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8 20:1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杨国栋



民族英雄李纲

 

杨国栋

 

 

 

沿着邵武市区那条波光潋滟而缓缓流泻的富屯溪(紫云湖)畔行走,我看见纪念一代文豪严羽的沧浪阁;又仰视了那颗冠盖苍云遮天蔽日约1580年的大樟树;再往左边走上几步进入熙春公园,我又非常震撼地看见仰慕已久的北南两宋之交名将名相李纲的大型雕像,雕像上镌刻着“民族英雄李纲”六个大字。清明刚过,角落里还残留着少年们敬献的鲜花,荡漾着这个时代敬拜者朝觐的些微气息。公园周围栽种了无数的翠柏杉松,蓊郁的翠荫仿佛穿越千年历史风云,让今人对故人的纪念成为可感可触的像喻。白玉兰、香樟、闽楠、大叶榕、栀子树、三角梅等间插其中,更彰显出公园的清新亮丽斑斓多彩。

邵武是李纲的祖籍地。僻静荒野的故县村落还留存着李纲及其先祖的祖屋遗址。李纲似乎一生都与青山绿水有缘。他少年时代曾经生活过的邵武,满目青山遍地绿流,流向了富屯溪也流向了闽江;他随父亲李夔生活的江苏无锡,清粼粼的湖水和绿油油的树林,向他展示了山河的广博华贵;他考中进士所居的镇江,江水滔滔,树木葳蕤;他被贬所任税监小吏的剑州沙县,他休闲暂居的山城泰宁,他出手相救十万民众的闽北建瓯,巍峨群山和湍急江水,显得气势恢宏;他被皇帝赦免迁居的福州,虽为都市,却榕荫密布,内巷河水清莹透亮;他被罢官流徙最远的海南岛,当地民众为他雕塑“东山再起”的石像,让他永久看到的依然还是石山绿树。李纲父亲李夔病故,他在无锡惠山北面的湛岘山麓庐墓三年,亲手种植了大量松柏,后人将湛岘山称为大松坡。李纲58岁那年(1140年)病逝在闽侯的途中,随从们要将他运回老家邵武安葬。闽侯乡亲感念李纲抗金卫国的英雄业绩和他为人坦荡刚正不阿的品格精神,一再劝说他家人和随从将李纲灵柩葬于闽侯境内。李纲一生酷爱清水青山,绿树峰峦,于是乡亲们选择了潺潺流水悠悠流淌的大嘉山南麓,在浓浓的绿荫下安葬了李纲。可以说,李纲一生与山水相伴,又从未离开过江河湖海的浸润和青山绿树的滋养。

是啊,青山绿树江河湖海,那就是国土的另一种表述。由表层的喜好,后人看到了李纲对深层的精神家园那个“国”之热土的酷爱!

 

 

血雨腥风的战场,风雨飘摇的王朝,百姓流离失所的苦痛,以及朝野上下弥漫着受欺受辱的悲凉心绪,似乎让刚刚踏上社会之门的青年李纲有了一展宏图力挽狂澜的冲动,饱学之士报效朝廷报效祖国的理念,如树苗似的在他心中生长。可是谁会想到呢,李纲将报国之志化着救国之道不断向朝廷奉献计策时,却遭到朝廷中那班保守贪腐又无所作为的大臣们的反对。宣和元年(1119年),京城之郊洪水汹涌,淹没大地,灾民四处逃荒,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宋徽宗赵佶召集群臣议事救急,建言献策。李纲逮住机会,大胆上疏《论水便宜六事奏状》,直言犯上,言说水灾不仅仅是因为京城郊野水利失修,更是因为当朝权臣毫无作为。他们明知水患到来,却不通报灾区,更不组织力量抗洪抢险,一任水患蔓延害民。当时手握朝廷重权的宰相蔡京,看了李纲的奏疏,气得七窍生烟。原本,他很想对这个福建小老乡提携关照,不料李纲年纪轻轻却把茅头直接对准自己。一怒之下,蔡京和同僚借皇帝之手,将人微言轻的李纲打贬至监南剑州(今福建沙县),做一个小小税监。

