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崇仁故里
陈国发

鸟瞰光泽崇仁古镇
民谣曰: “一滩高一丈,光泽在天上。”闽江三大支流之一富屯溪,发源于闽赣交界的光泽县,流域内高山峡谷,水流湍急,落差较大。
小满时节,参加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与省作家协会联合采风团,来到“天上”光泽。30 个选题,我即刻选了“崇仁故里”,缘于20 世纪 90 年代,在光泽县委任职 5 年,且挂点崇仁乡,比较了解,倍感亲切。
一
从县城出发,车程不过十分钟,“崇仁故里”四个大字映入眼帘,站在高处望去,村庄依旧静静地卧在万亩山水田的中央。镇里同志热情介绍,我边听边看,感觉耳目一新。崇仁由乡改镇,已经脱胎换骨,旧貌变新颜,成为闽江源头唯一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还是武夷山国家公园风景道光泽段最美风景线“北溪湿地”的所在地。
崇仁古街“三街七巷”修葺一新,虽然各个巷口依然是窄窄的,卵石铺就的路径仅容两人擦肩,两侧斗砖墙壁夹道而立,间隙中渗着闽北山区的潮润苔痕,穿行其间,恍如溯入光阴的暗河,千百年的风尘在脚下簌簌作响。巷子尽头豁然开朗,一条长街蜿蜒于黛瓦木楼之间——这便是崇仁,宋代称“崇仁里”,明、清唤“崇仁市”。
二
崇仁古镇始于唐,兴于宋,明、清时期商贾云集,繁华街市、水路码头人声鼎沸,是古代闽赣两省边界的商品中转站和集散地。主街犹如一条恒久的脊梁,南北绵延五里长。卵石铺砌的街面已被岁月磨出釉色,五彩斑斓,深深车辙印在门槛石阶上,默默诉说着当年舟车辐辏的盛景,沿街商铺依然贮满了当地的特产。古时富屯溪水脉在此奔涌,古码头樯帆林立江西山货、福建海盐在此流转,商旅络绎,为闽赣要冲。

光泽崇仁裘氏家祠
街北犹存的古建筑群中,龚氏老宅木构沉稳,“卍”字纹窗棂后,依稀可见当年书生秉烛夜读的身影;裘氏家祠更显轩宇堂皇,雍正年间的砖雕牌坊上,龙凤穿云、八仙过海,斑斓彩绘历经三百年风雨仍熠熠生辉。最奇特的是“福字楼”,跨入门厅便入迷宫——后厅竟以天井为轴,分列东、西、南、北四厅,当地人谓之“十字厅”。抚过弧形轩顶下雕花的梁枋,指尖触及时光缝隙,柱础牡丹怒放,地砖幽光如镜。
三
一街三座庙,香火编织着善男信女的经纬。街头的张公庙古樟如盖,虬枝覆护着唐将张巡的金身。安史之乱中睢阳守城的忠魂,在这里被奉为“守镇之神”。街中的关帝庙临水而立,青龙偃月刀寒光犹在。街尾福善王庙老樟斜倚,隋代泉州太守欧阳佑的刚烈,随着庙会鼓乐年年复活。每逢三月三,擂茶香满街,糍粑热腾腾,茶灯舞翩跹,非遗“三角戏”,穿越百年而来,欢快的俚语小调,惹得翁媪拍掌莞尔,温馨治愈。

