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1 20:5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蔚文



·“新时代视域下的福文化·

福建民间艺术与“福”文化略论

 

林蔚文

 

 

福建民间传统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它不但留存许多古老的民间技艺,同时还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国民间流传久远的福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民俗内涵。上古时期,中国民间就有“五福”的说法。所谓“五福”,《尚书·洪范》说:“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福文化的主要内涵有长寿、富贵、平安、修德、多子孙等,其核心意义在于表达人们对人生幸福的向往和追求。长期以来,在传统福文化的广泛影响之下,人们通过各种祈福活动等形式,表达心中追求幸福的意愿。在这一社会文化氛围中,曾经广泛流传的众多民间艺术,也通过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表达广大民众追求人生幸福以及祈求福禄寿等传统世俗意念。在这一方面,尤以明清近代福建传统戏曲歌舞等民间艺术表演类以及木雕、石雕、漆艺、瓷雕、剪纸、年画等民间工艺装饰类所蕴含的各种传统祈福内容最具特色。以下略加论述。

 

一、民间戏曲及游艺活动蕴含的福文化内涵

 

旧时福建民间传统戏曲和歌舞游艺表演等,一般多为岁时节庆、神诞祭祀、祭祖、登科、寿诞、生育、婚丧喜庆等活动而举行。如民国《同安县志》卷22说:“凡人家有喜庆事,如生子、做寿、登科、出贡、入泮,往往搬演,则又不止酬神也。”各地民间每逢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庆活动,许多城乡街衢往往举行歌舞演戏以及游艺等活动。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载:“上元张灯,自十一日起至晦日止,十三、十四、十五三夜尤盛。影灯象人物、花果、禽鱼,裁缯剪纸及琉璃为之。庙刹驾鳌山玲珑飞动,又为木架彩棚,妆演故事,谓之台阁。俳优百戏,煎沸道路。箫鼓喧阗,至于彻夜。”闽南等地如民国《同安县志》卷22也说:“新年元宵,城厢多舞龙灯。以布绘一龙,首尾鳞鬓,幂于篾段,中燃蜡烛,或九节,或十一、十三,人共执之,沿街环舞,后随之锣鼓,或南北管到处庆贺,人家竞放鞭炮以迎之。其有坐马匹妆妻打夫之状者,名曰打降,则俗不可耐。中秋夜亦然。又有舞狮,以二人分舞头尾,后随之锣鼓,幷有执棍棒刀矛以助威者。”此外,闽西客家的“做大福”以及“游大龙”等传统节庆活动,也有许多热闹非凡的舞龙、舞狮等游艺活动。龙为古代民间传统吉祥神物,相传龙戏之珠为龙口吐纳而成,是为至宝。各地民间节庆的舞龙灯和舞狮等游艺活动,都寓意祈福纳祥,与传统祈福活动密切相关。新年之际,各地民间的戏台往往上演《跳加官》等折子戏,为民众祈福。《跳加官》源于传统戏剧,旧时民间在春节迎神等重大演出场合,多以《跳加官》为开场仪式,演员有着独特的舞步和表演身法。“加官”寓意着高官厚禄,节节高升。当表演者在台上向观众展开“天官赐福”、“加官晋爵”的祝福条幅时,台下则欢声雷动,气氛热烈。除此之外,古代各地民间的戏曲表演,一般都保留传统的祈福折子戏,以迎合广大民众的祈福意愿。如莆仙戏新组建的戏班,往往要择吉日举行落棚礼。在请香火、彩棚后,必须由生旦上台各唱一段《锦庭芳》,以示吉祥。演出结束时全班照例合唱《迎仙客》,唱词曰:“同鞠躬,齐团圆,受封叩谢酬鸿恩。安百姓,治万民,且喜月团圆,人也团圆添丁进财,福禄寿喜万千。子子孙孙,科甲喜联登,荣耀入门庭,全家声名显,显到四方八面,千秋万万年。”尾折一般演出《大且喜》《宫花报捷》《状元游街》等折子戏。此外,在祝寿、结婚、弥月等喜庆场合,或逢玉皇诞、城隍诞、王母娘娘和观音生诞,各地戏班则须演《加冠》,新厝落成要演《弄五福》,土地公寿诞演《招财进宝》,观音寿诞演《寒山拾得》,新婚之喜要加演《送子》等。在各出折子戏和加演彩头戏中,都有自己的专用曲牌为民俗行事增添祈福气氛。闽南歌仔戏的扮仙“三出头”,指的是《排三仙》《跳加官》和《送子》等传统祈福折子戏。《排三仙》即“福禄寿三星”,《跳加官》如上所述,即寓意“天官赐福”、“加官晋爵”。《送子》即天仙送子,添丁添寿。旧时闽南民间的梨园戏、高甲戏以及木偶戏等民间戏曲,还有诸如《富贵长春》《五福天官》等传统祈福折子戏,也很受民间大众的欢迎。

