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8 23:4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戎章榕



·“新时代视域下的福文化·

“百福壶”展感悟“福”文化的民间传承

 

戎章榕

 

 

“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福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基因,又是福建省的鲜明文化标识。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福建省委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根本遵循,以实施福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总抓手,以劳动创造幸福、奉献就是幸福和为人民谋幸福、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为主题,整合闽都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等福建地域特色文化的共性追求,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开展“寻福”“送福”“造福”“享福”活动,让“福”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从2021年岁末起,主导福文化宣传推广创作和资源转化利用,在全省上下初步形成了关注福文化、参与福文化、乐享福文化、发展福文化的浓厚氛围。

2022年盛夏,一场名为“福壶佑华夏——中国福字、福壶巡回展”,从8月9日起,在三坊七巷中的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进行为期一周的展出,这无疑是为方兴未艾的福文化宣传推广增添了一抹福字的喜气和白瓷的幽光。

此次展览是由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文物鉴定专家、中国“百福壶”总设计师谢钟梁总设计并提供专利图纸。通过“福”与“壶”相结合,壶器由优质高岭土烧制而成,壶身承载多种福文化元素。每把壶正面是篆书“福”字印章图案,包含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形态各异的书法字体,背面是阐述“福”含义的五言联句,一把把壶诠释了福文化的隽永蕴涵与发展脉络。尤为可贵的是,展出的220件作品均为原创,均由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产品。

诚如东南网在报道中援引一位观众看完展览的评价:“福壶看似相近,又不尽相同。一把壶便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展现了书画渊源。让千年前的书画语言、金石语言、陶瓷语言扑面而来,不由得心生赞美。”

 

“福”与“壶”的溯源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019年11月,笔者曾造访河南省安阳市,那里有世界文化遗产地——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闻名于世,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因此在安阳还建有中国唯一的中国文字博物馆。

象形文字是中国文字最古老的字体,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一种最古老的字体。中国文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七个演变阶段。

“福”与“壶”均为象形字。在甲骨文中,“福”字的左边是祭祀的祭台“示”,右边是一个酒坛子,古人用酒祭神祈福。而甲骨文中的“壶”则是盛酒的容器,《说文》:“壶,昆吾圆器也。”在铭文中记载:“邾君庆作秦妊醴壶,其万年眉寿永宝用。”铭文中记载的醴壶应当是盛放醴酒的容器。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就保存有一对完好的西周晚期青铜壶——贾伯壶。

通过对“福”与“壶”简单的溯源,不难发现,“福”与“壶”功能相近、寓意相关,均说明“福”与“壶”自诞生以来,就包含以“祭祀”为主的祈福仪式和文化内涵两部分。为此,自古就有文人雅士与能工巧匠把“壶”与“福”视为一体,借以表达美好的寓意和祝福。

随着时代变迁,对于“福”的理解、传承,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诠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五福”。“五福”之说最早载于《尚书·洪范》中:“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到了后汉时期,桓谭在《新论·辨惑第十三》中又将“五福”调整为“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时至今日,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五福”又概括五个字:“福、禄、寿、喜、财”。斗转星移,岁月流转,福文化内涵虽有所变化,但都寄托着喜庆、祥和的寓意。前些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有集“五福”、看春晚的活动,这是福文化的一次全民普及推广。

在漫长的文字发展过程中,福字的含义不断延伸、拓展、丰富,成为最古老、最吉祥、最受欢迎的汉字之一,并得到生活化的呈现。

福文化在福建拥有深厚的民意基础:体现在饮食习俗上,把祭祀的酒和肉称为福物、福食;用糯米制成的福寿糕,是婚嫁馈赠的吉祥物。体现在节日习俗上,福州拗九节是全国独有的敬老孝亲节,嫁出去的女儿煮腊八粥送给父母和长辈,称为送福粥;女儿新婚出嫁时,娘家会送福袋,福袋里装着红枣、花生、红糖、桂圆等。体现在建筑习俗上,房子上梁时挂上红布袋,寓意丰衣足食;古民居、古建筑的木雕、石雕、竹雕等,呈现五福临门、五福拱寿、福寿双全、多子多福、福寿三多等诸多图案。体现在福神崇拜、祈福活动中,包括迎神、游神、择吉、卜卦等,独具地域特色,集中反映了福建民间对福文化的向往与追崇。

“福”与“壶”,寓意相关,而且谐音,对于福建人来说难分彼此,即便是在福建的客家人更是如此,“fu”与“hu”不分。民间尚有“有壶者福至也”一说,于是,将“福”与“壶”组合。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有“福字壶”出现。

提及康熙,许多人都知道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天下第一福”的故事。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孝庄太后六十大寿将至,不料突染沉疴,太医束手无策。百般无奈之时,康熙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请福续寿之说,意思是真命天子是万福万寿之人,可以向天父为自己“请福续寿”,遂决定为祖母请福。

沐浴斋戒3日后,康熙提笔运气,一气呵成了这幅倾注了对祖母挚爱的“福”字,并加盖了“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取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镇天下所有妖邪”。孝庄太后自得到了这“福”字,孝心可感,百病全消,15年后,以75岁高龄得以善终。是孝庄精心培养出了“千古一帝”康熙,是康熙“请福续寿”救了深明大义的孝庄。

据谢钟梁介绍,清兵入关,清朝在位的10位皇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均有“福”字御笔实物留存故宫,为什么只是康熙的“福”字被称之为“天下第一福”呢?