光泽三角戏源于采茶戏,角色以生旦丑为主,表演贴近生活,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更深的印记属于红色岁月。1931年红军马蹄踏破山雾,崇仁升起苏维埃旗帜。裘氏家祠成为县苏维埃驻地,王氏祠堂变作区苏维埃指挥中心,“打土豪”的呐喊曾震荡天井,“分田地”的契约墨迹犹新。而今祠堂梁间,五角星痕仍隐约可辨。当“五老”讲述“扩红”的往事,眼眸仍旧闪烁薪火,信仰的力量世代传承。
四
村头千年樟树见证了“称土定县城”的戏码。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光泽置县,城关定在崇仁与杭川两地比选,百姓均希望自己的家乡入选县衙,县令心生一计,要求两地将等量的土盛入陶罐称重,重者入选。杭川人一波神操作,暗掺盐水使土增重而胜出。崇仁民众还真是崇尚仁义,将此事云淡风轻,笑谈千年。
步入古街十一号,飘来阵阵药香,走进一看,“回春集市”陈设着众多中药标本。明清时期鼎盛的中国四大中药炮制技术流派:江西的建昌帮和樟帮、四川的川帮、北京的京帮,其中江西“建昌帮”数百年浮沉中衍生出分支——“光泽建昌帮”,在崇仁古镇生根、开花、悄然传承。古法炮制中药、中药材基地、养生茶咖、古法擂茶,一条产业链不断延伸。
暮色漫过马头墙,修缮工匠正轻叩着腐木。近年来县、镇两级开展抢救性保护、系统性修复,逐步将崇仁故里,升级为文明探源、康养旅居、非遗体验、休闲商贸于一体的超级文化 IPP——“四维文化,一域尽览”。
五
信步走向古渡口,昔日光影再现,棹歌此起彼伏,内河宽阔平坦,溪水清澈见底,游人船上坐,鱼儿水中游。跳过一排琴桥,来到对岸的湿地,忽见一片翠绿河滩,似大地捧出的一块碧玉。柳浪莺飞草长,成群白鹭驻足觅食,不时从内、外两河掠过,空气中弥漫着清甜,远处乌君山连绵起伏,好一幅最远的江南水墨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恍若就是此地。

光泽崇仁故里水畔幽境
择水而居,人口稠密,须有粮食保障,崇仁平畴沃野,古代先民便在村庄上游,筑就了考古界命名的“北溪堤坝”,分别是“纣王坝”“油坝”,兼具灌溉和航运功能,堪称福建的都江堰。这次我特意重访,不由想起 1998年6月22日,闽江流域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崇仁“纣王坝”“油坝”受损严重。随之而来的旱灾,危害着水稻生长,村民心急如焚,沿河两岸挖渠引水灌溉农田。然而大坝已损,河面水位低,甲渠深能上水,乙渠浅水不进。于是,村民你挖我堵,你堵我挖,僵持对垒,械斗一触即发……
接到报告,我立即带着公安、水利、农业等县、乡有关负责人,赶到现场疏散数百群众,之后进村入户连夜座谈,终于化干戈为玉帛。第二天,县乡村干部群众一道,共筑迎接丰收的临时大坝。顶着烈日,几百人苦干一天,简易大坝合龙了。当时,我站在齐胸深的水中,看着身旁的一排排壮汉,在夕阳映照下,闪着古铜色亮光,仿佛看到一道道不屈不挠的城墙。
站在坝头,回首往事,恍如隔世。此去经年,“纣王坝”“油坝”依然护佑着两岸稻花香。
六
采风中,偶遇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队长和光泽县博物馆长。他们兴奋地告诉我,当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仁池湖商周遗址的发掘成果,把福建人类文明史向前推进了 1200 多年。如今又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何家潭遗址,面积超过 30 万平方米,是福建迄今规模最大的史前中心聚落,填补了福建史前文化序列的空白,
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专家称,何家潭遗址是目前发掘出的“福建第一城”……

府瞰光泽崇仁古镇晨景
哦,我顿悟:崇仁故里实至名归啊。它不仅是光泽人的故里,还是福建人追根溯源的原乡,更是福建史前文明穿越赣鄱平原、融入中原文明,最终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实证。崇仁故里,集厚重历史、明清街巷、古厝民宿、书院茶屋、一汪灵泉、两河碧波、千亩稻浪于一体,相约走进它,准能心旷神怡,收获满满!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