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0 23:2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唐 颐



幽幻奇绝贡鸭山

 

  

 

 

 

贡鸭山的名字来自一个民间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当地出了一位草莽英雄,名叫石板坡,因不满朝廷腐败统治,隐入深山学法,得到仙人指点,功成之后,揭竿而起,拜授十大神兽为十大将军,率领千军万马,攻打京城。不料,起义大军经过草仔山(今贡鸭山)时,被一位坐月子妇人说了一句:“怎么满山遍野都是石头滚动!”顿时点破天机,石兽们再也无法行动。贡鸭将军拼尽余力,冲至麒麟峰顶,化成昂首向天的石鸭,即是如今著名景点“鸭王出洞”。

2.png

贡鸭山国家森林公园

后来,草仔山得名“贡鸭山”,十大神兽皆变成石兽,永远定格在贡鸭山密林之中。

2017年大雪节气,我慕名走进贡鸭山,同行的有马坑乡宣传委员小黄,贡鸭山村党支部书记邹女士为我导游,途中讲述了这个传说。邹女士从小生活在贡鸭山下,太熟悉这一方山水了。我询问十大神兽如今安在哉,可否带我一一拜访。她笑答,那是当然,我们贡鸭山素有石头“动物世界”的美誉。

如果在贡鸭山开展评选十大石兽排座次活动,我一定赞同“天狗梦月”为魁首。此景位于贡神峰顶,一块乌黑巨石悬在半空中,极似一只中华犬,耷拉双耳,微睁双眼,紧闭着长长嘴巴,一副似睡非睡状。传说它本是天庭二郎神身边的吠天犬,偷偷下凡响应石板坡的举义大业,现在回不去了,只能在月明星稀之夜梦回天庭。后人有诗曰:“贡鸭山上有天狗,万年景观它看守。狂风暴雨任西东,尽责尽心立山中。”

“天狗”旁的峰顶建有观景亭,海拔1276米,可在此小憩,拭去攀登3000余级石阶后的淋漓汗水,俯瞰千山万壑,郁郁葱葱,乌黑峰石散落其中,肖像肖物,令人不禁赞叹,造物主果真神奇,贡神峰顶有“天狗梦月”,而对面的麒麟峰顶则是“贡鸭出洞”,无限风光皆在奇崛险峰处。

微信图片_20250731001436.jpg

贡鸭山景观以“石奇”著称,它的特色在于,这些花岗岩的奇峰怪石大都藏身于幽深密林之中。我们沿着十年前修筑的石道攀登,一路可欣赏“喜鹊高歌”“醒狮回头”“老虎屁股摸不得”“鲨鱼张嘴”“群龟赛跑”“野猪出洞”“金龟送宝”等等,无不惟妙惟肖。据说当年有一位摄影家进山采风,走累了,靠在一块石头旁稍作歇息,此时,万籁俱寂的森林涌来风声水声鸟声,似乎还夹杂着野兽的嚎叫声,他猛一回头,一头野猪就匍匐在身边,大惊失色,悲叹:吾命休矣!但过了好一阵子,野猪仍然一动不动,再定神观看,原来是一块石头,一块极像野猪的石头。这次经历,让他有了一回死里逃生的体验。所以,贡鸭山十大神兽和奇峰怪石皆乃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都可演绎出一个个动人故事。

如果你初次拜谒“观音坐莲台”,一定以为“莲花台”是人工垒筑的。你看面前巨大的石板,每块乌黑粗犷却方方正正,就像搭积木一样,底座用最厚重的一块,两旁各五六块叠加而上,中间留一个佛龛,更是方方正正,龛顶盖一块屋檐式的巨石。远眺,酷似一朵盛开的石莲花。这架势,分明是大自然给贡鸭山准备了一位护山神明的佛龛。山民们心悉肚明,请来观音神像坐莲台,庇佑贡鸭山永远山清水秀享太平。

入山的小溪涧旁,有一处石刻,年代至今无法考据,1982年被当地村民发现,起初以为是“仙”字,后据有关专家推测,该石刻为古闽越族蛇形图腾,为祈祷“和谐吉祥”而制。1985年该石刻被华安县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贡鸭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世纪90年代被认定是福建省除武夷山和梅花山这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外植物生态最完好的天然林,植物、昆虫、蝶类资源丰富,是国内罕见的动植物基因库、种源基地之一。

一踏入山门,便置身于林木苍苍、流水潺潺、深幽原始的画图中。绿色是主色调,就连大大小小的奇峰异石也裹着绿青苔,比如那两瓣浑圆的“老虎屁股”,分明就是绿屁股。蜿蜒的石道也长满青苔,让你行走时小心翼翼。溪涧里的流水清澈见底,自然也被映衬得绿森森的。昂首只能从树缝中望见青天,有种万木刺天、天被树欺的感觉。一阵冷风袭来,寒意从后脊背往上冒。难怪邹支书事先一再交待,最好中午之前进山,下午4点之前出山,否则,看不见回家的路。

石道旁有一对“夫妻树”,令人拍案称奇。两棵高挑的阔叶树并排而立,粗壮的一棵紧紧搂抱着娇小的一棵,神奇的是,他伸出的手臂已与她的身体融为一体,即两棵树的枝丫长为连体。真是十指相扣,肌体相连,天长地久,永不分离。邹支书说,“夫妻树”下,是恋人们最喜欢留影的地方。

