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3 23:3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陆开锦



墨染初心润丹青

——我的美术习作展之回顾

 

陆开锦

 

 

“余本农家子,素无艺脉。虽忝受高等教育,然所习皆经济、管理、社会诸学。工作之后,公务繁忙,案牍劳形,遂与艺术悬隔。

年届耳顺,转秩文联,寓办公于省画院。日睹丹青,夜闻墨香,渐染艺心。遂试执笔,自树石始,或临或创,敷彩渲墨,积之累之,竟得山水小品数十帧。

永泰有天下谷,青山碧水,瓜果四时不绝。欧阳君拓旧磨坊为书院,余慕其雅,特择此展陈习作。虽笔拙墨浅,亦愿为乡村振兴赋能。非敢言艺,实为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2025年8月31日,我的美术习作展在永泰县梧桐镇明灯村天下谷书院举办。上面这段话,是我为画展写的前言,略述学画历程和办展初衷。

这次办展,许多人想不到,亦超出自己意料。若在一年前,断难料想自己会学画,遑论办画展了。这是心血来潮,亦是机缘巧合。

2023年底,省委决定我到省文联当主席。文联大楼办公室紧张,前几任主席均不在此办公,而马路斜对面的省画院(隶属省文联管理)有空余房间。经党组与纪检组同意,我便将办公室设在这里。省画院作为专业机构,荟萃众多书画才俊。如陈奋武、张永海、杨东平等,办公室就在我隔壁。文联日常工作由党组书记主持,我作为主席,相较于以往在省委和省政协工作,自然要轻松一些,也自由一些。

我在机关从事文字工作三四十年,可以说一辈子与笔墨相伴。也曾在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与评论若干,翻译过外国文学,但都只是偶尔为之,连“半桶水”都算不上,更别提美术这种专业门类了。自驻省画院,天天与文艺家打交道,耳濡目染,心生痒痒。在大家的鼓励下,我于2024年 12月试学画,主要靠自学,偶得永海、秋桔、王芳等同志的指点(他们都很忙,实不敢多惊扰),从画石头和树木开始,进而组合为山水小品。大约是2025 年 3 月,开始给习作上色,自觉尚可,亦获他人肯定与鼓励。半年间除参加一些文艺活动、会议外,基本上沉浸在画画当中。有时一天画四五张(都是不到两平尺的小品),裱起来一看,有点意思,这就增强了画画的信心。积之累之,到八九月份,竟裱了 60 多幅作品。

友人欧阳瑾君,古田黄田人,早年在京城做媒体,博览群书,学识渊深。后浪迹天涯,曾孤身犯险穿越麦克马洪线无人区,对全球十大世界性宗教和亚洲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有深入研究。十年前为尽孝心,返乡侍奉年迈多病的双亲。期间走遍故乡山山水水,用公众号“寻隐者”,写下1600 篇约200万字的有关古田历史人文的文章,集成《闽江边的中国》传播海内外。更令人惊叹的是,文章多为纯正的文言,这在当下中国,以其年岁而能为之,实属罕见,不愧为“古田名士、闽中才子”。

送走双亲之后,欧阳瑾在永泰明灯村觅得一处旧磨坊,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改造为“天下谷书院”。“天下谷”三字,源自《道德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谷”意为山谷,有卑下、涵容、化育之意,象征谦卑与包容。书院共两层,上为一厅三房,可供起居;下辟二厅,宜做展厅与研学之所。书院落成,牌子已挂,大厅尚空。我便生出一个主意:何不将我的习作在此展陈?既能为新生的书院添些光彩,也为乡村振兴略尽绵力,或可收抛砖引玉之效。

微信图片_20251013221521_114_8.jpg


微信图片_20251013221523_116_8.jpg

陆开锦美术习作作品(华林  摄;下同)

鉴于作品水平有限,加之在乡村举办,我不敢惊扰更多的人。作为有一定职位的领导干部,做这样一件事,自然要向党组书记李东河和分管的王来文同志报告。我本意只是报告,并未希望他们参加。但来文执意要来,我却之不恭,只能表示感谢。永海办公室在我隔壁,常笑称是我“门卫”,我说他是我的“把关者”,要见我先要他批准,他自然知道我学画及办展的想法。闽江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吴思冬与我有亲谊,我请他任策展人。其余如许守尧、刘亚伟、林公翔、周榕清、刘孙枝、张秋桔、王芳、张光卿、林朝晖、黄中华、吴锦辉、黄巧兰等,皆好友或乡谊。我特别考虑一点,我不是专业画家,我主要身份是党员领导干部,做任何事都要符合八项规定精神。故此次展览,从装裱、布展到开幕那天的午餐一概自费(永泰方面拟安排镇政府食堂,被我婉言谢绝)。我在讲话中提到,我现在做事有几个原则:自己高兴,朋友高兴,对事业发展有益,对社会人心有益,前提是不违规违纪。

