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2 11:0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刘翠婵


百年前,那清澈的爱

——忆霞浦籍爱国将领刘尧宸

刘翠婵

 

夏日,万物葱茏。群山沃野,川流大地,一切欣然又浩瀚。百多年前,也这样吗?百多年,流逝的已流逝,深藏的亦深藏。但总有一些人和事,是不能忘却的记忆。

 

在广东惠州古城外,东征战场遗址。每年春天,鲜花和哀思络绎不绝。“黄埔军官学校东江阵亡烈士纪念牌”上,在241个烈士英名的首行,以大一号字镌刻着:刘尧宸。

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只有两个人生平事迹专柜展陈介绍,一个是杨虎城将军,另一个就是刘尧宸中将。

在共和国三部史学读本之一的《建军大业》中,“练兵于大革命的洪流中”一章,有些重要历史事件和细节,也留给了刘尧宸。“在第二次东征中,有更多的共产党员学生军加入了东征军的队伍中,为战斗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在最为艰苦、激烈的惠州之战中,刘尧宸为团长的第四团负责攻入惠州城北门。这个团主要由黄埔军校学生军组成,全团12个连长中半数都是共产党员……立云梯,攀城墙,撞城门,前面的战友倒下后,后面一个立即补上去。在一片炮火轰鸣中,第四团率先攻入惠州城。”

29-1 刘尧宸.jpg

刘尧宸

在福建霞浦盐田乡西胜村,党史室里刘尧宸的名字赫然其中。这块曾经烽火连天的土地,刘尧宸是青山绿水间高耸的巍峨,是红色星空里灿烂的星辰。


1924年1月20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反对军阀割据。

1925年10月13日,广东惠州城。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中一场讨阀陈炯明军阀残部的重要战役在这里打响。东征军军事总指挥是蒋介石,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党代表是周恩来。刘尧宸是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第四团团长,第四团在此役中担任主攻部队。

惠州城号称南国第一坚城,后枕飞鹅岭,前临西湖、东江,自宋建城以来,千余年历经战火风云,从未失守。有诗云:铁链锁孤身,飞鹅水上浮。任凭天下乱,此地永无忧。

惠州城三面环水,易守难攻。上午9时,攻城开始。城墙上有居高临下密集的炮火,还有大量石灰弹。墙下遍布三叉铁钉,木栅、铁蒺藜,几无隐蔽处。以共产党员为主的5支敢死队,每5人挟梯冲锋,从西、北、南同时发起攻城。刘尧宸率领第四团主攻北门。北门必经五眼桥,此桥毫无遮挡,全在守军的火力点下。

一次,两次,三次,战士们连续三次冲锋,无奈敌人火力凶猛,官兵们死伤众多,惠州城依旧岿然。第四次冲锋,刘尧宸身先士卒,率领二营全营和一个连,分头进攻。惠州城北门墙面宽200多米,战士们奋不顾身,前赴后继,一度有10多架竹梯架到城墙上,但遇到敌人隐蔽处侧防炮火的疯狂扫射,又一次强攻失败了。

下午4时,作战指挥部命令四团,不惜一切代价,务必在天黑之前攻进城。下角村西崖庵,第四团阵地。刘尧宸集合全团最后一点兵力——二营陈赓所在连40多名官兵。40多只拳头握在一起,气氛凝重。刘尧宸带头写下遗书,他对将士们说:“感谢你们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来当革命军。当革命军不是升官发财,而是为我们所进行的事业奉献一切,直至生命。前面牺牲了那么多兄弟,现在轮到我们了。我当团长的能往前,兄弟们也决不可后退。”刘尧宸第一个跃出战壕,带领陈赓等40多名官兵展开第五次冲锋。他们冲过五眼桥,冲进纷飞炮火。枪林弹雨中,刘尧宸亲自扶梯指挥作战,两次被敌人的子弹打中倒地,两次爬起来继续冲锋,第三次中弹倒下之际,犹大呼“迅速登城!”英雄壮烈牺牲,喋血沙场。

