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雷锋黄荣来
王晓岳
一
丙申暮春,笔者在漳州市云霄县采访该县爱心协会会长黄荣来,他那感人的事迹极大地震撼了我。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贫苦出身的黄荣来18岁那年(1983年)靠勤劳致富赚了3万元,毅然拿出半数帮助村民致富。从此,踏上了善行之路,年复一年,他把做好事当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当作对母亲河漳江的回报,当作唱给故乡热土的一首首赞歌。到了2015年,他每月只给全家6口人留下3000元的生活费,把自己辛苦一年赚来的80万元盈利全部用作慈善经费。33年来,他几乎倾其所有积蓄救苦救难,累计捐资490多万元,他领导的爱心协会已拥有1600多人,捐资公益已达1850万元。
33年来,他做了多少好事已难以计数,人们只记得他一辈子都在做好事。他用善心打开了自己的天堂,始终在追求内心世界的财富;他用大爱点亮了自己的灯塔,引领一艘艘破损的小船冲破浊浪,走出苦难。这种真正的爱,已经超越了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和灵魂的深度,使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升华为一位纯粹的人,一位高尚的人。
2002年12月,黄荣来荣获由中央电视台等单位主办的《中流砥柱电视论坛》优秀主人公金杯奖。2003年,他被团省委、省人事厅、省民政厅联合授予首届福建省青年志愿者服务金奖,并被漳州市政府授予市劳动模范称号;2005年,他当选为“感动漳州十大人物”之一;2006年,省民政厅授予他“八闽慈善奖”;同年,福建省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2年10月26日,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会”在漳州举行。会上黄荣来被誉为“见难就帮,见险就上的当代活雷峰”。
二
1956年,黄荣来出生于云霄县下河乡后坑埔村(2000年更名为凤兴村),这是革命老区的一个基点村。这个村庄在上世纪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残疾人多,全村1/3以上人口患有佝偻、痴呆、小儿麻痹、智障、盲听盲视等基因缺陷病症,举目望去,到处皆有刻在脸上的痛苦。二是赤贫户多,全村160多户人家,一半以上住的是稻草屋顶的土坯房,阴暗逼仄破旧不堪。全村800多人,半数以上常年处于饥饿状态。黄荣来自打记事起,烙在脑海中的一件大事就是土法治水肿。为了利水消肿,村里就把浮肿病人放在烤烟房里蒸烤,不上半小时便大汗淋漓。出了烤房,村里给病人一个粗糠野菜饼。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后坑埔村平均寿命不到40岁,花甲之人寥若晨星。由于穷极,死人的事便经常发生。1967年,患有肺痨的黄宝生,强撑着下地犁田,猝死田中,那年他虚岁还不满20。1973年秋,黄添成家断炊,一家六口人5天没吃到一粒米,全靠野菜挨日子。黄添成9岁的女儿黄苏英跑到山上偷挖几块木薯烤着吃,半生不熟导致木薯中毒,死在野草之中。这是黄荣华的邻家妹子。这两件不幸之事,永远刻在黄荣来的心上。
体悟到别人的苦难,这是关爱苦难者的心源。黄荣来之所以能把别人的苦难刻在心上,是因为他也是个在苦水中泡大的孩子。
黄荣来十岁前没吃过一顿饱饭,吃糠咽菜已是常态。1967年,黄荣来读小学四年级,老师让每位学生缴5分钱统一购买作业本。黄荣来全家总动员,翻箱倒柜,砸锅卖铁,也才凑了3分钱。翌日放学,黄荣来哭得泪人一般,他小小年纪却体验到了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滋味。父亲羞愧难当,硬着头皮向村里小店铺的老板借了2分钱,这才让儿子渡过难关。黄荣来自此发誓要解救自家和全村的苦难。自救和救人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信念。这种深入骨髓的信念成了他一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支柱。
1967年,“文革”停课在家的11岁黄荣来大搞家庭副业,又是养猪种菜,又是养鸡卖蛋,仅一年时间,不仅还清了家庭债务,还盖起了一座占地20平米的土坯瓦房,一个十岁刚刚出头的孩子竟然解除了全家的危房之忧。
