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3 10:1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黎 昕



·纪念朱熹诞辰890周年专题· 


朱熹礼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黎   昕

武夷山五夫镇朱熹故里.jpg

武夷山五夫朱熹故居

 

朱子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思想家、教育家。在他建构的庞大而精致的理学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礼学思想。

一、朱子治礼的大致经过与贡献

中国古代社会,“礼”通常指各种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和行为规范。它起源于事神祭礼,是人们进行这些活动的礼节礼仪。儒家思想体系中,“礼”是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孔子曾提出“不知礼,无以立”、“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荀子强调“礼”维持社会差异结构的功能和价值,“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国无礼,则不正。礼之于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轻重也,犹绳墨于曲直也,犹规矩之方圆也,既措之而人不能诬也。”

朱熹作为儒家思想的承前启后者,一生极为重视礼学。他在青年时期就因父丧而考订诸家礼,《语类》曰:“某自十四岁而孤,十六而免丧。是时祭祀,只依家中旧礼。礼文虽未备,却甚整齐,先妣执祭事甚虔。及某年十七八,方考订得诸家礼,礼又稍备。”朱熹在任期间常常编定一些实用的民间日常礼仪颁发到各地,为世人的行为提供规范。晚年更是热衷于编修礼书《仪礼经传通解》。在《朱子语类》中有关朱子与学生讨论各种礼制和礼义的记录比比皆是,《朱子文集》中涉及礼学的文章和书信也很多。朱子的礼学研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仪礼经传通解》和《家礼》。

《仪礼经传通解》是朱子晚年编撰的一部礼书。此书由朱熹及其弟子黄榦和杨复续修而成,凡三十七卷,续二十九卷。

朱熹早年就有意编撰这部礼书,“先以《仪礼》篇目置于前,而附《礼记》为后。如《射礼》则附以《射义》,似此类已得二十余篇。”绍熙五年他又上《乞修三礼劄子》,试图借助朝廷之力来完成礼书的编修工作,可惜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所以他只好另寻他法。庆元二年,朱熹不得不发动弟子共同编纂这部礼书。尽管到朱熹逝世时该书还没有完全完稿,仍堪称是一部礼书大全。《仪礼经传通解》重新确立《仪礼》在三礼中的核心地位,打破三礼相分的传统注经方式,采取三礼合一、经传合一,同时注入理学精神的编纂方式也在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家礼》是朱子礼学思想的另一重要代表性著作。它是朱子以司马光的《司马温公书仪》为基础,参照各家之说增损裁剪而成的。《家礼》以家庭、家族为中心,以礼仪实践为主导,从世俗生活本身入手,重新在冠、婚、丧、祭生活起居应对进退各方面,融入礼的精神,并进一步对礼制进行整理考订,将繁琐重复的仪节加以改进,为人们提供了人生各个阶段,包括冠、婚、丧、祭等家常日用的仪节和实践方式。《家礼》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学者翻刻或注释,或仿照它重新编定。明代,朝廷将它颁行天下,要求民众一体通行。

二、朱子礼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朱熹在构造宏大的性理之学时,以儒家传统礼学思想为渊源,与时俱进,结合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时代需求,建构了理、礼融为一体的新礼学思想。一方面,重视义理,赋予“礼”天理的内涵。另一方面,应社会之需,以《仪礼》为经,《礼记》为传,《周礼》为纲,编撰《家礼》《仪礼经传通解》等,不仅为士庶阶层确立了通用之礼,而且在礼制构想上形成了家、乡、学、邦国到王朝的系统礼仪制度,为人们的践履提供了重要的依凭。

朱子礼学思想大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理释礼。朱熹认为,礼体现了天理,礼由圣人所作,但并非凭空而做,而是由天理所决定的。他说:“礼者,节文也。礼数。”“礼者,天理之节文。”“礼谓之天理之节文者,盖天下皆有当然之理,但此理无形无影,故作此礼文画出一个天理与人看,教有规矩,可以凭据,故谓之天理之节文。”

“礼”具有强制和规范之意。朱熹说“礼是严敬之义”,但这种严敬并不违背天理之自然。“礼之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又说“礼乐者,皆天理之自然。节文也是天理自然,和乐也是天理自然。”

朱熹认为,天理是人本心所具有的。“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仁义礼智是人的本性,是天理。“仁义礼智,性也。性无形影可摸索,只是有这理也耳。惟情乃可得见,恻隐、羞恶,辞逊、是非是也。”性有未发之性和已发之性,未发之性是天理,已发之性则为情,情是一个善恶相混的概念,只有发而中节才能符合天理。而礼则具有节制、中节的作用,它能够约束情感,使之符合天理。“才说理,便自有个中制,贤者可以附而就之,不肖者便可企而及之。”所以他强调“礼贵得中”。只有内心感情表达适中,外在行为才能合乎时宜。朱熹正是通过这样的以理释礼,赋予了“礼”以“天理”的内涵,实现了理、礼的融合,使礼学得以理学化。