经过30多个小时的鏖战,14日下午4时,刘尧宸所在第四团三连连长陈明仁第一个把胜利的军旗插上惠州城头。共产党员为主组成的敢死队是攻城部队的尖刀,东征军以牺牲241名官兵的代价,攻下惠州。其中第四团营以下军官几乎损失殆尽,刘尧宸是此役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军官,时年31岁。亲历这一战役的苏联军事顾问切列潘诺夫感叹道:“惠州要塞实际上是共产党人拿下的,他们的意志比攻不破的城墙还要坚硬。”

在惠州第一公园举行的东征军阵亡将士追悼会上,周恩来宣读祭文并发表演说:今天是我们很悲痛的日子,我们的悲痛拿什么来安慰?我们只有努力继续已死同志未做的工作,这不是我们最后的成功……今年春天我们用了两个团的兵力把淡水、棉湖、兴宁攻下,成了很好的荣誉。我们要把全中国的军队都化为革命军。

广州革命政府发布褒奖令,追赠刘尧宸为陆军中将。198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刘尧宸为革命烈士。

攻下惠州,东征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接连占领海丰、陆丰、潮州等地,荡平东江,为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进行北伐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东征胜利后,周恩来出任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主持惠、潮、梅各属25县2市的行政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主持地方政权的共产党人。

 

“你(刘尧宸)的战斗功绩将载入中国革命史册,将成为中国青年的典范。”苏联军事顾问切列潘诺夫盛赞刘尧宸的骁勇善战。31年的短暂人生,刘尧宸无愧为“中国青年的典范”。

刘尧宸祖籍霞浦,先祖明代由福州侯官县刘家巷迁至霞浦栖胜(今盐田乡西胜村),后徏龟湖(今盐田乡龟湖村),世居霞浦。其祖父刘长泰咸丰年间升任海坛镇右营守备,移居海坛(今平潭)。1895年10月,刘尧宸出生于海坛岛平潭街下底街(今平潭县潭城镇夏致街)。1911年,17岁的刘尧宸加入同盟会,从此戎马一生。

1912年刘尧宸考入福建陆军学校,并升清河第一预备军官学校。1917年,考入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第一所正规化高等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军校,编入骑兵科。1921年任孙中山卫队参谋长南征北战。1924年,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刘尧宸成为第一批军事教官。1925年,国民政府委员、共产党员廖仲恺遇刺身亡,刘尧宸率部直捣凶嫌粤军梁鸿楷部,不费一枪一弹,收缴梁鸿楷部全部武装。

“生作强将,死为军神。”从军校深造到北伐杀贼,从转战闽粤到二次东征,从青葱少年到英勇牺牲,刘尧宸年轻的生命里有一半是在战火中度过的,可谓战功卓著。他参加过北伐军进攻江西、讨伐陈炯明、驱逐李厚基及二次东征数十次战斗。一线指挥作战的淡水之战、棉湖之战都是东征史上的重要战役。尤其是棉湖之战,以一敌十以弱胜强,成为中国现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我国积弱,必有强盛之日。际兹强邻压境,蒙古、东三省地势平坦,骑兵大可用。”因此,他考入保定军校骑兵科。为黄埔军校教官时,总与士卒同甘苦,深得学生尊崇。多少年过去了,他牺牲时的豪言壮语依旧在惠州城下激荡:“我为被压迫民族请命,扫除反革命军阀,军人应该战死。惠州下,广东统一,从兹大局发展,我死而无憾。”

但怎么会没有遗憾?1924年,刘尧宸的妻子在福州生下儿子刘舜勋后,未及满月就不幸病故。他悲痛万分,却以国事为重,将幼子托付给嫂子,未办完妻子丧事,即奔赴广东参加革命。牺牲时,他年幼的儿子还不满两岁。

虽然几未踏足霞浦这块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但刘尧宸一生无论求学还是从军,籍贯一栏总是写着:福建霞浦。

长河奔涌,弹指百年,但刘尧宸依旧青春。那“清澈的爱”早已融进了中华大地的风雪、晴空、流岚,融进了祖国的界碑、边关、大漠,融进了万家灯火天地人间,融进了今日中国无恙的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