次年(1968年),黄荣来向马铺乡乌石村的一位妇女学到了做扫帚的手艺。做扫帚的原料是大山深处的茅草,割一担茅草要4个多小时。此时腹中饥肠辘辘,还要挑着百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这种重体力劳动对于年仅12岁的孩子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但黄荣来却乐此不疲,这不仅因为他做的扫帚成了四里八乡最畅销的热门货,更在于商品贸易的阳光一下子照进了他稚嫩的心灵,顿时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有希望的地方,艰难也会变成快乐。这年,黄荣来已成了家中名副其实的顶梁柱。
1972年,黄荣来在自留地里改种价值更高的烟叶。供销社把黄荣来的烟叶评为最优档次,村民们对这位勤奋过人、聪明过人的孩子十分佩服。1973年,17岁的黄荣来被选为后坑埔村第二生产队(后坑洞自然村)队长。当年,该队粮食产量从亩产750斤猛增到1500多斤,创下后坑埔村历年来粮食亩产之冠。1974年,黄荣来率领村民采用三角密植法栽种甘蔗,创下平均亩产超万斤的纪录,夺了甘蔗产区双溪口的风头。当时的生产队长每年一选,黄荣来却连任12年,一直干到1985年。1983年,黄荣来已经做起了海产品生意,坚辞生产队长一职,村民死活不答应。村民一致认为他是个有本事的能人,更是一个能带领大伙摆脱贫困的好人。后来,对于黄荣来的这种信任由自然村扩展到了行政村。1999年9月,此时,黄荣来早已移居云霄县城经商,只有父亲和妹妹们留在村里务农。在他一不知情,二不是候选人的情况下,村民们硬是把他选为村主任,可见人们对于好人的期望到了多么热切的地步。
三
黄荣来经商发端于一次偶然的机遇。1979年2月,一位家在云霄城关的亲戚李冬溪突然来到后坑埔村,他艰难地把大28寸单车(自行车)扎在黄荣来家门前,左手捂住胸口对黄荣来说,快扶我坐下。黄荣来被李冬溪痛苦表情吓坏了,马上端水喂药好一阵忙活,待李冬溪气喘匀了,指着车上的一袋干货说,“我今天是跑不动了,这60斤咸鱼干按进货价每斤3毛钱与你结账,你把这些鱼干运到马铺库区的新林、蒲浆、安岭销售,赚的钱全归你。”黄荣来走村串户,仅用半天时间,就净赚了9元钱。那时,一位三级工师傅的月工资是36.5元,足够养活六口之家,半天就挣到了三级工师傅一周的工资,这种比种田高出百倍的利润,着实让黄荣来开了眼界。
1979年2月,改革开放刚刚施行几个月,冒着被割“资本主义的尾巴”风险,亲戚李冬溪就冲在了潮头浪尖,这眼光这勇气让黄荣来佩服。黄荣来想,他已经当了6年生产队长,干得也算出色,可农民也仅仅落个勉强糊口,全村没一个“万元户”,没钱就仍然看不起病盖不起房,更别说架桥修路了。要救助乡亲们就得有钱,要挣钱就得做生意,这是黄荣来当时的思维逻辑。
在李冬溪的引导下,黄荣来很快就熟悉了做水产生意的门路,并与水产品原产地——东山县西浦、宫前的渔民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共赢关系。黄荣来贩鱼货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凌晨一点骑单车从后坑埔村出发,清晨6时到达东山的宫前码头。下午3点载着200多斤鱼货踏上归程,晚上9点钟到家。匆忙往肚子里填两碗饭菜,便马上整理和分检鱼货,直到凌晨1点才能上床休息。天刚麻麻亮,就要赶紧把这些鱼货运到马铺、车圩的集市上销售。两天一个周期,每天工作16小时,除了春节,整年不肯休息,黄荣来父亲说这是玩命挣钱。
到了1983年,黄荣来终于在云霄县城站稳了脚根,他不仅有了自己的水产商店,而且成了很多鱼行同外商做生意的订价者,成了公正的天秤,成为信誉的象征。这时,他的腰包鼓涨了起来,盘点下来竟有3万元之多,觉得已经有能力救苦救难了,于是买了15000元的金枣树苗,无偿分给本村村民种植。
1983年至1985年,黄荣来经商苦挣苦熬,每年也只能挣3万元左右,还无力做些大事,他就从小事做起,把本村最困难的三户残疾人包了下来,每月送米送菜,送油送柴。黄财亮一家九口,其中八人死于各种怪病,满门只剩他一个独苗。他35岁时做了上河村的上门女婿,老婆不仅眼瞎,而且智障。没想到屋漏偏逢连阴雨,黄财亮患上肺痨,1975年大口大口地咯血,上河村怕外姓人死在本村不吉利,硬是把黄财亮和他半疯且瞎的老婆送回了后坑埔村。老房蹋了,村里人给他家在旧址上盖了一间土坯房。病的病,瞎的瞎,只能靠救济度日。1983年时,黄荣来对黄财亮说,从今往后我家就是你家,只要还有一口吃的,就不能让你们夫妻饿着。1990年12月,黄财亮病危,黄荣来寸步不离地守护在他身旁。老人临终前拉着黄荣来的手说,你服侍我七八年,我没法回报,只有来世做牛做马报答你的恩情!
