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7 23:5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 茜



    

 

 

 

 

 

在福建南部,有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县”——华安,这里不仅盛产“中华四大名玉”华安玉,还有一个竹品种聚集最多的地方——竹类植物园。

两亿年前,“燕山事件”制造出来的火成岩、朱罗岩、火山岩、三迭岩、沉积岩,堆叠出了今天的华安,境内自西北往东南,中山、低山、丘陵、台地,一路呈阶梯下降,海拔从1503米滑到15米。台地平原仅占全县面积的4.5%,却拥有中国竹子种类的70%、世界竹子种类的四分之一,这些相貌迥异、肤色不同的竹子们,生机勃勃地扎根在华安竹类植物园里。

福建第二大河流九龙江,蜿蜒百余公里,穿过县域,奔往台湾海峡。江岸两旁,山岭耸峙,群山重叠,细小河网,高低差落,密集交织,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在此缓缓过渡。奇异的阶梯型地貌强有力地削弱了冬季频频南下的冷空气,夏季暖湿海洋性季风东南徐来,营造出了温和多雨、四季常青、自西北向东南热量分布递增、雨量分布递减的奇妙小气候。

地球表面的水热分布支配者浅根性植物竹子的地理分布,东南亚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影晌,雨量充沛,热量稳定,是竹子理想生长的最佳环境,也是世界竹子分布的中心区域。华安满山遍野的原生竹子,郁郁葱葱、俊逸挺拔。改革开放后,华安的竹产业脱颖而出,曾经荣膺“中国竹凉席之乡”的美名。

丰厚的竹子生长基础,奠定了华安竹类植物园的诞生。占地1000亩的竹类植物园里,散生竹、丛生竹共聚一堂,竹种分类区、观赏竹种区、优良经济竹种生产区、珍稀竹种引种区和纪念竹林区中,分门别类地生长着三百多种竹子,其中不乏厄瓜多尔、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特有品种。地球上仅分布着千余种竹类植物,园子里的种类数量不容小觑,引种训化、良种繁育也延续展开,并取得骄人成绩,优良种苗被送往美国、卢旺达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以及中国大陆五十多个县市。获得“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国际林业科技培训中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殊荣。世界五大洲四十多个国家的国际竹业技术培训班选点园中,中央电视台第七套科技苑栏目播放的专题片《竹子搬家》,讲述着竹类植物园鲜为人知的故事。

每一天的清晨或下午,光顾园子的是当地的居民,散步、快走、慢跑,带着会跑的孩子,牵着老人手,健康阳光而快乐;不分时段到来的,举着相机或手机不停拍照的,多是像我一样的外地人。充足负离子沐浴下的闪亮面容,惊奇而兴奋的神情,轻盈如风的脚步,犹如艳丽灵动的线条流动在以青色为基调的竹林里。为此,所有的人们都应感谢中国林科院的那位竹类专家。正是他1992年的到来,开辟了这处竹子的家园。

 

 

小小台地平原,几十米的高低起伏,依稀可见,只能说相对的比较平坦。走出下榻的华安大酒店大门,左拐,便是一条缓坡向上的道路,似乎没有盘山,而是上了一个弧形的长坡,再左拐,便进入了一座山的腹地。路面宽阔而平整,两旁高低错落、粗细不一的竹子替代了常见的行道树。这些青翠秀丽、挂着身份牌子的竹子们,引领人们前去它的领地——华安竹类植物园。

走进竹类植物园,犹如走进了一个竹子的世界、竹子的海洋!你会惊奇自己生存的自然界里,竟会有着如此众多的竹子品种。它们如同中国的56个民族,共同欢聚于一个美丽的家园。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亲手栽植的青丝黄竹、黄金间碧玉竹、青皮竹等,这些竹子无论名称如何不同,外形都具有绝佳的美学欣赏价值。

