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8 11:2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马照南、何水儿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百问》书评专题


有关福建非遗常识的全方位阐释

——推荐和浅析《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百问》


马照南

 

为激发社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意识,同时为迎接在福州举办的第 44届世界遗产大会,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共同组织编撰《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百问》读物。图书旨在以简洁易懂的语言,阐释非遗知识,回应群众对非遗的关切,也期望能为今后开展有关非遗知识测验、知识竞赛等活动提供一种参考。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海洋文化、闽越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汇聚融合,形成海陆特色兼具、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一些在中原地区早已消失的文化形态和种类,在福建被很好地保存着,而且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构成福建绚烂多彩的文化景观。例如福建各地原生态的传统地方戏曲、手工技艺、民间歌舞和民间信俗等,无不彰显着八闽文化的薪火相传和特色,传递着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历史信息。

福建对历史文化,包括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得益于党和政府的重视。1991年 3月,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市保护文化遗产现场办公会上就提出:“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这就极其尖锐地把保护文化遗产工作,提到了相当的政治高度。他在福建工作的 17年半里,对福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始终十分重视,不仅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理念和观点,还直接推动保护和传承工作,为延续福建文化的“根”与“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给福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是有这样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福建多彩绚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力的保护和传承。数十年来,福建持续开展普查工作并基本确立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获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13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517项(不含 13个新增保护单位);国家级传承人 143名、省级传承人 735名,均居全国先进行列。尤其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的 3个序列中,福建共有 7个项目入选,成为我国首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全序列的省份。2019年 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把 2020年第 44届世界遗产大会交由福州市承办,体现了对福建省文化与自然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更高期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赖以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这项工作不仅是各级党政领导和文化部门的神圣职责,也是国家法律赋予我们每个公民的应尽义务。为此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完善多方参与和多元投入机制,扩大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从而把保护和传承的各项任务落实到社区、农村、企业、机关和学校,着力形成全社会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工作格局。我们期盼社会各界进一步树立保护非遗人人有责、传承非遗个个尽责的主人翁意识,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良好的文化生态中得到传承发展,绵延永续、生生不息。



传承保护非遗  延续八闽根与魂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百问》编辑散记

 

何水儿

 

6月13日,2020“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建非遗系列活动在三坊七巷举行。展览现场精彩纷呈,有木拱廊桥技术、剪纸、德化陶瓷、漆线雕、木偶戏、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等。看着展览,就在想,要是有一本系统讲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就好了。现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精心策划编写,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百问》一书,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憾。

该书是为迎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福州召开而推出的一部普及性读物,以问答的形式,对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100个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进行了专业解答。全书分上下编及附录三个部分,上编宏观架构,介绍了非遗的概念、特点、价值、内容、分类,非遗保护相关文件、非遗保护工作方针政策原则与基本方式等常识性知识;下编从细节落笔,介绍了福建非遗保护工作情况,并着重例举福建非遗重点项目,解读福建非遗项目中所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附录作为正文的补充,详尽列出了福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这无疑方便了读者全面了解福建非遗知识。更为特别的是,该书采用了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期望以此向那些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友人传递福建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福建人民的友好热情。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装帧设计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精致的铜质唐卡书签,让人不由眼前一亮,继而细细把玩,仿佛书中的那些非遗知识已是变得触手可得,变得更加形象立体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福建创造了丰富多元、海陆特色兼备、中原与闽越文化融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既有南音、妈祖信俗、中国剪纸(柘荣剪纸、漳浦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和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等7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有13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517项(不含13个新增保护单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有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精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浓厚的福建文化底蕴与精神力量。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一直不遗余力。福建先民自古就有保护文化遗产的优良传统,近代以来更是在文化遗产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其中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始终对文化遗产事业高度重视,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理念与开创性实践,是福建文化遗产事业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有法可依,2005年,福建省出台了《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使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2019年6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施行,福建非遗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此外,福建各地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措施,使得福建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健全。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和谐文化的建设,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可持续性的发展。《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百问》的面世,正是指导人们了解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部指南,也是福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明证,它的出版,正当其时。

微信图片_2020082811131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