1985年至2000年,黄荣来除水产生意之外,兼做水泥建材生意,每年能赚8万—10万元。在此期间,他做了不少大事。后坑埔村村前有条河,河水清沏,倒影如画,一座古老的石板桥更增添了山村的雅韵。然而,桥面距正常水位只有70公分,一有暴雨山洪,进出山村的路便被湍流隔断。1989年时,一家制作人造花的外资企业打算在后坑埔村设立分厂,考察时因这座古老的石板桥打了退堂鼓。黄荣来决计促成这件能够改变村民命运的好事。在当年,他捐资7000多元,买来300多立方石条,在工地做了三个月的义工。带领全村义工建起了一座不再被淹的新桥。2000年,他先是捐资15000元为村里修建了一条4米宽2公里长的机耕路。继而又捐资21万元带领村民完成了大桥二期工程,并建起了全乡唯一的“环村风景路”。那家做人造花的外资企业终于被良好的投资环境所吸引,更是被黄荣来这种爱乡如命的精神所感动,很快在后坑埔村建成了人造花分厂。后坑埔村百余人在该厂就业,村民每年增加收入30多万元。
四
新世纪之后,黄荣来的事业由水产、建材拓展至茶叶、酒类、房地产等9个项目,逐渐在云霄建立了自己的6家商店和一个公司。黄荣来诚信的好口碑加上处处积德行善,在百姓眼里就是善良人、老实人、大好人。好人终有好报,2001年至今,黄荣来的生意一帆风顺,前10年每年盈利60万元左右,近几年每年盈利逐步增加,2016年可望达到100万元。就算年年100万元,黄荣来在厦漳泉地区来说,仍然是一位不大的企业家。但是,这为他当一名廉洁奉公、大公无私的村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他见难就帮,不断拓展慈善领域提供了财力保障。
1999年9月,已投身商海的黄荣来硬是被村民们选为村主任。他就任时说,“我是后坑埔村的子孙,只有一颗报答故乡的热心,别无二心。所以我发誓,不领村里一分钱的工资,不吃公家一顿伙食,为村里办事不报销任何费用。”他上任后碰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电力公司拉闸断电。黄荣来用两天时间才说服了家人,年关期间卖掉了自己在县城宝城路的一间店面,筹款近30万元,其中6万元偿还了后坑埔村积年欠下的电费,其余20多万元全部捐献建了后坑埔村第一个村部。
后坑埔村村民有句口头禅:“三日大雨哗啦啦,两天烈日干巴巴”。意思是晴天旱雨天涝。外人十分不解,后坑埔村守着一条大河,积水有处排,旱了有得灌,为何年年旱涝交替?究其原因:因穷,修不起水利设施。黄荣来上任村主任之后,就向县有关部门反映了后坑埔村难以脱贫的困境,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黄荣来又自掏腰包多买12000元的水泥,他带领全村投工投劳,苦干了两个多月,建成了一条长达2公里多的石砌灌渠。2002年春夏,云霄大旱,接连四个月无雨,然而后坑埔村有了这条灌渠,早稻喜获丰收。
后坑埔村的日子稍有改善,黄荣来便想到了与本村毗邻的外龙村。后坑埔与外龙这两个村庄是械斗了百年的仇敌,历年历代常因田产、山界、水源等纠纷刀棒见红,世代相传,水火不容。黄荣来对后坑埔村的村民说,远亲不如近邻,后坑埔村和外龙村唇齿相依,祖辈结下的疙瘩我辈有责任解开。2001年10月,黄荣来带着香烟米酒登门拜访外龙村村主任林清全,见面后不谈恩怨,只谈孩子上学的事。黄荣来说,我想捐资12000元,修条外龙村通往凤兴小学的水泥路,请老哥支持。
名义是为小学修路,明眼人一听就知道是为外龙村修路,只是借用小学名义而已。外龙村修水泥路是久拖未决之事,黄荣来主动送钱,林清全当然乐于就坡下驴。于是全村投工投劳,成就了一桩好事。2002年和2004年,黄荣来又先后捐资4万元改善凤兴小学的教学条件,使后坑埔村和外龙村家家受益。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善事,如春风化雨,终于化解了两村的百年矛盾。
五
黄荣来从小在贫困山区里摸爬滚打,尝够了没有文化的苦楚,从商后越发感受到教育强国的重要,所以,他把慈善事业的一个主要方向放在了捐资助学和捐助贫困大学生之上。
云霄职业专科学校(简称云霄职专)校门和校园道路破旧不堪,早在1997年时就准备修缮,但苦于经费紧张,一直无法动工。2002年9月,黄荣来从一位老师口中得知了这一情况,便找到校长方志强说,别再委屈职专师生了,把校门和道路修起来吧。所需50吨水泥我全包,为美化绿化校园,我再捐资3万元。次日,正在为云霄职专押运水泥的黄荣来被乡下赶来的妹妹拦住,妹妹说,咱家老屋地砖脱了,墙壁裂了,围墙也塌了一个大口子,你多次说过要修老屋,这话什么时候兑现啊?黄荣来对急得掉眼泪的妹妹安慰道,办事得有个轻重缓急,老屋虽破,但结实着呢,缓一缓修不会出人命。职专的事已经拖了5年,不能再让师生伤心。如今哥哥手头紧,这50吨水泥还是赊来的,你得体谅哥哥。