青丝黄竹,群植式栽种,齐刷刷地团结一致,向上挺拔,给人以众志成城的力量!绿叶茂密,婆娑飘逸,秆节线条清晰分明,圆润饱满。一节节金黄闪亮的竹竿上,都逼真地画着粗粗一竖碧绿。之所以说它逼真,是因为每一节上的每一笔,起笔落笔都那么的一丝不苟。那神来之笔,是给世间最珍贵的礼物。

黄金间碧玉竹的竹竿接近青丝黄竹,只是那一竖碧绿变作了一根根细细的绿线条,间隔在黄色的基调里。一条条一丝丝,一节接着一节,冲向顶端,让人联想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精气神。

青皮竹还有着霸气的别名,山青竹、地青竹。它原生于华南地区的江河两岸、盆地和平原冲积土壤上,幼时披着雪白的蜡粉保护层,背面近基部贴生着防卫性暗棕色刺毛,成年后竹秆通直,秆节颀长,线状披针形、狭披针形的叶片,修长到半尺左右。竿群密集,枝繁叶茂,是庭院、公园、门前屋后成片栽植的上好品种。青皮竹鞭根发达,竹丛茂密,成竹间伐风干后,密实光洁,节平而疏,纤维坚韧,是优质的篾用材料。还可用来搭棚围篱、支柱、造纸,制作竹椅、竹席、竹篮、竹沙发等。青皮竹笋是上等的食材,是汪曾祺先生笔下的人间食味酸甜苦辣咸鲜中的鲜的代表。先生怎么写的,我忘记了原话,大意是人间食味酸甜苦辣咸都有着比较标准的界定,唯有鲜难以说得清。他认为,只要煮一碗鲜笋汤,喝上一口,就知道什么叫作鲜了。

我在山西夏县长大,见过的竹子甚少,只有村庄后坡上的那个小竹林。彼时,我时常很远地跑到那片竹林前,就为了看竹子,一看便是好久。有时也抚摸那翠绿冰凉的竹竿,有时拔出几根还没展开的竹针,送进嘴里,轻轻咀嚼,品咂那竹子的青味儿与淡淡的甜香。几十年过去,年届四十的弟媳说起竹子,还是羡慕地说:“我们那里只有周村有竹子!”周村便是我的村庄,她的娘家在邻村。成年后到了福州,每逢吃到竹笋,心里总是闪过一丝担忧,挖笋而食,是否属于破坏行为?以至最近到上杭采风才终于弄明白,挖取冬笋,不仅不会破坏竹林,而且还有利于竹子的生长。

 

 

入得园子,三百多种竹子,竞相展示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风姿。高者数十米地伸向天空,低者永远长不高地匍匐在地。身躯粗壮者,可做水桶;纤细者秀如毛衣针。叶子大者,宽三寸长尺盈,能用来包粽子;小者,秀气如柳。除了躯干的高低粗细,叶片的宽窄长短,还有着竹竿形象的不同,节子的长短不同,叶片上花纹的不同,以及竹竿上是否有刺毛,是否一生都丑陋地穿着干瘪瘪的笋衣,或者涂着一层厚厚的白粉。可那白粉,不是一般的白粉。譬如粉单竹,远远看去,白花花一片,一如东北的白桦林般。趋近轻轻触摸一指,就知道你从未认真观察过的那一层白霜,其实是带着细颗粒般的粗涩、粘黏,味道如同蛋白质般腥臭,它是脆弱薄壁竹类抗击高温的自带反光保护衣。说到竹类的自我保护方式,足以令人吃惊。有的为了防御小型动物,譬如竹鼠之类的啃噬,基部长着厚厚的密匝匝的毛刺;有的形体瘦弱容易倒伏,便从一米多高的分节处横生出张牙舞爪的小枝条,并一节节地轮生着直抵竹冠,狂风暴雨来袭,竹身手牵手,竹冠枝条穿插,结成天网,自是一番高歌劲舞。写到这里,我感觉自己有意地钻进竹子的世界,窥视了大自然埋下的伏笔和秘密。