(二)明礼致用。朱子修礼、治礼,根本旨趣在于经世致用。朱子在家礼序中这样写道:“凡礼有本有文,自其施于家者言之,则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其本也。冠昏丧祭仪章度数者,其文也。”“三代之际,礼经备矣。然其存于今者,官庐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节,皆已不宜于世。世之君子,虽或酌以古今之变,更为一时之法,然亦或详或略,无所折中。至或遗其本而务其末,缓于实而急于文。自有志好礼之士,犹或不能举其要,而困于贫宴者,尤患其终不能有以及于礼也。熹之愚,盖两病焉。是以尝独观古今之籍,因其大体而不可变者而少加损益于其间,以为一家之书。”修定家礼,其主旨是为了谨名分,崇爱敬,略浮文,敦本实。博通古今,以补礼之不备和匡正“遗其本而务其末,缓于实而急于文”,“不能举其要”而“终不能有以及于礼”的时弊,使人“谨终追远之心”,熟讲而勉行古人所以修身之道,国家所以敦化导民之意,做到行之有时,施之有所,临事之际,以合宜而应节。

朱熹在《乞修三礼劄子》中,针对“煕宁以来,王安石变乱旧制,废罢《仪礼》,而独存《礼记》之科,弃经作传,遗本宗末的现状,请求皇帝允许他网罗一批学者共同参与礼书的编纂。编纂的基本原则就是“以《仪礼》为经,而取《礼记》及诸经史杂书所载有及于礼者,皆以附于本经之下”。他认为,这样不仅“可以兴起废坠,垂之永久,使士知之学,” 而且“异时可为圣朝制作之助。”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朱子明礼致用,试图通过对古礼的整理注释,为普通民众制订日常礼仪,实现社会教化、改变社会风俗的目标和追求。

(三)适时易行。朱熹认为,礼要做到切实可行,就必须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因时变通,删繁就简,在不失本原的基础上,对累积下来的繁琐礼文加以简洁,使其易知易行。他说:“礼,时为大。有圣人者作,必将因今之理而裁酌其中,取其简易易晓而可行,必不至复取古人繁缛之理而施之于今也。”又说“礼时为大。使圣贤用礼,必不一切从古之礼。疑只是以古礼减杀,从今世俗之礼。”还说:“礼学多不可考,盖为其书不全,考来考去,考得更没下梢,故学礼者多迂阔,一缘读书不广,兼亦无书可读。”“今所集《礼书》,也只是略存古之制度,使后人自去减杀,求其可行者而已。若必欲一一尽古人衣服冠履之纤悉毕备,其势也行不得。”他甚至认为,只要遵循了礼的大义,“随俗不碍理”,即使不符合古礼也行。考古礼,最重要的是要看它在今天是否可行,只要“不碍理”,不失礼之大义,随俗亦无不可。“三王制礼,因革不同,皆合乎风气之宜,而不违乎义理之正。”对于冠礼、婚礼、丧礼等这些重要的仪礼,朱子也主张从现实出发,不拘泥于礼书和古礼而加以变通。适时易行,体现了理学经世致用的追求。

(四)重在践履。朱熹认为,礼不仅是调整人际关系的规范,更是自我实践“仁”的现实之路。因此,他十分重视礼仪规范的推行和实施。有感于礼学实践中“礼不难行于上,而欲其行于下者难”的现实,他在任同安主簿时曾亲自着手日常礼仪的修订和实施。在白鹿洞书院期间,制定《白鹿洞书院学规》,五教之目中的修身之要、处世之要、接物之要,都是要求学生遵守礼仪规范。他编撰《小学》教儿童以明伦,敬申之礼,又撰《童蒙须知》,教儿童以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之礼,他作《增损吕氏乡约》,推广“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主要内容的乡约制度,对礼俗交往等日常行为规范作了详尽规定,希望人们以这些礼俗为标准,“同约之人,各自进修、互相劝免”,“各自省察、互相规戒,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戒之”,以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

朱熹认为,礼作为天理之自然,本身就是表里如一的,因而对礼的践履也必须是发自内心。“礼是恭敬底物事,尔心中自不恭敬,外面空做许多般模样;乐是和乐底物事,尔心中自不和乐,外面强做和乐,也不得。心里不恁地,外面强做,终是有差失。纵铙做的不差失,也只表里不相应,也不是礼乐。”又说:“若人而不仁,空有那周旋百拜,铿锵鼓舞,许多劳攘,当不得那礼乐。”所以他强调为礼须以敬为根本,把持敬作为践礼的基本原则,“盖圣贤之学,彻头彻尾只是一个敬字,致知者,以敬而知之也;力行者,以敬而行之也。”那么,什么是敬?朱熹说:“然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不闻,目不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敬有死敬,有活敬。只有心中真正敬畏并把其切实贯彻到实践中的敬才是活敬,只有“敬义夹持”的敬才是活敬,只有做到活敬,才能真正做到表里如一,身心合一。

三、朱子礼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毋庸讳言,朱子礼学思想作为特定时代的思想产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今天看来不合时宜的内容和形式。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朱子礼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

如朱子礼学思想中强调家国同理,忠孝一体,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关联,把个人与社会、家庭与国家视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忠孝互为表里,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对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推动新时代家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又如,朱子礼学思想中以理释礼,把理与礼贯通起来,从天理的高度对礼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同时又注重日常的践履功夫,视礼为现实规则,作为实现仁的过程中绝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把道德教育渗透到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各个方面,通过各种礼仪、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言行,这在今天,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再如,朱子礼学思想要求明礼致用,适时易行,这对于帮助我们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传统文化资源更好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也有重要性启迪。

 

三贤祠位于武夷山风景区水帘洞的右侧。祠内先是奉祀朱熹老师刘子翚的神位,后又增祀朱熹和刘甫的神位。3.jpeg

位于武夷山风景区水帘洞右侧的三贤祠。

祠内先是奉祀刘子翚,后又增祀朱熹和刘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