2004年3月中旬,黄荣来参加下河乡乡政府召开的一个会议,会上多位干部反映,云霄五中(原下河乡中学)教室门窗破破烂烂,有关部门拨不出修缮经费,师生在四面透风的教室里上课,抵触情绪很大。会后,黄荣来跑到五中察看,他没想到,曾经辉煌过的这所农村中学已经破败到了不堪入目的地步。当晚,黄荣来夜不能寐,夜半跟妻子商量,他准备把儿子办喜事的4000元钱捐给云霄五中。妻子说,都依你,可这点钱也办不成事呀!黄荣来说,借,我再向朋友借8000元。翌日,他就把这应急的12000元钱交到了五中校长陈镇国手上。
云霄爱心协会的几位会员纷纷对我说,你看黄荣来的衣服,最贵的西装也不超过100元,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也是这身行头,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可是一见到哪里有苦有难就恨不能把心掏给人家。他老婆陪他到福州肿瘤医院体检,不舍得住旅馆,住医院20元一天的陪护床位。去福州的公交车上,听说四位大学生吃不起食堂的饭菜,只得回家带米蒸饭时,他立马给了每人100元。他呀,真真是菩萨心肠。
是的,黄荣来的心在哪里,哪里就有风景。2003年秋,火田镇圆锋村的罗高明高考分数线超过本一录取线,然而他选择了学费最低的西藏大学,但是1000元的学费仍然没有着落。黄荣来听到这一消息后,上门找到罗高明,将1000元学费,200元的路费赠送给罗高明,并表明无偿资助他读完4年大学。
1997年至2015年这18年间,黄荣来捐助过400多位贫困大中专学生。采访时,我看到黄荣来领导的云霄县爱心协会接待室的墙上贴着一张“2015年金秋捐资助学一览表”,参加捐助活动的有县团委、县妇联、县渔业商会,还有正新轮胎厦门集团、云霄友好妇产医院,以及两家寺庙,再就是122位个人捐助者,捐资善款计27.31万元。开支情况也一一列表,捐助大中专学生107人,受捐助者分2500元、2000元、1600元、1000元四个等级,有名有姓,有学校名称和家庭住址。还有272人获得金秋捐资助学奖学金。从这张表上可以看出,一次活动竟有上百人参加,375人受益。可见大爱在云霄正在传播。这让我想起一件小事,一位受到救助的外地老人问救助者黄荣来:“孩子,你是哪里人?”黄荣来答道,“大娘,我是云霄人,来自爱的故乡。”“爱的故乡”,这是最美的赞歌。
黄荣来不仅是见难就帮的好人,而且是位见险就上的勇士。1995年的一个冬夜,他在冰冷刺骨的漳江中救出生活绝望的轻生者,之后又教会他做水产生意,拯救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1997年,他从3米多深的下水管道里救出过即将被洪水吞没的小女孩,并集资4万元修好了金霞路出险路段。2006年5月17日深夜,云霄暴雨成灾,城郊一片汪洋。黄荣来带领爱心小分队50多名队员,划着租来的几条木船到受灾最重的高塘小区救援。他们从早晨5点到下午2点,奋战9个小时,救出被困群众500多人。正当他们准备喝口水吃口干粮时,黄荣来又接到一个求救电话,说九尾岸那里有五六名妇女儿童被洪水围困在一间危房之中。黄荣来二话未说,带领几位身强力壮的队员驾船冲了过去。接近危房时,木船被豆棚瓜架死死挡住,黄荣来毫不犹豫地跳入齐胸深的水中游了过去,把被困者一一接到船上,当他托着最后一个孩子划向木船时,身后的危房轰然倒塌,船上所有的人都吓出一身冷汗。群众得救了,而黄荣来水产商店的300多件鱼货没有转移,损失4万多元。
有人问黄荣来,你咋不去抢救自己的鱼货呢?黄荣来笑答,4万元能换来六七条人命,何乐而不为!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有人能够舍身,能够用牺牲来对人类表示深切而毫无私心的同情,是一种快乐,也体现着生命的伟大。
中国的哲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
黄荣来说,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既不是圣人也不是英雄,更谈不上伟大不伟大。他一生都在诚心诚意地学雷锋,每一天都活得有滋有味,快乐倒是真的。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云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