基因优良的种类,幸福地越过了自我保护的层面,尽情地向人类展示着自然之神赐予自己的艺术才华。

花吊丝竹黄色竹竿上画着粗细不一的绿色竖条条,冲高二三十米的竹梢,在蓝天下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再俯冲下来,技艺高超者可触及地面。厄瓜多尔幼竹的打扮极为抢眼,秆子上的竹节线,雪白雪白,而且不是一条线,是一条条裹在竹竿子上的宽宽的白色双圈。这不能不让人想起它的国徽上的雪峰和神秘的玛雅文化元素,那可是地球最厚地方上的钦博拉索山上的雪峰啊!钦博拉索山顶峰距离地心6384100米,比地球上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顶到地心的距离整整多了2151米。

观音竹和凤尾竹,从来时上坡的地方就出现了。它们被园丁修剪成绿篱方阵,站立于路的两旁,迎接着四面八方游人的到来。只是从事园林职业的我从来都以为,做绿篱耐修剪的小竹子都是观音竹,殊不知还有一种就是著名的凤尾竹。两者的区别就在于竹节的空与实,实心的叫观音竹,空心的自然是凤尾竹了。一曲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曾经把我迷倒在云南石林、阿诗玛的故乡。我去过的地方,常常被我遗忘,但突兀直立、线条流畅、淡灰色岩柱扎堆的那个石林,和那个站在空地上吹奏葫芦丝的阿黑哥,却一起深深地刻进我的记忆线,牢牢地悬挂在了我的心弦上。当初被敲疼的那个战栗,以致不管何时何地听到那曲葫芦丝,都在战栗着、感动着、如娇似媚着……

佛肚竹、龟甲竹,在自己的竹竿上做文章。佛肚竹的竹冠实在难成气候,枝条短短粗粗,稀稀拉拉,但它的一节节竹竿化身为一个个佛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又岂在乎自己“困难”的发冠。站在佛肚竹前,你的心境里哪怕只是闪过一下弥勒佛的影子,也是一滴心理营养的汲取。神奇的天神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关爱着万物之灵——人类的心灵,因为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对意义二字的不懈追求。

顾名思义,龟甲竹浑身布满了乌龟甲壳般的花纹。那仿佛是此竹别出心裁,用线绳将自己浑圆的身躯缠勒出一个个鼓起的不规则斑块,像龟甲似龙鳞。我会想到那是园艺师制作盆景植物的好手艺。龟甲竹分布于我国秦岭、汉水流域、长江流域以南和台湾省,黄河流域也多处有栽培,清高宗乾隆二年(1737年)被引入日本,之后相继引栽欧美各国。龟甲竹与其他灵秀、俊逸的竹子相比,少了份柔弱飘逸,多了些刚强与坚毅,能移植成活却难以繁殖,是中国的珍稀观赏竹种。

还有紫竹、四方竹、爬竹、菲白竹、花毛竹、斑竹……都以自己非凡的风韵装扮着竹类植物园,滋养着人类的文化和生活。“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毛泽东在《答友人》里的著名诗句,也是万千园林人每逢斑竹必吟诵的诗句。粉单竹旗杆般的竹竿上,悬挂着一片片银白色的巨大笋壳,使人想起藏地的五彩经幡,想起大海上一张张鼓起的白色风帆,心绪便随着美好的想象,飞扬起来……

我国是世界上竹种最多、竹林面积最大、种竹用竹最早的国家,一千多年前的苏东坡就写下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林在净化空气、保持水土、保护和美化环境方面有着它独特的作用。与同样面积的森林相比,竹林可以多释放35%的氧气,一公顷竹林可蓄水一千吨。所以,当你走在竹林里,走在竹子的家园里,总会感觉头脑是那样的清醒,心情是那样的愉悦,脚步是那样的轻快。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