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5 00:0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玉钦



·“新时代视域下的福文化·

“福”文化精神意蕴与当代价值探微

 

黄玉钦

 

 

“福”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命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强“福”文化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时代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要深入打造“福”文化,增强文化自觉,用文化赋能时代,筑梦八闽开画境,扬帆东越领春潮。

 

一、“福”文化溯源之探

 

福邑迄今敦教化,神州自古尚文明。我国“福”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考彼殷商时代,“福”字已见于钟鼎文。宋代吴自牧的笔记《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钉桃符,贴春牌语出《诗经·大雅·荡之什·瞻卬》……”“贴春牌”即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诗经》、《礼记》、尚书》等中华民族文化元典早已体现“福”文化。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大雅篇记载:“何神不富?”《毛诗故训传》曰:“富,福也。”

但以宜人,不求富到;

正乎视己,方有福来。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的社会主张亦提到“福”。荀子曰:“富国安民,‘富’,‘福’也”。“干禄百福,子孙千亿语出《梦梁录》。福天流韵,福地飘香。《汉书·贾邹枚路传》提及西汉辞赋家枚乘的奏疏,曰:“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自何来?”西晋文化家思想家傅玄《口铭》亦提到:“福生有兆,祸来有端。”诚然如此,福祸多端,行藏不易;断祸根自然绝祸,无祸即为有福。福祸多翻,穷通有望。

祸福有凭参造化,

穷通无欲即神仙。

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风起潮涌,儒、道、墨、法等诸子百家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高度,在这些极为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广袤领域中也包含着“福文化”。可以说,“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文化,与中华民族同生,与中华民族发展同步。幸福能修,修来幸福……可以说,“福”文化是中国人的生活追求,更是文化认同。

 

二、德福体系建构及德福视域下的“福”文化

 

自先秦时期形成的“德”得到确立,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表征与主要观念。研究“福”文化诸多话题,离不开对德行体系的探究。“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得之于心而国守之不失,则终始惟一,而有日新之功矣语出《论语·述而》。是知也。儒家十分强调“德”,强调以自身持守与修养铸德。德行的固有内涵重在推行道德教化,既包括社会规范,也包括治政理想秩序,体现政治、社会与伦理糅合交融。孔圣人《论语·为政》曰:“道之以德。”融德于仁,以行植福。哲学界认为:“德乃无所不在的精神气质。”德与福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内在与外在的基本特征,而这一精神文化的系统发展,又通过与中华根文化核心精神的交融,使“福”文化这一文化体系为人所倍加推崇。

福地文风生百媚,福天时雨育千芳。“福”文化中的德思想与新时代社会建设有着深度的契合性。认识“福”文化思想指向及精神意蕴,准确把握“福”文化所蕴含着的创造性、创新性和时代特征,将“福”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是富国强族之道。人若德修原是福,世能福与亦称豪。

 

三、守正出新,深入了解“福”的内涵

 

先从概念的解析来了解“福”。“福”:从示,“畐”声,象形字,声符亦兼表字义,“福”“富”互训,以明家富则有福,本义福气、福运,与“祸”相对。寓意渴望平和,幸福生活的普遍愿望。

我国自古就有崇福、尚福、祈福、盼福的传统,“福”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大众文化、民俗文化。爱国福、敬业福、友善福、和谐福、富强福,这五“福”是中国“福”文化的最新范畴。

当代文化学者指出:“福”,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福”是圆满人生、和谐人生的极致追求。“福”不但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文化现代内涵发展为家庭、健康、长寿、事业、财富等几个核心要素,强调家庭幸福、健康长寿,事业有成,幸福感满满。一言以蔽,“福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和精神的方方面面,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生活理想与价值观念。

 

四、福建“福”文化底蕴深厚

 

闽山闽水物华新,福地千岩与万津。

郅治宏猷收硕果,欢歌清唱不胜春。

福建位于海峡西岸,素以“文化之乡”著称,有着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八闽诸多坊巷闻名遐迩,卓尔三坊拱日月,灿然七巷振乾坤。

(一)福建城市县域命名极具地方特色。

“福建”以“福”字入名,“福”乃八闽文化根基。以地名为例,福建地名多含有福字,饱含美好安宁期许之意。例如:“福建”的省份“福建”、“三福”齐聚之地的“福清”、“福建”的省会“福州”、宁德的“福鼎”、宋理宗御批“敷赐五福,以安一县”的“福安”,“福州”地区的“永福”(永泰)等等。