 

二、民间工艺美术蕴含的福文化内涵

 

福建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包含了木雕、石雕(寿山石雕)、漆艺、瓷雕、牙雕、泥塑、剪纸、刺绣、年画、软木画、建筑装饰以及绘画、书法等诸多类别,其所蕴藏的福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美不胜收。长期以来,在传统福文化的广泛影响之下,以“福禄寿”为代表的福文化民俗元素,在福建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大致说来有福象、禄象、寿象、喜象等类别,以下略加介绍。

(一)福象类

古代民间认为,福神源于福星。所谓福星亦即岁星,古人认为岁星照临能够降福施祥,后来民间又将其人格化。在明清近代福建民间祈福类雕刻装饰图案中,福象类的题材最为丰富。相关的物象有福神、天官、蝙蝠、龙、凤、麒麟、象、鹿、牡丹、荔枝、佛手、石榴等等不下几十种。构成的相关祈福图案多达数十种,择要介绍如下:

1. 福禄寿。中国民间俗话说:“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福、禄、寿是广大民众孜孜以求的人生幸福目标,福、禄、寿三神因此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地方三星殿里长期供奉着和蔼可亲的福、禄、寿三神像。福建民间此类雕刻神像或绘画图像有多种形式,常见有福禄寿三神并排站立,他们手中分别执抱寿桃、如意和婴儿等物,以象征福、禄、寿,寓意高官厚禄,富贵长寿。

2. 天官赐福。旧时民间往往可见有关天官赐福的雕刻图案。天官冠带齐整,手托吉祥物,笑容可掬地面对众生。福州三坊七巷古民居屏风柱头牌堵中的“天官赐福”木雕图案,是此类题材的代表作。

3. 五福临门。此为各地民间常见的一种祈福图案。图案中间往往刻一个“福”字,或是一只大蝙蝠,图案的四周各刻一只小蝙蝠。“蝠”与“福”同音双关,寓意五福临门,民间常常以之祈福。闽侯南屿清代民居的“五福临门”匾额以及泉州、漳浦等地民间的“五福临门”剪纸作品,都属于此类题材。

4. 百福。古代民间常见的果盒、馔盒等器物中,往往雕刻或绘有“百福”等图案,寓意百福臻至,万事如意。如莆田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清代漆金木雕馔盒,盒盖为黑地刻竹描金并附题句,盒顶面红地浮雕八果形碟,盒身四面黑地阴刻“百福”金字。该馆收藏的另一件清代漆金浮雕馔盒,红地,盒顶面漆金浮雕8个瓜果,盒身四面浮雕“百福”篆字,寓意相同。

5. 福寿双全。以一只雕刻成蝙蝠状的仙鹤构图。仙鹤寓意长寿,蝙蝠寓福,将象征长寿的灵禽仙鹤,雕刻成蝙蝠的形状,合寓福寿双全。福州读一民间珍藏馆收藏的这一对木雕造型独特,颇有民俗韵意。

6. 四多。以佛手、石榴、荔枝、寿桃构图,其后衬以盘长纹样。佛手寓多福,石榴寓多子,荔枝寓吉利,寿桃寓多寿。全图寓意多子多福,福寿绵绵。此外,一些雕刻还有用佛手、桃和石榴组合的“福寿三多”、“三多九如”等图案,以佛手寓多福,以桃寓多寿,以石榴寓多子孙,也含“三祝”之颂。

