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15:3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赖 晨

 

马尾海军学校走出的军工功臣

赖  晨

 

赖坚.jpg

赖坚

 

赖坚,闽西长汀客家人,1936年考入马尾海军学校轮机第六期,1938年初抵延安。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成为我党著名的军工专家,为原子弹、氢弹、核潜艇等高科技武器的研制工作做出贡献。

 

考入马尾海校

赖坚原名赖铿,生于1918年12月31日,因家境清贫,到湖北武昌投奔叔父。1936年的一天,赖坚在武昌街头偶然看到了马尾海军学校的招生启事,不收学费,立即报了名。参加统考的学生多达220多人,赖坚成绩列前10名。作为湖北省教育厅的保送生,前往南京参加统考并被录取,就读轮机班。

在马尾海校,赖坚学习十分刻苦。他常说:“我十分珍惜能进入海校学习的机会,我要珍惜在校的每一分钟。”

 

“三人读书会”

就读海校时,赖坚借阅了包括吴玉章主办的《救国时报》、邹韬奋主办的《抗战三日刊》、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在内的许多进步书刊。他与何康、何进三人组织了“三人读书会”,读书会后来又吸收了谭毓枢、张隽奇两人。在读进步书刊的过程中,赖坚等人对共产党及其主张有了初步的了解。

“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寇加紧了对我国的侵略步伐。马尾是我国东南重要军港,有军港司令部、海军学校、海军练营、海军陆战队讲武堂和军舰、火药库、仓库等,军事目标十分明显。为了避免日机轰炸,马尾海校于1937年9月西迁到20里之外的鼓山千年古刹——涌泉寺附近。当时学校有5个班200多个学员,敌机空袭时,学校吹起备战号,所有人员立即隐蔽起来,实行空袭戒严。等到敌机远去,才恢复正常学习。目睹在自己国家土地上,不能安静读书的情况,马尾海校学员们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奔赴抗日前线。

1937年底,延安抗大招生的消息很快在校内传开了。赖坚决定和何康、何进(何世庚)、何澄石、郭添礼(田里)、陶炳坤、俞国藩、黄汉基、黄炎、彭协中、陈光(陈长洸)、张隽奇等人商议奔赴延安,投身抗日。

 

奔赴延安

为了离开马尾海校,奔赴延安,赖坚等几个同学暗中作着准备。他们最终采取故意“违反纪律”方法退学。

前往延安一路上,需要御寒,他们将马尾海校发的每人一床灰色的棉被,偷运到山下裁缝店,让师傅改成棉大衣。1938年1月3日,从福州乘船到南平,然后开始步行。没走多远,凑起来的几百块银元剩下不多,为了节省费用,一天只吃两餐饭,还辞掉挑夫,自己背行李,走过建瓯、建阳,来到浦城。进入江西境内时,已经没钱住旅店了,只好借宿在农户家。

江西广丰县,是俞国藩同学的老家,家境富裕,赖坚等人在俞家得到休整与接济,接着上路抵达上饶市,再辗转到九江。彭协中同学的堂伯父彭开元在九江开一家金铺,经济实力雄厚。赖坚一行又一次得到休养与补给,而后向武汉进发。

在武汉,赖坚等11人和何康汇合。由于何康已经被武昌八路军办事处安排了重要的任务,不能同他们一起赴延安。经过商议,决定各奔前程。赖坚去临汾上“民族革命大学”。何进和其他同学进了中共主办的陕西三原县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训练班培训结业之后,除张隽奇、俞国藩外,于1938年3月底到延安。

赖坚进入民族革命大学学习一个月之后,临汾沦陷,他跟随一位教授一路步行到达延安。

 

红色摇篮

抵达延安之后,赖坚进入陕北公学。“陕公”毕业后,任中央军委通讯学校当无线电通讯员,后到中央军委通讯学校学习,并于1938年入党。延安7年,他从学员到教员,培养通讯人才,为人民军队的无线电通讯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5年,赖坚随部队转战东北,在东北民主联军中继续从事军工工作。他克服各种困难,制造、组装电话机、发报机、步话机,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1948年,赖坚任东北电工局一厂厂长等职。1951年,他被选派到苏联学习电机制造,两年半后学成归国,先后担任国家一机部电工局副局长、机电部电机局副局长等职。

 

献身军工

1962年,赖坚再次穿上军装,投入国防工业的科研工作,进行“两弹”、核潜艇和其他舰艇的研制,任国防工业办公室(简称“国防工办”)二局副局长。当时“国防工办”主任为罗瑞卿,常务副主任是赵尔陆。赖坚与张爱萍(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刘杰(时任核工业部部长)等人是“国防工办”9位成员之一。

研制“两弹”过程中,赖坚经常到试验基地,帮助解决各种具体困难,比如, 1967年,恰逢核潜艇研制工作处于关键时期,为了排除“文革”对工厂、科研单位的干扰,赖坚手挚中央军委颁发的“特别公函”,率队奔赴天津、东北进行宣读和贯彻,随后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组织落实了配套设备和新材料的研制工作,有力地保证了核潜艇研制的质量与进度。他还与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一起,解决核潜艇研制中重大技术问题。完成核潜艇研制后,他马不停蹄地开展对导弹驱逐舰、气垫船等的研制工作,并在开拓中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