(二)“福”文化渗透到方方面面。

“福”文化融于闽水闽山,扎根于八闽儿女心中,浸润在戏剧、雕刻、漆器、剪纸、书春、篆刻、绘画等方方面面,它们的制作、展出、研究、演出、刻塑等,无不凝聚着“福”文化的魅力,激发八闽儿女对乡土最具创造力的实践。在春节期间制作的诸多以“福”文化为主题的春联,更是将“福”文化的民俗价值表现得淋漓尽致。民俗是民众为表达共同的情感或愿望而创立的活动,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在“福”文化领域,各种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寄托着民众祈福、崇福等情感,成为维系民众、传承文化的载体,具有很高民俗价值。书春贴春联,是最能体现“福”文化春节习俗,最能生动反映“福”文化风采,倒贴福,开门迎福,抬头见福,扫码有福……“福”文化与节日文化、家国文化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大大增强了“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三)福建文风鼎盛,文脉深远。

福建“福”文化底蕴深沉,内涵丰富,时代感强,形式多样,意味隽永,教化作用深入,是永不过时的文化主题。福地起福楼,一代福人居福地。居在福地的福人们用传统楹联、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传承、践行、弘扬着“福”文化。民间节日、升迁习俗、婚庆寿喜等人生乐事,均可见充满吉祥“福”寓意的楹联,悬挂于门楣、厅堂等,这些楹联都是福建传统“福”文化内容的具体表现,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与文化张力。

挥毫难描闽山秀,

入梦犹知福果香。

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福建成了“福”文化滋生和传播的沃土,形成了仁厚纯朴、德慧齐修的民风民俗。“五福临门”、“百福骈臻”、“福星高照”、“福如东海”等“福”寓意的楹联随处可见……“福”文化蕴含着民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海西以各种形式传承和演绎着“福”文化,楹联艺术、书法艺术等,使“福”文化的文化品位得到了极大提升,当之无愧成为核心文化品牌。

福建各景区、寺庙、文化基地、公园、民俗中心、住宅等,悬挂和收藏的楹联也多是与“福”的主旨有关的内容,如:“八闽生态城,情遗此地,梦遗此地;百姓休闲处,福在其中,乐在其中。”、“春光荣草木,福气寿山川。”、“莫非王母明珠,吉祥遗物;正是八闽宝库,幸福源头。”、“闽山闽水,自有资源承古训;福地福天,再凭奋发展鸿猷。”等等,不胜枚举。正是:

凭初心描绘,八闽唱响文明曲;把福路拓开,东越铺开幸福花”。

 

五、价值观视野下“福”文化构联思考,对当今主流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彰显一个地区的素质和特性,当今主流文化是绿色和谐文化。“福”文化价值包含两个方面的属性:一方面存在能够满足“福”文化需要的客体,另一方面存在“福”文化需要的主体。福建“福”文化不是空中楼阁,有其历史传承脉络,需要在传承中借鉴,在借鉴中扬弃,在扬弃中创新,方能使“福”文化生生不息,永葆张力。《尚书·洪范》提出“五福”概念:“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意即长寿、富足、安宁、遵行美德、老而善终。“五福”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义利统一”的幸福观。显而易见,《洪范》中提及的“五福”既包括“个人幸福”,也包括“社会幸福”。

(一)弘扬“福”文化精髓,提升“福”文化价值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语出《春秋·曾子》。”

“福”文化是儒家文化的基因文化,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根脉,形成了极为广泛的文化认同,而且积极践行在实际行动上,植根于魂,入魄于心。儒风流日夜,福气满东南。福建的“梦”文化、“酒”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都植根于“福建”“福”文化,成为族群联结的文化纽带,并广泛影响着八闽子弟及海外华裔、华侨华人。

东汉哲学家桓谭将《尚书·洪范》的“考终命语出《桓子新论》”释为“子孙众多”,“五福”即释为“长寿福、富贵福、安乐福、好德福、子孙众多福”,国人关注的好事尽在“福”中。

“祥绥永润,福慧常钟。”是“福”文化表达的美好祝愿。“尧天化雨催诗梦,福地兴文入壮图。”福建“福”文化享有殊遇,与民间愿景不谋而合,与节日文化相应而生,与其他民俗文化互鉴共长,成为寄寓美好吉祥、吟咏幸幸福如意的一种最具“仪式感”的“福”文化传播的绝佳载体。

