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 22:4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刘群英



 阳光灿烂的冬天

 

刘群英

 

 

1978年3月6日,我做梦似的跨进了南京邮电学院的大门。校园里处处荡漾着春意,披着绿纱的梧桐树荫蔽大道,桃花翠柳相间着湖边小路,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喜笑颜开,开始了新的生活。

而我眼前,仍挥不去那个刚刚过去的冬天。

那时,我在上杭的一个山沟水电厂工作。早班、晚班,又早班、晚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就到了第五年。每年,厂里都有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可这种机会都与自己失之交臂,心里总期盼着哪一年幸运也能降临于我。

1977年10月21日清晨,我刚从梦中醒来,突然从厂里大喇叭里正在播放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听到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从今年起,全国的高等学校,将面向社会公开招生,统一考试,择优录取。

山沟里顿时沸腾起来了!

阳光灿烂的冬天我们这个200多人的小厂几乎全是年轻人。“老三届”“新三届”都兴奋地奔走相告,纷纷议论能否抓住这个人人平等的机遇,参与一搏。期待、憧憬、喜悦之余不免忧愁,丢了这么多年的知识怎么捡起来?

我立马请假回家一趟。龙岩一中、二中都在办补习班,可我还得回来上班,只好找来大堆资料,边上班边备战高考。那时的食堂就是我们复习的地点,每餐后我们就围着八仙桌讨论着你是我非,还真澄清了不少问题。那欢声笑语、那争论不休,至今难以忘怀。

山里的冬天很冷,妈妈在我去工作时就特别为我做了一身棉袄、棉裤应付冬天。而那年的冬天,我们心中的暖意和赶考的急切似乎已经足以驱走严寒。转眼到了12月中旬,我们9个人相拥着坐在一辆解放牌卡车斗里,迎着灿烂的阳光,奔上杭县城去赶考。我清晰地记得,穿着那一身蓝色的棉袄裤,一条绿色的大围巾裹着脑袋,十分村姑的模样,万分激动的心情。回想起来就后悔当初没有照相机将此情此景拍摄下来。

走出考场,就听说很多人交了白卷,真可惜。回到厂里,妈妈电话就打来了,只问“你写的是铁人还是阿姨”?数理化的题目她问不来,只听人家说要抓住主题写作文。有人说应该写铁人,铁人伟大中见平凡;又有人说应该写阿姨,阿姨平凡中见伟大。说实话,我也忘了主题是什么,只记得写的是王铁人被幼儿园阿姨认真负责的精神感动了——那年福建省的作文题为《大庆见闻一则》读后感。我还很清楚地记得语文试卷中有默写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这我可是一字不漏地唱着写的。

终于等来了喜讯!

巧的是那天正是大年三十,全厂职工吃年夜饭,领导、师傅、同事们的祝贺把我灌得晕晕乎乎的,不知道那晚怎么过来的。我如愿以偿地上了大学,为顺利走过这30年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在我们家,一半惊喜一半愁,妹妹因来不及复习榜上无名,还将在农村继续插队劳动。总而言之,我们家享有50%的幸运,父亲、母亲家祖祖辈辈出了第一个大学生。

30年过去了,我的同学乃至“77级”的学友们,许多都成了成功人士、栋梁之材,也普遍被社会认同为优秀群体。实际上我们这一批人,是教育制度改革的首批实践者,是多年机遇集合的首批获益者。真正成功的是高考体制本身,它体现了享有教育资源的相对公平、公正。

其后的30年,每年录取的大学生比例都大幅度提高,从1977年的4.8%到现在的60%-70%,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互催生、相互支撑;高等教育的快速进步与社会的和谐进步也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回头看1977年高考,它已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事件。恢复高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成为纠正“左”倾思想枷锁的典型,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声。1977年高考,是拨乱反正的起始,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主管科技教育工作,他听取了多方意见后力挽狂澜,主张立即恢复高考制度。正是邓小平的高瞻远瞩,英明决断,才有了那个阳光灿烂的冬天,才有了第一次的春季入学,才有了我们的今天。

(作者系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作者系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