7. 梅花福。清代漳州木版年画的“梅花福”,旧时大多张贴于厨房、谷仓等处。梅花有五瓣,福字内以梅花填空,因此又称“五福花”。以福字与五福花叠加构图,表达了梅开五福的吉祥寓意,民间也以之象征“五福”。漳州木版年画“梅花福”与“梅花寿”往往结对张贴,在红火艳丽的色彩之下,祈福祈寿,相得益彰。

(二)禄象类

禄指官职禄位,禄神为古代官职禄位之神,源于禄星,而禄星原来确是一颗星。《史记·天官书》曰:“文昌宫……六曰司禄。”就是说文昌宫的第六星为专掌司禄之禄星。后来,随着星辰崇拜的人格化,禄神和福星、寿星一样,亦被赋予种种神性,此后民间还将禄神附会为张仙,在一些民间传统的“福禄寿”年画中,禄神张仙常常牵抱着一小儿。古代禄神在民间很受欢迎,诸如“加冠晋禄”、“福禄寿”、“马上封侯”、“平升三级”等题材的木雕、石雕、年画、风俗画等吉祥图案,在各地民间备受欢迎。此类图案往往还使用谐音、借喻等手法,以某种物品代替字义。常见的有以鹿代替“禄”,如“封侯得禄”图案中的猴与鹿,或以猴、鹿并驱,或以束带高冠的官员抚摸着鹿,等等。相关图案有太师少师、位居三公、封侯得禄、马上封侯、加官进禄、连升三级、冠带流传等,反映了人们追求高官厚禄、仕途顺利的功禄名利心态。择要介绍如下:

1. 太师少师。由两只大小狮子构图。狮子凶猛威严,因其百兽之王的地位,通常被借以象征人世的权势和富贵。中国古代官制设太师、太傅、太保“三公”,以及少师、少傅、少保“三孤”。太师与少师乃公、孤之首,都是辅佐天子为政的高官。古代官府门前的两只狮子,左边代表“太师”,右边代表“少师”。“狮”与“师”谐音双关,象征太师少师,寓意世代高官厚禄。

2.封侯得禄。图中所见的一对建筑木构件采自闽北松溪县明清古建筑。左刻大小两鹿及梅花、喜鹊等,寓意喜报得禄。右刻一鹿一猴及松鹤等,鹿与“禄”、猴与“侯”皆谐音双关,全图寓意封侯得禄,世代长春。

3. 马上封侯。猴子坐在马背上,“马上”即立刻的意思,“猴”与“侯”谐音。此类图案散见于各地的木雕、青石雕、寿山石雕以及漆器、剪纸等作品中,寓意马上要升官发财了。

4. 连升三级。此类图案往往雕刻或绘画一只瑞象,其身上驮着宝瓶、磬和三只戟。“戟”与“级”谐音,三只戟寓三级,全图寓意太平有象,连升三级。

(三)寿象类

寿星在中国古代星宿崇拜中出现较早,《尔雅·释天》:“寿星,角、亢也。”唐代张守节说老人星在弧南(天狼星东南),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见则国命长,天下安宁,故谓之寿星。周秦以降,寿星在历代皆被帝王列入祀典。此后,寿星又称南极老人、南极仙翁等,在古代民间颇受崇拜。早期的寿星形象大致是头戴如意莲花冠,身披鹤氅,白发白髯,手上执圭。明清以后,寿星变为弯腰弓背的老人,一手拄龙头拐杖,一手托仙桃,白须飘逸,其中最显眼的是那凸出的大脑门。晚后民间常把寿星与福、禄二星合称福禄寿三星,他们代表着福运、官禄和长寿,成为最受民众欢迎的三位神仙。福建各地木雕、石雕、漆器、瓷雕、泥塑、年画以及剪纸、绘画等作品中,常见的寿象类图案大致有南极仙翁、麻姑献寿、群仙拱寿、五福拱寿、耄耋之寿、福海寿山、童子拜寿等,择要介绍如下:

1. 南极仙翁。即民间常见的老寿星。仙翁弯腰弓背,脑门凸出,长须飘逸,神态慈祥。他一手托着仙桃,一手拄着龙头拐杖,其上挂着葫芦。仙翁的身边,往往还伴随着仙鹤、灵芝、神鹿等祥瑞之物,以衬托吉祥气氛。

2. 龟鹤延年。此类图案往往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清代永安安贞堡的一件窗花木雕,以龟、鹤和松树等象征长寿之物组图,合寓龟鹤延年,成为民间祝寿的常见图案。

3. 五福拱寿。此类刻图案一般以五只蝙蝠与寿字构图,蝙蝠的蝠谐音“福”,上下左右四只蝙蝠,加上中间的一只,围绕着寿字或圆形团寿图,寓意五福拱寿。旧时各地古民居的门窗或壁堵等建筑构件中,往往可以见到此类木石雕图案。

4.麻姑献寿。麻姑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女寿仙。其眉清目秀,美艳惊人,同时还有神异的本事,一是能穿着木屐在水面上行走,二是能掷米成丹砂。民间相传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于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献于王母,这就是民间传说的“麻姑献寿”。后人根据这些传说,制作许多有关麻姑献寿的艺术作品,民间常以此作为祝寿的吉祥物。

5. 耄耋富贵。此类图案通常以牡丹、猫和蝴蝶等构图。古代民间将八、九十岁的老人称为“耄耋”。“猫”与“耄”谐音,“蝶”与“耋”同音,牡丹为富贵之花,图案合寓富贵长寿。

6. 福海寿山。有关作品往往以海浪、寿石和祥云组图,寓意民间传统的祝寿吉语“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7. 百寿。此类图案在各地民间比较多见。举凡一些木质家具、屏风等器物,往往有此类图案或文字题刻。如莆田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清代木雕漆金“百寿”果盒,器物呈八角形,红地,横隔四行均书刻描金百字“寿”,束腰仰楣漆金雕刻牡丹,八个如意式桌足间透雕如意牡丹。整件器物呈现浓郁的祈寿祝寿的传统民俗涵义。

(四)喜庆类

喜神是古人想象中的一种神灵,为古代民间传统意义上的吉神,一般并无特定的图像。古代民间的婚姻嫁娶、洞房花烛、金榜题名、及第高中等等,都是值得庆贺的喜事。喜神往往与其他喜庆祈福类图案相结合,涵盖了民间传统祈福习俗的许多内容,诸如喜结连理之喜、连生贵子之喜、登科出仕之喜、升官发财之喜等等。由各种喜事衍生出来的祈福图案,在许多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中也显得富有特色。福建民间喜庆类祈福图案,主要以喜鹊、麒麟、梅花、牡丹、莲花、石榴、梧桐、灵芝、如意、鸳鸯、龙凤、鸾凤等传统喜庆吉祥类象征物入画,构成诸如喜鹊登梅、喜上眉梢、富贵双喜、龙凤呈祥、鸾凤和鸣、榴开百子、麒麟送子、连生贵子等图案。择要介绍如下:

1. 喜上眉梢。以喜鹊与梅梢构图。喜鹊是民间传统的报喜吉祥鸟,梅开百花之先,为报春之花。梅梢与“眉梢”为谐音双关语,喜鹊立于梅梢,寓意喜事来临,喜上眉梢。与此类似的还有喜鹊登梅、双鹊登梅等图案,在各地民间也比较常见。

2. 双喜临门。常见图案多以两只喜鹊构图。喜鹊在古代被称为“神女”,古人认为喜鹊有感应预兆的神异本领,故民间有“晨闻其声,当日定有喜事”之说。两只喜鹊双飞,寓意双喜临门,此类图案一般多见于民间的婚庆嫁娶等活动。

3. 连生贵子。一般以莲花、莲蓬等构图。莲与“连”为谐音双关字,莲蓬多籽,寓意多子。莲花与莲蓬花果并生,合寓连生贵子。此类题材的图案还有多种表现形式,如由莲花和桂花组图,“莲”与“连”、“桂”与“贵”谐音。莲蓬寓连生,桂花寓贵子,进而寓意连生贵子。