(二)发掘整理文化宝藏,兴起“福”风、造“福”社会。

“福”文化包含知福、惜福、积福、修福、造福、享福等内涵,因为根植于民间文化沃土,必然凝聚众多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颔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百多年来脍炙人口,这位从福州三坊七巷走出的民族英雄,以天下为己任、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高尚情操,始终鼓舞着八闽儿女,它是“福”文化中高贵的精神财富。类似这样的精神财富举不胜举……毋庸置疑,“福”文化是一部宝贵的文化宝藏,是民间沃土上成长的文化奇葩,是百姓认可的、喜欢的,接地气的,具有感召力、穿透力、向心力,又相当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本着“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原则,保护和发掘优秀民间民俗文化,为新时期文化建设服务。

(三)传播优秀“福”文化,大力建构“福”文化价值观体系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定位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目前我国已进入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根据时代变迁和社会变化,连接历史、现实和未来,亟需深入建构“福”文化价值观体系,培育良好民风民俗,照护百姓幸福,照护民族兴旺发达,照护国家富强。

(四)与地域联结,讴歌八闽丰富的“福”文化和优美风土人情

一是加大文化载体建设,建立可观可读可听、带有“福”文化特色的场馆和示范区,通过信息时代新兴事物——新媒体,抢占“福”文化宣传高地。二是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搞好各种文化活动,通过政府搭台,文化唱戏,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把中华国粹“福”文化推向纵深,让它在魅力城乡建设中发挥作用,绽放异彩,阔步走向辉煌。三是注重实征,一以贯之。创造性地把“福”文化融入到现代化产业中去,并赋予新的内涵,让“福”成为“福建”标志品牌,成为优秀产业代名词,助推产业链快速发展。例如“锡壶”就是“惜福”这一概念的延伸,“惜福”的“福”观念被福建人民用实际行动谱成新篇章;八闽儿女因知“福”而感恩,感恩足下生养的八闽大地,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践行到底;“全福游、有全福”的福气游让八方珠履纷至沓来;“福”字号绿色优质农产品更是闻名全国,福茶、福菜、福果、福稻、福菌、福饼……在“福”字号带动下,福建城乡建设行稳致远;脱贫攻坚战役,“福”字号产品屡立大功,成为致富增收的法宝,帮助八闽儿女唱响福山福水、五福临门的生活变奏曲。八闽人人得“福”之成果,赏“福”之光彩。

福地呈祥,以敬业为花,富强为果,欣圆爱国梦;

闽人作范,拿和谐做柱,友善做梁,喜步小康程。

(五)锤镰导向、造“福”群黎,是党的文化初心与文化使命

初心能固本,使命敢担当。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秉承文化初心,赓续文化使命”是进入新时代党的文化初心与使命,继承和丰富了“福”文化的内涵,对传统“福”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福”文化在社会有效治理、美好品德培养、幸福社会构建等方面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作为建设大美城乡的重要组成部分,“福”文化承载了几千年来所构建的基因文化体系,形成了包含价值评判、理想追求、价值认知等多方面内容的理念,通过写福、送福、绘福、颂福等方式宣传“福”文化,能够助力大美城乡建设,能够为大美城乡建设提供最鲜活、最接地气的文化涵养。

引领发展开富路,锤镰导向迈康庄。如今,有“福”之地的“福建”人民,正在大力弘扬新时代的“福”文化,击鼓东风千里势,点睛大雅万家春!“福”文化必将盛行,成为长效社会生态。

综上所述,以多种方式融入“福”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永抱初心驰大道,既有助于提升幸福感,促进家庭幸福,国家富强,也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文明,美饰环境,使个体的心灵幸福谐通向群体的社会幸福。梦正开花,福当更进。百事和谐民永乐,万家孝顺福永安!

 

参考文献:

1]郭卫平.《文化进因的模因论对中华福文化的阐释》[J].

2]林频.《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P132.

3]李志峰、陈嫚.《中国福寿文化的当代诠释及启示》[J].

4]郑开.《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

5]马小颖.《东方收藏》2021年第7期109-110,共2页.

6]李江.《中国传统福文化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年.

7]李树杰、林锋、张俊林.《中国福文化探源》九州出版社,2022年.

8]殷伟、殷斐然.《中国福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郝亚雯.《中国传统福文化研究》.北京印刷学院,2011年第2期

10]殷勤.《中国传统的福文化》.2014年.

11]刘璐.《文化经济视角下的“福”文化》.2021年.

12]王宁.《品牌中的福文化研究》].大众文艺.2016,(17)264.

13]邓峰.《基于SWOT分析法的郴州福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z1)[2].

13]高良、郑雪、严标宾.《幸福感的中西差异.自我建构的视角》.心理科学进展2010(7).1041-1045.

14]张文婷.《中国人的福心理结构及测量》[D].2009.

15]刘胜男.《南岳福寿文化纪念品创新设计研究》[D].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