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4 10:0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刘次宁

 

陈铭枢与十九路军“闽变”

刘次宁


陈铭枢.jpg

陈铭枢

 

马立峰

一、“淞沪抗战总指挥”的陈铭枢

1926年国共合作期间,国民革命军第4军北伐,陈铭枢率第10师,与叶挺独立团一道攻占汀泗桥、贺胜桥。之后,该师扩编为第11军,陈铭枢任军长兼武汉卫戍司令、国民革命军总政部副主任。其间,他与蒋介石、邓演达均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1927年“4·12”反革命事变,国共分裂,陈铭枢盲从蒋介石;蒋介石建立南京政府后,他辞去军职从政,受命为广东省主席。

1931年2月,蒋介石扣留胡汉民;掌握军权的陈济棠与汪精卫合作,在广州另立中央,通电反蒋。此时,陈铭枢出走日本。后来,他对蒋介石独裁夺权野心有警觉,秘密回国,与邓演达、蔡元培等人组成第三势力。1931年7月,原第11军改编为第十九路军,蒋介石将兵权还给陈铭枢,要他“打回广东去”,实是调去参加第三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左派邓演达被蒋派杀害;痛失挚友的陈铭枢,与十九路军全体官兵3 万余人,在赣州体育场庄严宣誓,表示要枪口一致对外。

1932年1月28日深夜,10万日本精兵从上海闸北向中国守军发起突然袭击。蒋光鼐、蔡廷锴分别急电陈铭枢、何应钦请示。陈铭枢说:“此时惟有准备最光荣之牺牲,切不可轻做退后之辱也。” 在陈铭枢的授意下,十九路军对日英勇还击,团长张君蒿打响了“淞沪抗战”第一枪。

十九路军是陈铭枢多年训练出来的劲旅,蒋光鼐、蔡廷锴是其最得力部下,军中将士都是清一色的广东子弟兵。

在上海人民以及全国抗日浪潮的推动支持下,十九路军竭尽全力抗击,击退多股日军,迫使敌方三易主帅。淞沪抗战打了一个多月,日方继续增兵,并假意与南京进行和平谈判,背后则速调大规模的陆海空军增补上海。此时南京国民党当权者以为“和平有望”,反对十九路军再打下去。

冬天的上海寒冷异常。广东籍的十九路军粮衣不齐、前线战事天天吃紧,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补充又严重匮乏。陈铭枢向行政院长孙科、继任汪精卫,何应钦、复出的蒋介石多次请求增援、提议发动全民抗战。然而不见动静,惟有张治中将军率第5军将士,和戴戟率沪警大队来增援。十九路军终于在弹尽援绝,腹背受敌的困境中,不得不于3月4日挥泪撤离了上海,撤至二线。淞沪抗战中,十九路军阵亡2390人,负伤6343人,失踪131人;第5军阵亡1825人,负伤3487人,失踪625人。损失惨重。

蔡廷锴.jpg

蔡廷锴

也就在这场淞沪抗战中,陈铭枢终于看清了蒋介石们消极抗日态度,对蒋“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困惑不满。1932年夏,当十九路军被蒋介石调去福建“剿共”时,他即卸去所有职务,出国去了。

二、初交“红军”于福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学潮云涌,福州也不例外。中共中央派邓子恢、陶铸、曾志先后到福州,领导福州及周边地区工作。

1932 年1 月,陶铸就任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在陶铸等组织下,福州学生成立“福州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等外围组织,进一步掀起抗日反内战宣传热潮。当时我父亲刘浑生是“福建农林专科学校”学生代表,与“学生联合会组织的联络员。其顶头上司”是同乡马立峰(福安人,当时是中共福安县委书记、后为“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2 年4 月29 日,“朱毛红军”攻克闽南重镇漳州城。5月,马立峰陪同陶铸回到福安,开展游击战争。1933年初,马立峰在福安赴会途中遭“民团”逮捕,关押到福州省高等法院看守所。

1932年夏,十九路军入主福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处在激烈红白斗争中之福建。由于十九路军抗日名扬海外,福建人民对他们寄予厚望。因此,由菲律宾侨领发起,1932年7月7日-11日在香港九龙,召开“福建海内外民众团体救乡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欢迎十九路军。作为厦门代表的张圣才出席这场会议。

蒋光鼎.jpg

蒋光鼐

实际上,陈铭枢早在十九路军撤离上海、进入福建的时候,就有个想法,即要在福建起事,如果十九路军和红军不能建立联盟,势必陷于两面作战的危险境地,那就必败无疑。因此,必须和中共合作。

马立峰.jpg

马立峰

1932年夏,陈铭枢刚到香港,即邀约梅龚彬(中共党员)长谈。梅见陈把最机密的“准备联合各派力量,组织独立政府,反蒋抗日”的计划全部告诉他,也就直言相告说:“红军是咫尺近邻,时间那么紧迫,无论粤桂参加与否,都应该首先考虑联合红军。”陈铭枢表示赞同。陈、梅商定后,就一同去向李济深请示,李完全赞同,随即派朱蕴山到上海与中共联络,但两次均无结果。于是便写信交陈公培带往福建给蔡廷锴,要他设法争取与前线的红军直接联系。