其实,这并不是李纲头一回遭致训斥。还在他读书做太学学生的时候,就因为起劲地反对朝廷,借写作文之机针砭时弊,极尽讽刺之语咒骂当朝“六贼”,他被教授和官员多次训斥,指他为“脑后有反骨”。只因为他父亲李夔是当朝高官,也就没敢把他怎样。

李纲的耿直和敢为,一再使他在仕途中遭受挫折。那年,李纲被朝廷任命为侍监御史,其主要工作是监察官员的言行,负责给朝廷提建设性意见。李纲“直言犯上”的毛病似乎没改,只要看见不合情理不符章法的人和事,就大胆直言批评上疏,一点不讲情面。他的上峰对他耿耿于怀愤恨不已。才干了一阵,他就因“说话不分轻重”和蔑视权贵目无尊长而被调离贬职。

随着东北方金国的崛起,原来联金抗辽的大宋王朝,灭辽之后却遭遇了强金的不断侵袭。战争一触即发,这时宋徽宗想起一再被贬的李纲,旋即下令召李纲回京,任太常少卿。李纲回到阔别多年的京城,因无房屋居住而暂时借宿于朋友吴敏家中。吴敏时任给事中,出入朝堂常见皇帝。他们两人在微弱的灯光下讨论如何挽救大宋的对策。吴敏侃侃而谈,全讲得是布兵设阵。李纲听后摇头,他的策略性意见是:国家败成如今这个样子,不是兵士们不能战,也不是将领们不敢打,问题的要害是朝廷腐败奸臣当道。李纲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大胆设想:说服宋徽宗,让他禅让皇位给太子,自己做太上皇。理由是:宋徽宗不可能对扰乱朝纲的“六贼”下手铲除,只有让太子即位皇帝,才可能下诏除去“六贼”。“六贼”一除,大宋可救。吴敏听了李纲的话语,吓出一身冷汗。遥想当年,你李纲就是因为得罪蔡京而被贬的呀!如今你才回京城,屁股未坐热,就又想拿鸡蛋碰石头。也许,曾经做过镇江教授的李纲太能说道,他终于把吴敏说通了,由吴敏直接找皇上引荐李纲。国家处在危难之际,宋徽宗迫不得已,听从吴敏的荐言同意召见李纲。李纲大为振奋,写下奏疏,将自己的爱国热忱和敏捷才思化着一道道解危良策,等待宋徽宗召见。

很遗憾,宋徽宗害怕李纲戳他的痛处未见李纲。不过宋徽宗接受了李纲和吴敏让他禅让皇位给太子的建议。太子赵桓做了皇帝,是为宋钦宗。第一件事就是召见李纲,任命李纲为兵部侍郎,让他统领国家军事,部署京城防御兵事。宋钦宗这么相信李纲,原因是他当年看过李纲因水患而上疏的《论水便宜六事奏状》,印象特好。李纲不负圣意,主动把自己关于时局,朝政,军事,经济建设的建议奏明皇帝。宋钦宗也不含糊,下诏罢免蔡京等“六贼”的官职。朝廷一时气象更新。然而,宋钦宗到底是个昏君而不是明君。战事一旦开启,金兵一旦南下,宋钦宗就吓得屁滚尿流。他和宰相白时中、李邦彦商讨如何逃跑的方案。李纲获此消息,冒着生命危险闯进皇宫。面对宋钦宗和诸位宰相的弃城怪论,李纲以死相谏!“天下城池,岂有如都城者,且宗庙社稷,百官万民所在,舍此欲何如?”他认为皇都不但能守,并且还有胜利的把握。听了李纲的建言,宋钦宗心有所动。可是由谁来领头保卫皇都呢?李纲毛遂自荐,自己愿领命抗金。一旁的宰相们笑他,你李纲一介书生,从未握过兵器带过部队,何言披甲领兵守城作战?李纲对皇帝说:“陛下不以臣庸懦,谠使治兵,愿以死报!”面对李纲的一腔爱国热血和抗敌气势,宋钦宗颇受感动,当即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主持抗金。