4. 榴开百子。往往由一颗硕大裂开露出许多榴籽的石榴构图。石榴果内籽粒繁密,籽与“子”为同音双关字,寓意多子多孙。凡有石榴入图的雕刻绘画图案,通常都寓意多子多孙,子孙后代繁衍昌盛。

5. 瓜瓞绵绵。以一条盘缠曲折、绵延不断的瓜藤上长着大大小小的瓜构图。古时大瓜称瓜,小瓜称瓞,《诗经》因此有“瓜瓞绵绵”之句。其涵义为瓜始生时小,但其蔓逐渐长大,绵延滋生。民间常见的“瓜瓞绵绵”图案有多种,一是瓜在藤蔓枝叶,另一种是加上蝴蝶的图案,取“蝶”与“瓞”谐音,后人多用以祝福子孙昌盛,如瓜瓞一般,藤蔓相连,子孙万代,绵绵不绝。

6. 鸾凤和鸣。常见以鸾凤栖于梧桐树上及树下夫妻吹箫吟唱的画面构图。凤凰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雄曰“凤”,雌曰“凰”,古有太平盛世瑞禽之说。东汉《说文解字》说凤凰“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古代有关凤凰的传说故事很多,像“凤凰于飞”、“和鸣锵锵”等。相关图案如鸾凤雄雌对舞,树下夫妻吹箫吟唱,旁有童子攀登嬉戏,民间一般称为“鸾凤和鸣”,寓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子孙繁盛和家业兴旺。

(五)太平吉祥类

中国传统福文化中的“五福”,除了长寿富贵,人生的平安康宁位居第三,占有重要位置。自古以来,广大民众往往心怀一种淳朴的传统理念,就是希冀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丰衣足食;人人平安康宁,无灾无患,万事如意。这些美好的愿望大多体现于各地民间的太平吉祥类传统题材图案之中。福建民间的此类雕刻绘画图案往往以大象、龙、麟、凤等吉祥物组图,构成太平有象、龙凤呈祥、双龙戏珠、三羊开泰、岁岁平安等图案。择要介绍如下:

1. 太平有象。以大象和宝瓶构图。大象象征着吉祥,传说佛从西天乘象而至,因此它又披上一层神圣的光环。大象身上的宝瓶传说是观世音的净水瓶,亦叫观音瓶,内盛圣水,圣水洒向人间,会给人们带来祥瑞和太平。此外,瓶与“平”谐音双关,全图寓意民康物阜,河清海晏,天下太平。

2. 龙凤呈祥。在中国古代动物神灵中,龙最受人们的敬仰,同时也最具神威和魅力。龙又是“主水之神”,能兴云作雨,甘霖万物。在广大民众心中,龙是神圣与吉祥之神。凤是古代神话中的吉祥神鸟,号称“百鸟之王”,象征太平与祥瑞,是吉祥幸福的化身。各地民间有关的“龙凤呈祥”作品,大多由龙、凤组图,寓意太平吉庆,祥瑞康宁。

3. 双龙戏珠。由双龙与龙珠组图。龙在古代民间为传统的吉祥神物,相传龙戏之珠为龙口吐纳而成,是为至宝。双龙戏珠是由古代民间祭祀龙神活动中的舞龙灯演变而来。有关作品中的双龙往往左右相对,两尾相交,戏珠其上,四周祥云环绕,寓意太平祥瑞。

4. 三羊开泰。有关木雕、石雕、泥塑或剪纸等作品,通常以三只羊构图。“羊”与“祥”古音通,寓吉祥,三羊喻“三阳”。三阳,《易经》阳卦之初九、二九、三九,表示阳气盛极而阴衰微。开泰,泰卦名,泰卦也属阳,乾上坤下,天地交而万物通。开泰即开启的意思,预示要交好运,均为吉兆。此类图案传统文化蕴意浓厚,在各地民间比较多见。

