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7 15:4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潘 群

 

萨镇冰与辛亥革命

潘  群

萨镇冰1.jpg

《萨镇冰》封面

 

萨镇冰(1859—1952年)福建闽侯人。1869年考进第二届福建船政后学堂,3年后,以全班第一名成绩毕业。1878年与其他船政学堂第一届出洋学生共31名,被派往欧洲海军学校深造。

萨镇冰入英国著名的格尼次官校(即格林尼茨皇家海军学院)习驾驶理法。1879年,被派往英海军军舰实习。

留英期间,萨镇冰与严复等拜会驻英公使郭嵩焘,并常跟郭氏谈论西方国家的科学和政治理论与现状。

1880年,萨镇冰学成返国。1881年任“澄庆”兵舰大副,1886年任“威远”兵舰管带,1887年,晋副将衔后历任“海圻”兵舰管带、广东水师提督、总理南北洋水师提督,筹办海军大臣,巡洋、长江舰队统制。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重建海军时叶祖瑾病逝。萨氏肩负起统率海军的重任。1900年,清政府设立海军事务处,萨镇冰与载洵受派筹办海军。1909年,陪同载洵出访国外,其间向各国订造了12艘新舰。

1910年,海军部正式成立,萨镇冰以海军提督授海军正部统衔,统领清政府的巡洋舰和长江舰,据《国风报》在宣统二年(1910年)刊登一篇调查报道,当年全国海军共有大小舰艇77艘,约38202吨。

“辛亥革命”时,清廷命萨镇冰统率海军,协调陆军围攻革命党人,企图扑灭革命火花。关键时刻,萨镇冰选择离开舰队,放弃舰队指挥权,交给倾向革命的黄钟英。黄钟英对海军官兵表示,反对清王朝,建立民国是我们的职责。

萨镇冰为什么选择离开舰队?

一、出于满汉族群的矛盾对立

辛亥革命前,清廷为培训满族海军官兵,于1887年成立昆明湖水师学堂。据《苏报》报道,光绪皇帝于光绪二十二年八月二十四(1887年9月19日)亲临检阅这家皇家海军学校。那些不懂海军技术的“八旗子弟”却“空降”到海军的主力舰艇中,破格担任管带(舰长)、帮带(副舰长),目的是监视舰上的汉族海军官兵,自然激起海军内汉族官兵的反感。孙中山在《通告海陆将士文》中,特别指出“同一舰也,为汉用则勇,为满用为怯”。黎元洪致函争取萨镇冰时,也向萨氏晓以民族大义,黎元洪强调,今次革命的目的,“实为四万万同胞请命,满汉存亡系于师所之一身……否则各同胞视为反对此志之人,即为满奴相待”。上海军政府在一篇《上海军政府分府告海军同胞文》中称:“我海军中之同胞,深明大义,幡然归汉……誓驱胡虏,复我河山……”

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海军中下层汉族官兵对革命寄予同情。个别海军官兵更向武昌军政府投诚。“辛亥革命”发生后,仅一个星期,清海军舰队中的主力舰,陆续有海军官兵如张悍伯、李春清、王春山、何谓生、金琭章等,暗中通电联络,促成起义。官兵对执行“围剿”革命军任务的命令,采取敷衍应付态度,如“青山之战”, 三巨舰在45分钟内,向武汉发炮700多发,事后访查,革命军却极少死伤。原因是清廷海军舰上的汉族炮兵,故意不对准陆上的革命党人目标,只是任意发炮。

清舰九江起义后,萨镇冰选择离开舰队,远赴上海。其他的满族海军官员,如“海容”帮带吉升跳江自杀;“海容”管带善昌、“海琛”管带陆续离舰。相反,汉族的“海筹”舰长黄钟英,默许船员签名起义行动。

二、革命潮流、人心所向

萨镇冰虽是闽人,祖先却是西域的回回人。作为外族,他心理上倾向清廷,效忠皇上。但作为一位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到过英国深造的高级海军军官,萨镇冰具有国际视野,知道世界趋势,同情和理解辛亥革命。怎么办?左右为难,他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不过后来还是倾向革命,在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出任代总理,1933年的“闽变”期间,还接受出任福建省“省长”的职务。

三、害怕列强军事干预

晚清时期,各国驻华军舰,是列强“炮舰外交”的重大“威慑力量”。1896年驻华外国海军中,英舰总顿位59000吨,俄国军舰与英国接近,法国是28000吨,美国是18000吨。1908年英国在华的战舰吨位增至70000吨,舰艇数目共33艘。美国于1908—1919年间在中国长江派驻长江巡洋舰队,即太平洋舰队第三师三中队。列强的海军力量远在清廷海军之上。作为海军统帅的萨镇冰,在决策时不能不考虑列强武力干预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

四、舰队的安全生存受到威胁

当年萨镇冰的舰队已抵达汉口长江一带,革命军已控制附近陆上地方。武昌军政府在10月26日召开军事会议,会上有人建议通知各地,不准售卖煤粮给清军兵舰。英文《汉口日报》分析,缺乏弹药、食品和煤炭,使萨镇冰提督必须向革命军首领投降。且10月起,汉口一带的长江已开始进入冬季的枯水期,江水降落,令清军舰行驶不便,九江独立后,清军的米、煤补给中断。下游的上海、南京先后易帜,困在长江中游的海军舰队主力,失去出海的后路,促成了海军的起义决心。

萨镇冰2.jpg

福州冶山春秋园萨镇冰故居      方友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