此时金兵已突破黄河天险,步步向都城进逼。宋钦宗接到密报仍想逃走。李纲再次死谏。宋钦宗虽被留下,却斗志不高。李纲需要的不过是宋钦宗留在都城,并不指望皇帝给他多大帮忙。李纲的用心全在军事,下令全军将士:“敢复有言去者斩!”这样一来,20万东京(今河南开封)守城将士听命于李纲麾下。李纲知道金兵来攻城的有30万,兵力上宋不如金,于是下令各地招募勤王兵,并紧急赶赴东京。李纲和将士们分析:金军铁骑擅长野战,攻城掠池并无太大优势。李纲同将士们在固守上出智谋出计策:“近者以手炮和擂木击之,远者以神臂弓弩射之,又远者以床子弩炮打之”。另一方面,李纲故意放言几十万勤王兵已经招募完毕并在赶往京城的路上。金兵以完颜宗望为帅,从年初攻城,一连数次不得城破。金兵渡壕而溺,登城而坠,中矢而倒者数万。宋军士气大振,金兵锐气大挫。眼看宋军就要大获全胜了,没料想金军使出一绝招:议和罢兵,要求宋朝割地赔款。当时,李纲听到这个消息愤怒至极,他下令将士重振旗鼓,准备乘胜大破金兵。谁想宋钦宗赵桓却下诏李纲停止发兵伐金。怕死的宋钦宗已答应金军要求停战议和赔款。李纲接到这一诏令肺都气炸了。眼看着胜利在望,反倒要输钱币罢战争送人质。一怒之下,李纲提出辞职。宋钦宗接到李纲的辞职报告却不批准。李纲眼睁睁地看着金银从宋朝送往金军大营,气得昏晕过去。

这时候,李纲那种不肯服输服软的刚硬脾气又上来了,他看到陆续到达京城的勤王兵很有士气,就又劝宋钦宗与金军再战。宋钦宗是个容易改变决断的君主,他听李纲讲得有理就同意他率军与金再战。这一仗因宋军将领擅自行动提前偷袭,金兵虽损失惨重,宋军也伤亡不小。李纲的政敌抓住此事向他围攻发难。宋钦宗不问青红皂白将李纲罢官。京城军民听到这一消息极为愤怒,数十万人云集皇城为李纲请愿,要求宋钦宗收回皇命。宋钦宗不得不听取民意,召见李纲,让他官复原职,封李纲为开国伯,赐无锡惠山寺作为他奉祀父母的德院。由于李纲领军死守都城,多有胜绩。金军在宋军的大势压制下被迫后撤。又经几番激战,金兵眼见没有取胜的可能,便全部退兵。

东京皇城保住了,军民们欢天喜地。李纲却高兴不起来。他要面对满朝政敌的再次围攻。虽然,他被任命为知枢密院事(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但李纲不愿意同那班不敢战不会战只知贪腐的大臣们为伍共事。他又一次提出辞呈。尽管如此,他的谦让和避退并没有感动他的政敌,那班朝廷权臣不放过他,他们给李纲定下“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等十大罪状。昏溃的皇帝又一次不问青红皂白将李纲贬出京城,先任河北宣抚使,后又贬扬州知州。屁股未坐热,再贬为亳州明道宫提举,最后越贬越远,贬到了福建他的故乡。

 

 

李纲成为古代历史上北南两宋之交“第一相”,这似乎是一种命定。被一贬再贬的李纲很想过安逸悠闲的日子,却因为时局变故,宋金战火再度燃烧,他不能心安。国无宁日之际,宋钦宗又想到远在异地的李纲,只有他才是抵御外侵的顶梁柱石。十万火急之下,朝廷下诏,唤回李纲,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和代理开封知府,遣李纲立即带兵,北上勤王。