1933年7月,陈铭枢即由香港秘密到达福建,与蒋光鼐、蔡廷锴商量闽变计划的具体行动方案。

三、为抗日而联共反蒋

1933年7月7日,陈铭枢秘密到漳州视察,与厦鼓著名人士张圣才会面。张圣才表示:“只要是反蒋抗日,解救民族之危的,我都会全力支持。”陈铭枢大加赞赏,并指示由他负责厦门群众工作,利用自己的关系和社会基础,在厦门发动群众,支持十九路军反蒋抗日活动。

不久,陈铭枢派十九路军秘书长徐名鸿,会见张圣才。徐名鸿决定支持张圣才创办以抗日为主调的《厦门日报》,经费不够,由十九路军出钱帮忙。

陈铭枢还与蒋光鼐、蔡廷锴商量,去瑞金与中共中央会谈之事。因为陈公培与十九路军的关系不深,蒋、蔡提议派徐名鸿领头,偕陈公培等前往瑞金。

1933年10月上旬,徐名鸿一行从龙岩出发到达瑞金。朱德、毛泽东会见了他们,并表示赞同红军和十九路军在抗日反蒋上进行合作。10月间,中共代表潘健行(汉年)与十九路军代表徐名鸿签订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闽变”前夕,陈铭枢又派来两个人,一是厦大教授朱拔功,另一是厦大数学讲师王思亮。他们协助张圣才做民众运动,“闽变”发动的时候,厦门的民众大会就是这两人与张圣才一起组织的。

1933年11月20日,福州街道遍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蒋介石”、“打倒南京卖国政府”、“实行工农解放”等标语,上午,各界群众近10万人(我父亲刘浑生也在其中),齐集南门公共体育场,“中国各省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宣布开会,出席大会的领袖人物,有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陈友仁、徐谦、黄琪翔、章伯钧、戴戟、李章达、梅龚彬、余心清、胡秋原等。连平时低调的前“平民省长”萨镇冰,也在万人大会上发表演说。

大会宣布宗旨是:“站在革命的立场,共谋如何拯救中国危亡,完成革命的要求”,一致主张打倒蒋介石、南京政府及国民党,建立人民革命政府,保障人民权利,实行农工解放。其后,发表人民权利宣言,组织人民革命政府,推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11人为人民革命政府中央委员。李济深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冯玉祥为经济委员会主席(余心清暂代),陈铭枢兼文化委员会主席,戴戟为军委会参谋团主任(黄琪翔暂代),陈友仁为外交部部长,蒋光鼐为财政部部长,彭泽湘为秘书长,徐谦为最高法院院长,李章达为政治保卫局局长,何公敢为福建省省长。

当时“福建人民政府”宣称的一系列纲领和政策,说明它是一个主张维护民族独立、实行政治民主、发展民族经济的政府;张圣才在他创办的《厦门日报》头版头条,用醒目的大字刊登了这些消息。同时,集合各界民众团体数万人,在厦门中山公园举行群众大会,庆祝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影响颇大。

十九路军与中共于"闽变"前有约要释放政治犯,马立峰即于12月7日出狱,

然而,在蒋介石派陈仪率重兵围剿下,福建人民政府很快(53天)就失败了。接着,陈仪主政福建。

当十九路军被迫撤离福州时,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等高层都坐飞机去香港。中层人物,或与组织失散,或无路可走;这时只有“活菩萨”尊号的萨镇冰,凭自己的人脉关系及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海军总司令的声望,前往马尾,动员陈绍宽所部海军网开一面,以数艘舰艇,让受阻的十九路军渡江南下。十九路军被迫撤离前,陈铭枢给高诚学200支德国驳壳枪,20箱子弹等军械物资,支持他到平潭打游击,继续反蒋抗日。

那时鼓浪屿外国人设了工部局,被称为“万国租界”。中国政府如果要抓人,没有领事团同意是不行的,张圣才花了很大力气安排十九路军在鼓浪屿避难者的住宿与伙食,替他们办理后勤事宜,联系去香港船只。当年由他直接照顾的有陈碧笙和其兄陈召锐,还有陈公培等。

陈公培在“闽变”时起了很大作用。当时他是省长。本来他应和蔡廷锴等髙官一起撤退,但因意见不和,跑到鼓浪屿找张圣才,一起住了三四个月后才去香港。

四、相互守望,直到抗日胜利

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陈铭枢撤退去香港,表面上隐居山野、研究佛学;后赴欧洲、苏联游历考察,因抗日名气在外,临时受国民政府委派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在布鲁塞尔参加“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1936年春,他与李济深在香港发起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大同盟,为主要负责人,并创办《大众日报》。继续从事反蒋抗日爱国活动。

在重庆的陈铭枢、谭平山、杨杰、王昆仑、郭春涛等国民党民主派,为团结国民党内的民主分子,坚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43年2月在重庆举行“时事座谈会”。此后的聚会经常在陈铭枢家举行。大家认为建立一个国民党民主派组织的时机已经成熟。1943年9月,“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的组织成立了。

1944 年5 月,国共两党开始谈判成立民主联合政府问题。9 月,中国民主同盟成立,简称“民盟”。1945年4 月,中共第七次全代会召开。提出建立‘民主建国统一战线”的号召。此时,“民联”、“民盟”成员就积极加入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活动了。

1945年8月底,毛主席应蒋介石邀请率团抵重庆谈判,陈铭枢也在欢迎之列,补其当年在福建未能谋面之憾。陈铭枢还敬书条幅赠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