“六月六”祈福会、管阳镇沈青村的斗牛活动、沙埕镇大白鹭村“普渡文化节”、店下镇送瘟神仪式、桐城街道浮柳畲族村“六结花”祈福活动等等与“祈福”文化有关的民间节会。这些民间节庆活动都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地方民俗元素,观赏性强,参与度高,可以进一步提升打造,与旅游充分结合。

(四)打造特色“福”文化旅游商品

旅游购物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福鼎可利用制作生产特色旅游商品的有许多,比如太姥娘娘雕像、福鼎饼花、剪纸、蓝印花布、刺绣等等,太姥娘娘雕像可以石膏制作,也可以木刻;福鼎饼花可以批量印刷,也可以让游客体验制作;蓝印花布、刺绣可以与手机套、小挂件、饰品结合,生产精美的旅游纪念品。以上这些旅游商品的开发均可以融入“福”文化特色,以此丰富旅游商品的艺术内涵,开发出一批创意新颖独特的旅游商品。同时通过扶持和吸引企业投资开发“福”文化创意产品,助推文化艺术、旅游和创意产业互动,促使旅游购物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加大“福”文化旅游商品的研发力度,鼓励举办“福”文化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和开展“福”文化旅游商品的征集活动,加大“福”文化旅游商品市场宣传推广的力度,不断提高福鼎“福”文化旅游商品的市场认同度和占有率。积极弘扬福鼎丰富的饮食文化,将福鼎美食和“福”文化融合,开发利用福鼎传统美食“八盘五”的“福”文化元素,进一步打造饮食文化产业品牌。利用福鼎白茶丰富而优质资源,开发“福茶”系列产品作为福鼎旅游商品和旅游伴手礼。

2018年,福鼎市被列为福建省全域旅游发展试点县市,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正在全力推进之中。推进全域旅游是践行党中央五大发展理念与福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实施全域旅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创新旅游工作的体制机制,通过区域内各类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全社会的共建共享,实现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带动乃至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福鼎区域内的“福”文化资源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资源,打造“福”文化旅游大县也是福鼎市发展全域旅游的题中应有之意,但因“福”文化资源一定的分散性和隐蔽性,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需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引起重视,采取有力错,制订有效机制,持之以恒得进行发掘整理开发利用,形成浓厚的“福”文化氛围,最终形成“福”文化产业,打造好“福”文化旅游大县,为推进福鼎全域旅游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注释:

1](清)李拔:《福宁府志》卷2“地理志·沿革”,光绪庚辰刊本。

2](清)夏嘉梁:《县记》,《福鼎县志》卷8“艺文”,嘉庆十一年刻本影印本。

3](清)王凤翔:《福鼎山》,《福鼎县志》卷8“艺文”,嘉庆十一年刻本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