五百里加急也为时已晚。在李纲得到任命之时,京城早已陷落,宋钦宗也已投降,北宋王朝就此覆灭。

策马飞驰的李纲火急火燎地往北赶。一路江南的秀美景色他却无暇欣赏。他要去寻找康王赵构。赵构登基称帝,是为宋高宗。新帝虽然有了,新朝也算建立。但都城一片混乱,不服新皇统御的乱党组成数量相当的叛军,企图攻打南宋朝廷,宋高宗惊恐万状。在这危急关头,又是李纲出手相救。李纲率领他招募的勤王兵杀进都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很快将叛乱军队镇压,又一次为朝廷解危为皇帝救驾。面对混乱的局面,权臣们束手无策。李纲面见皇帝,呈递近八千字的《上皇帝封事》,纵论时事,总结靖康年间大宋战局失利的经验教训,提出当下退敌对策。宋高宗看后非常震撼,很快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宰相),共任职75天。这一回,李纲似乎可以大展宏图了。谁能想到,刚登相位,李纲就收到一份弹劾他的奏章,要他知难而退,不要当这个危机四伏之朝廷的宰相,否则时时事事都会叫他难堪。李纲看后奏章马上明白,在这个新的朝廷里,除了宋高宗倚仗他救国救民,几乎没有人欢迎他的加入。李纲当然不会把这当一回事,当年“东京保卫战”也是他以一人之力与众宰辅力争下来的。但是他心痛,是那种深入骨髓的精神之痛!

接下来面对的就是这些要他难堪的同僚。当李纲将整治朝廷内政的十条施政纲领呈报宋高宗后,宋高宗将僭逆、伪命两项留中不发,其余八条议国是,议巡幸,议赦令,议战,议守,议本政,议修德,议责成交群臣商议。群臣的谩骂诅咒之声弥漫皇宫。李纲不怕。李纲的特性是愈战愈勇。他此时不是“病牛”,而是敢斗敢赢的公牛。李纲告诉皇帝,十条施政纲领中恰恰最重要的就是被皇上拿下的“伪命”和“僭逆”,如果不对抗命与叛变的行为进行严惩,那么贪生怕死临阵逃跑战场投降的人就得不到惩罚,其他人跟着仿效正气就上不来,如此怎么能打败金军?宋高宗被说服,却害怕群臣反对。辩论会上,李纲又一次舌战群儒。主和派附逆派投降派被一一驳得体无完肤。宋高宗见机行事,支持李纲,按照李纲的施政纲领逐一颁诏,尤其是接纳李纲的意见严惩了张邦昌为首的一伙卖国贼。一时间朝廷正气上升,歪风被压,政权稳固,民心安定。这对李纲也是一个鼓舞。李纲决定尽心竭力辅佐皇帝,借皇帝之力,重现大宋雄风。

鉴于南宋初建,国力不强,连年战争,李纲给出的治国方略是“规模说”。他在奏折里写道:“夫外御强敌,内销盗贼,修军政,变士风,裕邦财,宽民力,改弊法,省冗官,诚号令以感人心,信赏罚以作士气,择帅臣以任方面,选监司,郡守以奉行新政,俟吾所以自治者政事已修,然后可以问罪金人,迎还二圣,此所谓规模也。”他认为,“非有规模而知先后缓急之序,则不能以成功”。有了行动纲领,还得有具体运作手法,否则将流于空谈。李纲谋略之第一是守边境御金军。他请抗金名将宗泽领军坚守重镇东京,决不让金军再占大宋国土。他给军队下达的任务是:“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盖河北河东者,国之屏蔽也。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当时的河北主要包括今天的河北省,河东主要包括今天的山西省,这两处地方虽被金军占领,却绝大部分国土仍然被忠于大宋的子民守卫着。李纲征得皇帝同意,派抗金名将张所任河北招抚使,傅亮任河东经制使。将两河民间抗金组织“巡社”改名为“忠义巡社”。李纲认为,只要朝野上下齐心协力军民联防坚守,不但能守住国土,甚至能讨还血债。李纲谋略之第二是整顿朝纲,清除腐败分子和附逆官员,同时狠抓政令的通达与落实。李纲谋略之第三是号令民众发展经济,奖掖农耕。在李纲的整饬之下,南宋呈现群情振奋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时人称赞:“才两月间,威令大振!”对此,著名理学家朱熹评介说:当时由于李纲做了宰相,才使南宋能成为一个朝廷。