康熙这个“福”字墨宝,蕴含着无限奥妙和祝福。此“福”的书写不同于民间常见的饱满方正,其字形窄而狭长,为瘦,音谐“寿”,民间称之“长瘦福”,即长寿之福。此福字右半部是沿袭了王羲之《兰亭序》中“寿”字的写法,成为现存历代墨宝中惟一把“福寿”二字写在一起的福字,被民间称为“福中有寿,福寿双全”。

如果只是如此解读还远远不够,不然,怎有“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说法呢?康熙是在民间“衣禄全、一口田”的基础上,融入了多个汉字组成。左半边似“子”和“才”字,右半边像“多”和“田”字,组合又成“寿”字。整个福字可分解为“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此不为“福”,何为“福”也?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五福合一的福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福”字即可让人拍案叫绝!

 

“福”与“壶”的融合

 

谢钟梁先生设计的“百福壶”,想要在前人“福字壶”的基础上有所出新,不只是“福”与“壶”的叠加,而是“福”与“壶”的融合。

融合易说,创新难做。福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福壶组合亦有成千上万件珍品,怎样在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谢钟梁为人低调,在开展的前两天,他在微信朋友圈只是发了一张“百福壶”的邀请函和一句话:“震撼·想想创作过程都觉得后怕。”

怕什么?创作过程的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千言万语此刻只用一句似是而非的话来表达。事非经过不知难。“百福壶”从创意到成品历时近10年,如果加上他从事民间收藏事业,头尾长达50年。他曾对我说,多少个通宵达旦、多少个不眠之夜,自不待言;但是,面对多少次撕毁的设计图、捣毁的半成品,心血付之东流,禁不住泪流满面!

融合谈何易,甘苦寸心知。

都说十年磨一剑,而谢钟梁则是十年造一壶。从艺50年的民间收藏、曾任福建省收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的他,一生见过东西太多太多,能入他法眼的又太少太少。想造一组称心如意的壶,必须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蜕变过程,必须经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路历程。

一生对壶情有独钟。大约十年前,也就是退休后,谢钟梁自筹经费,拟将中国陶瓷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作,组建一支由福建省内外高校、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组成的团队,尝试利用民间力量进行“百型杯·壶”艺术造型的抢救性恢复创作,追求“千杯(谦卑)百壶(百福),既寿永康”的美好愿景。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醉如痴,“百福壶”从构思到成型,不只是将“壶”与“福”相结合,而是集瓷器、书画、茶道为一体,融多种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于一壶。

先是与德化、景德镇陶艺界大师日夜切磋,收集整理了2000多年来各种门类的器型盏·壶实物、照片及文字资料数千份(件),精选出300多个造型。不只是要实物,更要赋予其灵魂。为此,团队向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和艺术团体征集近万件的优秀书法篆刻作品,从中筛选出300多件,经过重新设计后作为壶、盏的主画面图案;向国内部分大学文学专业、历史专业和哲学专业教授征集儒、释、道诸家的精典语录及治世格言,从几千条中筛选岀300多条,用陶瓷书法书写。这些警世名言与壶盏主画面图案相互映射、相得益彰,赋予整件壶、盏作品的思想和灵魂!

在确定了壶身的造型后,完成了壶正面百福图案和壶背面文字设计后,谢钟梁又邀请了景德镇国家级大师、非遗传承人王景东进行壶体的全手工制作成型,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刘祖英进行全手工壶正面福纹的绘画,由江西省高级陶瓷书法师余祖华进行壶背面文字书写。第一批150型工艺流程图纸设计由多所艺术学院的教授、艺术设计大师及非遗传人共同研发,由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拉坯、利坯、绘画、书法、上粙、烧制。在瓷坯上作画写字不难,难的是经过1380度高温烧制后达到质量要求的合格品只有三分之一。经过上万次的物理实验,终于在2016年10月将历史上形状各异的150种盏·壶器型实物全部定型并烧造成功;又经过4年努力,于2020年10月将限量10套的百型杯(每套100对/200件共2000件)作品全部烧制成功。中国瓷坛泰斗王锡良看了杯胎实物后兴奋不已地说,此杯·壶弥足精贵,可与历朝历代的官窑相媲美!并挥毫“艺海瓷珍”题赠。

