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5 00:1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新时代视域下的福文化”专题·

“福”文化谈片

 

黄文山

 

 

文化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分为“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就是遵循优秀的品德;考终命,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可见,福在中华文化中的含义,不仅仅是物质满足,期待长寿、健康、安宁,同时在精神层面上对美好生活有很高的追求。

闽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原汉族曾四次大规模进入福建。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交流融合,由是,中华福文化在福建这片沃土发扬光大,且大放异彩。

福建山川秀美,物产丰饶,自来即是福地。暖风酥雨,绿荫匝地,茶香、荔红,四时花繁似锦;武夷山水,鼓浪涛声,福州温泉,名闻遐迩。土楼,大地上的华美乐章;福船,驰骋海洋的先民智慧;廊桥,编木为虹的超卓技艺;建本,保存千年的善本图书……都为世人所瞩目。

福建也是著名的工艺之乡。举凡福州寿山石雕、脱胎漆器、软木画,泉州无骨料丝花灯,德化瓷器、漳州八宝印泥、木偶头雕刻、漳浦剪纸、莆田木雕、松溪版画……巧夺天工,无不让人称绝。

“万里烟波舟作马,千年故事海为田”。有海水处即有福建人。福建人善驭船,通过大海,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早在宋代,福船便以“海舟以福建为上”而著称,由福建建造的福船,在世界航海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明代郑和下西洋,所用的大型船只,大部分是福船。

在宋代,特别是南宋,福建桥梁建造技术获得长足发展,在中外桥梁发展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在《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中写道:“石梁石墩桥极盛于宋代,多见于福建一省,特别是泉州一府。”英国人李约瑟博士也这样评价中国古代桥梁说:“在宋代有一个惊人的发展,建造了一系列巨大的板梁桥,特别是福建省,在中国其他地方或国外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和他们相比的。”这个时期福建建造的洛阳桥、安平桥更是跻身世界名桥的行列。

宋元时期,泉州与亚历山大并列世界最大海港。“涨海声中万国商”,反映了泉州海上贸易的盛况。清代中晚期,福州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茶港(茶叶出口量达到年4000万公斤)。由左宗棠、沈葆桢在福州马尾创办的福建船政,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先驱和典范。近代中国海军中有大量福建子弟兵,他们英勇报国的动人事迹,彪炳史册。

福建是东南文化名邦。唐中期以后,闽人开始中进士第,并带回了中原文化。福建的第一位进士是长溪(今福安)人薛令之。唐神龙二年(706年)薛令之北上长安考中进士,为闽人以诗赋登第的第一人。薛令之一生清廉,他去世后唐肃宗将他居住的村庄敕名“廉村”。宣扬廉洁守正,已成为福文化的优良传统。宋代福建进士共7043名,排名全国第一。而福州更是中国的四大进士之乡,历代进士人数达4103人,高居全国各州府的首位。其中状元26人,居全国第二,仅次于苏州的54人。福建遂有“海滨邹鲁”之称。“路遇十人九青衿,半是同窗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宋代学者吕祖谦在他的诗歌中写下这样的福州印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闽地社会浓厚的读书风气。福建还是全国最重要的雕版印刷基地。史称:“闽人皆以不学为耻。”

宋代以降,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福建文化异军突起,尤其是理学创立以来,代有承传,派有特色。中国理学有四大门派:“濂、洛、关、闽”,其中闽学的地位相当重要。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蔡尚思曾这样评说:“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将朱熹与孔子并提。闽学是以博大精深的“朱子学”为代表的集大成理学体系,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特别重大的价值与特别深远的影响。程门立雪的故事,说的就是福建两位读书人游酢和杨时到洛阳程颐门下求学。因程颐午睡,两位年轻人不敢打扰他,在门外雪地里站了很久。程颐因此大受感动。当杨时和游酢学成返回故乡福建时,程颐高兴地说:“吾道南行矣!”二程的学说后来由朱熹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也就是闽学。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深远的学者。朱熹一生创办书院多所,门生遍布天下。朱熹长期生活在闽北,讲学之路则遍及八闽。

在朱熹师生们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可贵精神,这就是尊重师长、尊重知识,追求真理、百折不挠。朱熹晚年受到迫害,他被迫四处躲藏,但仍保持着乐观精神。他在《舟过水口》一诗中写道:“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意如何。今朝试揭孤篷看,一样青山绿树多。”朱熹的衣钵传给了黄幹。黄幹晚年在福州办书院,广收生徒,传承并宣扬了朱子理学,成为一代大儒。福建也成为了朱子理学最重要的研习和传播中心。闽学中体现了福文化的深刻内涵。

近代从福建走出一大批心系国家、放眼世界的人物,林则徐、严复和林纾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加之沈葆桢、梁章矩、陈宝琛、陈衍、何振岱、陈季同、罗丰禄等一代诗人和学者。所以有人这样说:晚清风流属侯官。

林则徐虎门销烟,彰显了中国国威。他在流放新疆途中慨然题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觉民在参加广州起义慷慨赴死前的《与妻书》中写道:“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福文化中的“攸好德”和“考终命”。

妈祖信俗、陈靖姑信俗、保生大帝信俗、孙悟空信俗……还有列入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田螺姑娘传说、李寄斩蛇的传说等等都宣扬了救死扶生、除暴安良的思想,是福文化的一道道鲜明色彩。

福建多福,中华福文化在这里熠熠生辉,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