(六)科举祈福类

中国科举制度肇始于隋唐时期,至宋代已日臻完善。在古代,要想出人头地,往往要靠刻苦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来定夺。一旦科举得中,金榜题名,就意味着功名出仕和飞黄腾达。为此,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学子十载寒窗,争先恐后地跻身于科举这条独木桥上,希冀鲤鱼跃龙门功成名就。唐宋以来,福建地区教育事业日渐发达,科举应试之风在社会影响巨大。《宋史·地理志》说:“闽人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登科第者尤多。”宋、明两代,福建登科第者在全国名列前茅。如宋代319年间,共举行118次进士科考试。全国总共录取进士3万多人,其中福建7600多人,占了将近四分之一。至于一榜三甲全为闽人、一县连科三状元、一县同揽一榜前四名、一村数十个进士、一门二十四进士、一家三兄弟同为进士同时入翰林等科举佳话,对宋代以后的福建社会产生强烈的影响。在科举应试浓郁的氛围中,随之出现的各种祈福习俗,也广泛流传于社会各个阶层。各地民间比较常见的有关科举祈福图案如下。

1. 连中三元。此类作品常见有多种图形,一种是三个元宝垒在一起的图形,一种是荔枝、桂圆和核桃三种圆形果实组合的图形,也有以三只金色的蟹组图。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称为解元、会元、状元。三元俱得即“连中三元”。“三元”图案寓意连中三元,荣登榜首,步步高升。

2. 一甲三名。以三只金色的蟹与芦苇等构图。明清时期,科举通过最高殿试后再分三级,称三甲,其中一甲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以三只黄金蟹与芦苇构图,寓意一甲三名,金榜题名,科举高中。

3. 二甲传胪。此类图案往往有蟹两只,喻二甲。芦草中“芦”与“胪”谐音。旧时科考一甲第一为状元,二甲第一为传胪,明代的三甲第一也称传胪。图寓科举高中,在民间通常是对应试者的美好祝福。

4. 一路连科。图中有鹭鸟、莲花、芦苇。鹭,水鸟,翼大尾短,颈、腿长,活动于江湖边或水田沼泽。常见有白鹭、苍鹭鸟等。“鹭”与“路”谐音,“莲”与“连”谐音。芦苇之“芦”与“路”谐音。芦苇生长常是棵棵连成一片,故谐音“连科”取意。旧时科举考试,连续考中谓之“连科”。以鹭鸟与莲花、芦苇组成的图案,称“一路连科”,寓意应试连捷,仕途顺利。

5. 五子登科。有关图案中有五个儿童,其中一人手举金盔,四人欲夺,借“盔”与“魁”之谐音,寓欲得魁首之意。明代科举制度分五经取士,其首者为魁首。此图为古代民间广泛流传的“五子登科”吉祥用语。

6. 鲤鱼跳龙门。古代神话传说,每年春季有数千只鲤鱼争赴龙门山下,准备跃龙门,能过者成龙,失败者仍为鱼。此后民间多以此比喻科举得中出仕者。在科举会考中,人们常把获得功名者喻为“跳龙门”。福建民间常见此类题材的雕刻装饰图案。图中众多鲤鱼争先恐后地拥跃龙门,右侧一龙张牙舞爪,极力阻挡鲤鱼,表示龙门难过。作为传统祈福吉祥图案的“鲤鱼跳龙门”,寓意科举仕途如鲤鱼跃龙门,寄托着人们企盼时来运转出人头地,一朝交好运的美好愿望。

从总体来看,福建民间相关艺术作品的内涵,大多保留了中国传统祈福民俗文化的特点。如双龙戏珠、凤穿牡丹、喜上眉梢、榴开百子、连生贵子、五福临门、连年有余、瓜瓞绵绵、太平有象、太师少师、封侯得禄、群仙拱寿等图案,在福建以外的其他地区也是司空见惯,流传广泛。另一方面,它们也保留了一些鲜明的地方民俗文化色彩,如荔枝等物象的构图等。这些东西都是福建风物特产,以之入画,寓意生动,风格独具,别有乡土文化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