还有一处攀天藤与松树相拥相伴的景观。一根硕大的老藤根植于松树旁,十多米高,也不依附着树身,但生长到高处时,便与树冠缠绕在一起,从此不分彼此了。远眺,松树与攀天藤犹如一把弓箭,藤是弦,树被藤拉得弯如一副弓架,两者合作得天衣无缝;近观,它们是一对伴侣,即独立又缠绵的恩爱伴侣。我笑曰,这树与藤也应该是恋人们的楷模,合作共事又不失自我。

看来,贡鸭山处处散发着“爱情”的气息,红豆也是特产。“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诗中描述的红豆树在这里很容易遇见,它是一种落叶乔木海红豆,别名“相思豆”,荚果木质、圆形、鲜红光亮,产果期间,青年男女成双成队前来采撷。

忽然,我们眼帘出现一只雪白的雉鸡,唯有长长的尾翎乌黑发亮,高高的鸡冠红得发紫,更反衬得通体洁白空灵。只见它踱着方步,一步一停,东张西望,朝我们走来。我们停止脚步屏住大气,惊喜地迎接贵客的来访。但很遗憾,当它距离我们十多米处,终究发现了闯入它们领地的不速之客,马上调转了方向,却也不惊慌,继续踱着方步,向远方走去。

在游客中心的展窗,我看到两片枯树叶并排一起,起初以为是什么珍稀树种,看了说明,才知道是蝴蝶的两只翅膀,那枯黄色翅膀上的经络与枯树叶的脉络简直没有任何差别。不由让人赞叹,蝴蝶的仿生学技艺才是炉火纯青。

奇山必出秀水。从贡鸭山滴水观音石壁渗透而出,滴滴细水,终成潺潺溪涧,流经山下村庄,当地人称之“观音溪”。出了贡鸭山门,风景并未结束,可沿溪而下,穿越两岸青山对峙,与或急或缓的溪水同步,俯瞰清澈蔚蓝、疑似九寨沟的“鸳鸯潭”“月亮潭”,仰望飞流百米、势如大龙湫的“九音瀑布”。

古语“人至清无鱼”,观音溪却不屑此说。近些年,公园管理处引进新疆虹鳟鱼鱼苗,蓄起观音溪水,精心饲养,大功告成。邹支书告诉我,虹鳟鱼必须在清澈透明冷水中饲养,不耐任何污染,甚至一勺油污也会使一池鱼全军覆没。虹鳟鱼饲养三年才长到三斤重,此时最受市场欢迎,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尤是生鱼片,切成后,白如薄翼,色香味俱佳。“游览贡鸭山,品尝虹鳟鱼”已成为当地一句广告词。

 

 

邹女士为我导游途中,不时提起一位贡鸭山牛人,说她15岁那年还是中学生时,第一次“旅游”贡鸭山,就是跟着这位牛人进山的。这位牛人30年前就发现和跑遍了贡鸭山所有景点,至今估计进山已达一两百趟。牛人为贡鸭山拍摄了无以计数的照片,频频得到国家级奖项,如今游客中心展示的就是他的贡鸭山摄影专题作品,而贡鸭山大大小小几十个景点的名称也出自他的绞尽脑汁的成果,他写了首《我爱贡鸭山》歌词,在华安县广为传唱……牛人为保护与开发贡鸭山,二十多年来坚持呼与鼓,不遗余力。

这个牛人叫李金城。当晚我像慕名贡鸭山一样慕名采访了他:一个身材瘦小,眼睛深陷,虽然年愈五十却热情洋溢、谈笑风生、充满活力的人。

李金城从小生长在与贡鸭山村毗邻的一个小山村。但他的生活与山村孩子所不同的是,有一个以照相谋生的父亲,能让他在一个老式相机的框架之中,发现了别样的天地。于是小小李金城,从喜欢当父亲的小帮手,到后来成长为国家级摄影家,不能不说是“祖传家学”之功。

关于李金城摄影成就的“光环”颇多,简录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福建省十佳优秀摄影创作者、漳州市第四批拔尖人才、漳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华安县摄影家协会主席。先后有四千多幅摄影作品和文章在国际、全国各级摄影大赛中入选获奖和国内外一百多家刊物发表。

李金城在华安曾任贡鸭山森林公园管理处书记、县文联专职副主席、旅游局副局长、文化广电体育局副局长等职,现任职务是档案局主任科员,兼任贡鸭山森林公园管理处主任。

从李金城前后任职履历看,他确实与贡鸭山结下深缘。有人说,是李金城发现了贡鸭山。但李金城说,是贡鸭山发现了我。确实,从他的笔名“贡鸭山人”,便可窥一斑见全豹。

那天深夜,我拜读了著名作家青禾20年前以李金城事迹写的报告文学《一座山和一个人的故事》。文章结尾韵味深长: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把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奇山带进世界。他带来的不是一座山,而是一个悠远的传说,一个执着的精神。”

贡鸭山继续演绎着古往今来的故事。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华安》;图片来源于“华安新闻网”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