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3 10:4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郑启凡

 

宗师名满神州  乡贤望重桑梓

——清代理学家、教育家余潜士与“鳌峰书院”

郑启凡

 

余潜士.jpg

余潜士

清代理学家、教育家——余潜士,生前曾被咸丰皇帝特赐进士出身授文林郎,病逝后又由在京闽籍官员奏请朝廷恩准入祀乡贤祠并配祀孔庙,是个杰出的人物。

嘉庆五年(1800年),少年余潜士奉伯父之命到福州拜师学习三年。19岁那年,偶得一本《近思录》。为了排除干扰专心学习,他毅然放弃科考,在高盖山名山室石洞中一住三年,潜心钻研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学说,并时时用他们的思想校正自己的言行。当时长乐乡贤陈惕园也从事朱熹学说研究,余潜士虚心拜陈惕园为师,使自己的学术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为了在宋五子学说研究上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余潜士千方百计地搜寻有关书籍。早年因家贫无力购书,常跑到书肆寻觅,找到可用资料,便抄录下来,听到谁家有与五子相关的书籍,即使远在百里之外,也要前往借阅。当时,福州的南后街书肆极为兴盛,余潜士经常泡在书肆中,后来执教于福州,有了固定收入,余潜士成为众多藏书家中的一员,拥有千余册藏书。由于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慕名前往求教者与日俱增。建宁人张亨甫一向自负,但对余潜士却心悦诚服,态度十分谦恭。有一次城里的读书人参加“观风试”,一看题目,大家都茫然不知所措,询问了些饱学的老先生,也没有一个能说清楚其出处。余潜土找出朱子的《大学·序》给大家看,在场的人对他都佩服不已。

余潜士故居.jpg

余潜士故居

余潜士的儿子光尹,自幼天资聪慧。6岁开始读书,余潜士对他十分钟爱,“使是儿能长成,吾宗之兴不将有可望耶!”这个被余潜士寄予光宗耀祖厚望的儿子却在7岁时不幸因病天折。当时家里报信的人赶到福州时只对他说“家中急事,速归”。待他匆匆随乡人赶回至爱竹口时,乡人才告知实情。余潜士强忍心中的伤痛,对乡人说“儿子既死,不能再生,我还是回书院教书要紧”。说完毅然掉头返回福州。30余年的教书生涯中,余潜士以自己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教风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赞誉。

在平定叛乱、收复台湾后,康熙皇帝急欲使福建社会早日复苏,重现昔日“海滨邹鲁”之景象,一改清初不允许地方官员创办书院的国策,特命理学家、福建巡抚张伯行于1707年创办鳌峰书院。康熙帝不但御赐藏书和库银,而且亲笔为鳌峰书院题写“三山养秀”匾额,因此鳌峰书院很快崭露头角,跻身于全国一流大书院之列,成为福建名人的摇篮,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伟大的政治家、民族英雄林则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当时鳌峰书院招生对象为全省九府一州品学兼优的生员、监生和童生。嘉庆十二年(1807年),余潜士以优异成绩入读鳌峰书院。在学期间,他对朱熹学说的独到见解,引起了总督汪稼门的注意,专门取来余潜士的《读小学二律》悬挂于鳌峰书院的鉴亭内,并强调学生中如有能熟读《小学》而且能写出评论文章的,将在考评中列为上等。这样一来,关于《小学》的旧刻坊本、新翻注纂都纷纷出版。其中余潜士为宋理学的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清代学者陈宗英(长乐人)称余潜士为“闽道学宗师”。福建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健民在他的《理学家余潜士及其〈困学迩言)》一文中,给予极高评价:“理学一脉,自宋朱熹、杨时、游酢诸先贤肇其始,风流绵绵、代代不绝;至清朝,承其余绪而卓越者,当归永福余潜士。”

余潜士勤于著述,是省内外手稿存世较多的名人,其作品《壶中记》《殇儿圹记》《务本堂书目记》收录《永泰县志》,其著作《耕村全集》共五册,现为省图书馆、师大图书馆收藏。余潜士这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得以传世,其媳张瑞贞功不可没。她博览群书,精通经史,亲自主持编辑余潜士著作,修乡贤祠,造进士墓,倡首救灾,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余潜士潜心苦学修成一代宗师,他的高洁品格同样为世人所称道。道光元年(1821年)诏举孝廉方正,众推余潜士;道光五年(1825年),督学沈鼎新问士于鳌峰书院,山长陈寿祺将余潜士列为拔贡第一。并这样评价余潜士:余生性至孝,奉《小学》若神明,自乡之士大夫与官其土者,交口称其贤。

余潜士7岁丧父,母亲拉扯他们兄弟三人。少年余潜士早早地分担了母亲的辛劳,“凡樵汲礁舂及粪种、割获、艺蔬、饲鸭、告贷、典质诸劳役,奔走风霜雨雪,胼胝饥冻,莫不备经。”艰苦磨砺,培养了余潜士坚韧的性格,使他能深切了解民间疾苦。同情百姓,关心百姓。

余潜士的母亲黄氏,平生待人和善,即使受人欺凌,也从不计较。她的生活极为节俭,粗衣陋食。但亲戚邻里若有人上门求借,一定给予帮助,一点也不吝啬。余潜士对自己的母亲始终怀有深深的敬意和无限的眷恋。有一年的端午节,突然听闻母亲生病,连夜坐船从福州赶回,因溪水暴涨,船无法通行,他下船日夜兼程赶路,待赶回家中时已是满脚血泡,但见到母亲身体已无大恙,疲惫不堪的他感到十分欣慰。潜士事母至孝,一时成为佳话。二伯父余元畅在潜士母子四人最困难的时候,慨然承担起抚养亡弟三个孩子的义务终生未娶。

余潜土在县城时,与林绍苍、陈应魁合称“永泰三博士”;在福州又与梁月山、张繁露、何道甫、丁汝恭交往甚密。这些都是满腹经纶且品行高洁之士。每当这些人到余潜士家中做客,潜士的母亲和二伯父余元畅总是高兴异常。余潜士和这些挚友经常聚会切磋学问,在提高文化素养的同时,也锻造了美好品格。他在鳌峰书院教书时,府官见他博学远见,特意赠送他一幅唐伯虎画,嘱他转送京中大宫,即可得功名,余潜士却不屑以此求取自己的前程,把宝画存于家中,表现出洁身自好的品格。

余潜士在乡间拥有极高声望。本县县令对他极为推崇,许多大案都请他协助审理。永泰与闽清历史上存在山界纠纷,县令也请余潜士出面解决这一棘手问题。余潜士接手后,马上动身前往闽清。当余潜士大轿离闽清尚有数十里地时,久闻余潜士大名的闽清县令早早就出城迎接了。余潜士深入两县民众调查了解,依理判定了山界,两县民众都心悦诚服。居乡期间,余潜士还乐于为乡亲排解纠纷,平息争端,并为乡民订立《乡规乡禁》,让乡民共同遵守。现在,余潜士故居“樟坂乡贤第”(余潜士墓、张太君墓)已被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台湾的余潜士后人及余潜士学生的后裔,正积极筹措资金,准备修缮樟坂乡贤第及余潜士墓、张太君墓,将其打造成永泰旅游的一个重要的人文景点。

余潜士撰著.jpg

余潜士撰著

余潜士1.jpg

余潜士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