壶形的特殊创意还体现在尺寸上。壶纽(壶盖上方的原型凸起)高度为14毫米,寓意14亿中国人民;壶身高度为72毫米,特指从1949年到2021年建国72周年;壶底内径43毫米,暗含改革开放43周年;壶把手最大内径为28毫米,意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经历了28年;壶把手边缘至壶嘴距离100毫米,象征建党100周年。真可谓:壶里乾坤大,方寸天地宽。在方寸之间,足以见得谢钟梁的用心用情用力。

又历时两年的琢磨打磨,将100个异彩纷呈的“福”字与100个有特殊含义的“壶”融合,于2022年5月1日中国文字篆刻纹“百福壶”脱颖而出。100把百福壶,同样寓意深刻。百代表百姓,百姓就是人民,百福壶寓意为“人民渴望幸福中国”:“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10把壶为一组,暗含了崇福、知福、祈福、植福、造福、见福、祝福、纳福、修福、延福、惜福等多重内涵。团队原创成功,申请了316个项国家知识产权著作权及国家专利。

“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潘天寿语)。守正才能创新,笃行才能致远。瓷器、书画和茶道,都是中国国粹。百福壶是将这三种国粹进行了融合,并以壶为载体呈现出来,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震撼,而且在意趣上还耐人寻味。谢钟梁先生说:“以绘画讲究品位,以金石看到境界,以国学经典语录体现哲理与情怀,让小小的百福壶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使之达到方寸之间见天地的境界,让世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壶壶看似相近,壶壶不尽相同;一壶集众人之心血,一壶溯福字之源流。

 

“福”与“壶”的思考

 

“百福壶”展能够在顺利展出,得到了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文学艺术联合会等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

福建作为全国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拥有多样、多姿、多彩的福文化,并以各种形式传承和演绎,积淀了得天独厚的福文化资源。“百福壶”只是借助陶瓷制作转化利用的一个实践成果,只是福文化民间传承与发展的一个个案。谢钟梁也承认,十年前他开始“百福壶”的创作,并非先知先觉,只是有赖于福文化扎实丰厚的民意基础;十年后能够一举成功展出,是借助宣传推广福文化的东风,在倡导福文化中应运而生,他觉得十分庆幸。

谈起创意设计的初衷,谢钟梁说他是生于斯长于斯这个带有“福”字的城市,早在清末福州就被一个外国传教士定名为“有福之州”。外国人尚且如此,作为土生土长的福州人更该责无旁贷。在福建境内,已有人收集了上百个福字文化遗存。福“见”——福山福地,福建见“福”。不转化利用就愧对先贤留下的绚烂丰厚福文化资源。

诚然,还有一个深层次的情结,谢钟梁是革命烈士的后代,从小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以切身的经历感受到共产党的事业就是老百姓的幸福,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党之要事”。他是个知恩图报之人,是个知福惜福之人,觉得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个沾有福气的“福”字传播出去,推动福建福文化走出去,打响福文化品牌,福佑中华。

“百福壶”展出只是第一步,展示了福文化民间传承与发展的可喜一步。但它的影响不因展览落幕而结束,还带给我们有关“福”与“壶”的思考。

“福不徒来”,福从建来,幸福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有福来建,有福还要共建。宣传推动福文化需要落地,落地需要载体,“百福壶”只是一个载体。珍惜福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民间力量,积极引导,大力扶持,福文化只有根植民间才有蓬勃的生命力,福文化只有转化利用才有光明的前景。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彦不论是在推动福文化资源产业化转化座谈会上,还是在全省福文化工作推进会上都反复强调,福文化浸润在生命、生活、生产、生意的方方面面,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把准福文化与产业发展的融合点,打造福文化产品、产业、市场体系。要加强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和导向管理,发挥杠杆效应,开展有效的协调、引导、运作,切实利用福文化的丰沛资源支持创新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把准福文化宣传推介的发力点,激活福文化催人奋进的影响力和生生不息的推动力,构建鲜明福建文化标识体系,构建常态化、长效化推进福文化传承发展的工作格局。

目前谢钟梁团队正需要政策扶持,比如他已经申报成立福建省石溪文化艺术馆,拟组建创作、展示、体验、传播平台,这既是研发创新基地,也是研学文旅的基地,更是“百福壶”等陶瓷产业化的基地。

有关部门单位在打响福建福文化品牌上发挥了引领、扶持的作用,加强导向管理,省财政今年首次安排5650万元,支持“福”文化品牌建设。民间在传承与发展上也应积极响应、群策群力。福文化起源于民间,传播于民间,在民间有相当的影响,这为转化利用提供良好的基础,最终也只有通过民间渠道才能枝繁叶茂。进入新时代,讲好福建故事,增强文化自信,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要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我们抓住福文化这个切口,进一步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广泛的方式去做推广,把传播福文化与提升福建形象结合起来,把传播福文化与提升福建实力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福山福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