微信图片_20251013221614_117_8.jpg

开幕式由永泰县政协原主席、作家、好友陈家恬主持。事前我反复交代,这次办展要简单再简单、低调再低调。他告诉我,除了主持,还要讲话。他说:“确有许多话要讲,不讲对不住你,如喷嚏,忍不住”。他在讲话中,概括我这次办展最大特点是“不按套路”,体现在办展宗旨(赋能乡村振兴),场地选择(一个村的旧磨坊),展品定位(习作小品),主持人(不请俊男美女或是名家)。此外,开幕式没有铺红地毯,没有礼仪小姐,没有佩戴胸花,没有主席台,没有横幅,没有签到,没有话筒,没有剪彩和揭幕。

微信图片_20251013221618_119_8.jpg

张永海代表美术界朋友讲话,他表扬我长期身居要职,公务繁忙,却始终葆有一颗文心。既有文人风骨,又谦和低调,没有架子。画是典型的文人画,画面虽小,但内涵深厚,文气浓郁。画中可见中国人的田园梦想与乡愁情结,充满了哲理与诗性。与画配套的书法,亦见功力,两者相得益彰,说明是一个有艺术天赋的人。

著名文艺评论家林公翔兄则评价:“这个被开锦兄自谦为习作展的展览,展出了开锦兄学画不到一年的山水作品60多幅。构图新颖,笔画放松,题款精到,足见其艺术修为与悟性。画里世界,岂囿方寸?这是开锦兄山水画给我最深的感受,驻足于他的山水画前,会瞬间进入一个新的世界中。无论是山峦、溪水、亭阁,每一条线,每一点墨,都是心灵的幻化。在云山、溪流、山石、草木的肌理和律动中,能让人感受到大地的生命脉搏和个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山水在滋。我们在他的笔墨游走中可以感悟到山河的形态、笔墨的气韵。画中不仅是线条的勾勒,也非简单的皴擦点染,墨色晕染的浓淡相宜,不仅仅是于留白处深藏的万千气象,而是呼吸的生命和天人合一的气韵。作为北大学子,作为省文联主席,开锦兄为人正直,不端架子,是骨子里的文人。”

微信图片_20251013221620_120_8.jpg

永海兄和公翔兄都是我敬重的人。他们之所讲,自然是对我的厚爱,虽未免过誉,我理解为勖勉与期许,是寄望我在艺途上益加精进,更上层楼。

令人感动的是,许多朋友还为画展赋诗祝贺。欧阳瑾之作《贺吾兄画筵初开歌》,字里行间有太白遗风,浩荡奔涌、一泻千里

君不见麟阁经年未解鞍,公余研墨已染星斗寒。

初执丹青即骇俗,自称习作轻齐璜。

淡雅似掠丰子恺,闲适如嗅秋兰香。

笔尖削尽繁华肉,留得孤瘦筋骨苍。

 

尤写草堂杜陵魄,案牍卌载化云鹤。

轩冕在身意已远,林泉受降早筑郭。

抱牍云篆生虚白,临溪竹帚扫尘浊。

更怜我筑天下谷,墨染青檐泪欲涔!

 

我抚画轴唤柳魂:此公胸中藏昆仑。

非经世浪千淘洗,安得笔墨沉雄铿然作金声?

世人皆言至高境,谁知至境本孤清。

何如煨芋听檐溜,静看庭柏又吐新苔痕。

 

君看画里芭蕉竹,尽是朱门初心仆。

星月潮云皆卧底,暗将铁骨换诗椟。

莫道初窥门径浅,从来真龙隐云雾。

待得千帆历尽后,紫毫一枝擎天矗!

香港友人闻迦陵《梧桐夜集呈陆主席雅正》,亦显高古大气:

梧桐峰下梅千树,中有幽人隐碧谷。

星斗阑干月坠檐,茶烟漫卷古今牍。

京华早识凌云木,海雨欧风皆过目。

胸次嵯峨万壑云,笔端浩荡千帆幅。

八闽文阵忆峥嵘,且唤东君斟醽醁。

露浥琅玕翠欲流,青山依旧白云宿。

福建省广电集团副董事长陈加伟作《陆开锦先生画展兼贺欧阳瑾先生隐庐落成》:

京华案牍竟经年,忽写云山换旧妍。

墨涌大樟溪上雨,窗开瑶岭瀑前烟。

羡君隐作林泉主,许我痴成书画禅。

应贺知音同把笔,满川月好共忘筌。

《福建日报》主任记者、处长刘益清随即步韵陈加伟:

墨写诗吟又一年,樟溪流水漾新妍。

三山韵落闽江渡,半谷风含瑶岭烟。

应羡林泉逢故主,不嗔蜂蝶学参禅。

知音稀见花常好,钓客川前忘箬筌。

福州铁路局黄晓芳女士步韵陈加伟:

云汉垂辉映砚田,丹青妙手证天然。

千峰翠滴砚池雨,万霭香浮墨海烟。

林壑主宾皆化境,溪山浓淡总通禅。

从来大隐非避世,身在尘寰意已仙。

闽江师专副教授林在辉步韵陈加伟二首:

(一)

京华倦客忆流年,墨润梧桐景自妍。

笔挟沧浪千叠雪,窗含漈水一壶烟。

身居人境堪寻隐,心远尘嚣已悟禅。

但得知音同啸咏,何须渔父问忘筌。

(二)

京华倦眼洗流年,墨泼溪山分外妍。 

千叠烟波浮竹槛,一帘星月挂吟肩。 

林泉有主耕云隐,天地为庐共妙禅。 

莫道忘筌鱼已得,此中真意本无眠。

林在辉先生又作词《鹧鸪天•观陆开锦主席画作感怀》:

万壑松风入画图,烟云落纸见功夫。

千峰翠色浮梅盏,一派清流绕草庐。

 

凝妙墨,点玑珠。胸中丘壑胜蓬壶。

从今若许林泉约,也向梧桐山下居。

《福建乡土》杂志执行主编周而兴作《江城子. 谒永阳天下谷观陆主席画展有感》:

绕村穿岫碧溪潺,翠峦环,黛绡悬。

庐畔青梅,轩外瀑鸣弦。 谷主文儒尤好客,谈古圣,笑声喧。

 

陆兄素壁绘翩跹,墨香妍,韵澶湲。

潜习丹青,半载起漪澜。

一味清新藏妙趣,心澄澈,艺通玄。

我的中学同窗、著名媒体人林德键《明灯见性——观陆兄开锦半年习画展有感》:

学贯中西慕仲淹,孤光自照身正弦。

多少庙堂难遂志, 尽泻江湖快意间。

台江区作协主席叶传杰赋诗:

习作小品墨生香,明灯印象趣晚塘。

宦海经年无俗气,学府逐梦最书生。

笔底闲收烟火色,纸上偶得禅意浓。

胸藏昆仑天下谷,丹青许我共久长。

晋安区文联副主席缪淑秀则用新诗《墨痕如许》表达她的观感:

    从松台山的晨雾中走来

    未名湖的波光还在襟袖间荡漾

    那些走过的千山万水在一支羊毫里

    遇见了年少时的月光

 

    那些被岁月封缄的晨昏

    在笔尖苏醒成远山的轮廓

    墨痕氤氲处 时光流转

    如你眉宇间散落的星辰

 

    当生命归于宁静

    当沉浮都成过往

    你从容地将数十载的风云

    酿成砚台里的一泓澄明

 

    且植半亩新荷

    任时光沉淀为

    青绿山水间的点点留白

    水痕澹澹 山影依稀

 

    水墨中最动人的风景

    不在技法的优劣

    而是你半生行走

    终将抵达的 云淡风轻

《台港文学选刊》主编练建安与《福建文学》常务副主编石华鹏及省画院书法家罗方华,得知画展消息说走就走,由书画收藏家陈厚强开车,在一个落雨的傍晚赶去观展。没想到那夜明灯村云开月出,欢迎贵人。第二天练建安微信我:“ 昨夜访梧桐天下谷,观画,梅林围坐,品茗论文,星月映远山,凉风习习,其乐融融矣。高人诗赋,足见风雅。老弟子试吟竹枝词,附为骥尾”:

梧桐山畔多梅树,贤者隐逸天下谷。

新朋老友星月夜,观画品茗谈今古。

神州京华勤读早,欧风美雨亦可䃼。

胸襟山水起云烟,书生意气展画图。

纵览八闽文坛事,唤取东山茶当酒。

绿叶婆娑凝秋露,青山叠叠水悠悠。

展览期间,还有陈吉、马照南、徐德金、余险峰、苏友佺,李榕光、叶道明、叶必华、张金龙、王萍、陈守龙、曾慧清、陈创业、吴家露,张忠健、黄聿仁、林翼、张厚文、江亨湖、许海燕、吴恒之、郑那君等文化界人士以及永泰县的领导前往观看,都予以很多鼓励。明灯村及临近村庄亦有不少村民,包括当年参与建设磨坊的94岁的老人家前去参观。他们对把废弃的磨坊改造为如今文化气息浓厚的书院,以及我的画作,皆称赏有加。

一场小小的个人习作展,能成为一次不小的文化雅集,能为艺术点亮乡村赋一点能量,无疑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兹记之,聊以自慰也。

(写于2025年国庆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