可是谁又能想到,“文能治国,武可安邦”的李纲,还是被皇帝从朝廷贬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湘潭一带),晚年再贬福州。

 

 

神奇的丹霞地貌和逶迤绵延的清绿群山养情怡性。李纲在泰宁的日子不算太长,却也不短,前后有一年数月。

李纲最向往的还是他的祖地邵武。

邵武与泰宁一山之隔一水相连。那里的山水同样令李纲心醉。李纲专门去了风光旖旎,景色秀丽,浑然天成的北部原始森林。他走古庄进古庙,顺着蜿蜒溪流探看朴拙浑厚的自然风光和原野生态的神秘气息;他在有着繁多植物种类,动物资源和无数昆虫鸣响的自然宝库中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雄伟挺拔的鸡冠山,独然峭立的田螺峰,腾云驾雾的天马峰,狂啸长嚎的狮子峰,清新怡然的巨龟岩,以及郁闭纵深的锦溪河谷,奇雄险秀的峭壁岩礁,峰回溪转的林涌镜像,惊涛裂岸的荡气回肠,让李纲看到了故乡群山的气势磅礴和河流的清莹温润。他感慨万端:祖国的山河如此壮美,怎能让异族的铁蹄蹂躏践踏!只可惜,昏暗的朝廷让那班精于权术的君臣把持,自己却被贬在远方使不上劲。那种焦虑,那种无奈,那种愤慨,几乎要将李纲的心智咬噬嚼烂!这或许就是心的痛——有雄才伟略大抱负大志向的李纲那种深层的精神之痛!

李纲当然不止于山水闲游。李纲在泰宁那段日子整理过文稿和诗词歌赋。李纲一生著述颇丰,其遗文由儿子们编成《梁溪全集》计180卷,刊行于世。据说,李纲著名的文稿《靖康传信录》《建炎时政记》等,虽然讲的是北宋末南宋初李纲置身朝廷时的亲历亲闻,却有相当内容是他在泰宁闲居时整理的。李纲的诗词也很有名。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沈玉树,古寺空有疏钟乐。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这首《六么令》通常被认为是李纲诗词的代表作之一。其“六代兴亡如梦”,显然是对移都“六朝古都”的建康(今江苏南京)当时朝廷上下弥漫着的降弱衰败之气的有感而发。但李纲不是一个低糜颓败的牢骚者,他的爱国热血在体腔内涌流。“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一句,充分表达了李纲不畏艰难险阻,随时准备上前方御敌卫国的大志向。而“空余炯炯寸心赤,中夜不寐忧千端”“酒酣拔剑斫地歌,心胆开张五情热”“会当扫荡豺狼穴,国耻乘时须一雪”等诗句,更将李纲的忧患意识,复仇情结,以及卫国情血展示得浓浓烈烈。

李纲的《五哀诗》,借缅怀屈原、贾谊、杜甫的“忠义”风烈,寄寓自己的爱国情怀,读来也是感人至深。

李纲最著名的诗歌是那首流传千古的《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这首诗写于建炎二年(1128年)。此时的李纲虽功大于天,却被朝廷一贬再贬;他被罢相那一回,已经是他从政生涯中第五次被贬。他晚年身体羸弱、心力交瘁。这首《病牛》完全是他自身状况的真实写照,他就像一头为天下苍生贡献万斤粮食的病牛,即使累得病死在田地耕耘的夕阳之下,哪也是心甘情愿的啊!

鞠躬尽瘁的老黄牛精神,跃然纸上。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一身病痛的李纲驾鹤西去。“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同样是福建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写下的这幅对联,写出了李纲的功绩和不绝的千古影响。

本文原载于《走进邵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