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3 15:0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李家林


“只恐儿孙不读书”

——游酢诗《诲子》赏析

李家林

游酢像.jpg

游酢画像

 

“程门立雪”主人公之一、“闽学鼻祖”游酢,不仅是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还是文学家和诗人。他传世的文章和诗词不少,其中《诲子》一诗,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诲子》是这样写的:“三十年前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门前獬豸公裳在,只恐儿孙不读书。”

此诗是游酢在宋徽宗政和年间汉阳军任上写的。其时,他已届花甲。诗的大意是,三十年前,他在家乡建阳长坪草庐刻苦读书,五年里参加县试、州试和入太学考试都登科及第,这类事在世间还没有过。遥想故乡门前的獬豸、公裳是否还挂着,自己最担心的是子孙们不好好读书。

长坪豸山书院遗址.JPG

建阳长坪豸山书院遗址

诗中的“獬豸”,也称解廌或解豸,传说中的上古神兽,能辨曲直,勇猛、公正,还是皇帝“正大光明”的象征。这里借代为皇帝赐予的官帽(獬豸冠)。“公裳”,意指朝服。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中写道:“天武官十余人,簇拥扶策,唱曰:‘看驾头!’次有吏部小使臣百余,皆公裳,执珠络毬杖,乘马听唤。”“门前獬豸公裳在”可以理解为:皇帝赐予的官帽(獬豸冠)和朝服(公裳)依然挂在门前,隐喻自己当过监察御史等官职,希望子孙们要为家声争光,不能不读书。

这是一首家教遗训诗。游酢有七子一女,女儿嫁给好友杨时之子为妻,三子夭折,在世的四子其时均未成大器。他殷切希望晚辈能通过读书悟事明理,知达致仕。“只恐儿孙不读书”表达了诗人作为长者,对后辈寄寓的殷切期望。该诗话短情长,貌浅衷深,言简意赅,朴实自然。

论及读书,游酢堪称楷模。他自幼聪颖好学,经书看过一遍就能熟记于心,但还是不时诵读,直至倒背如流。熙宁五年(1072年),刚满20岁的游酢,从建阳前赴京师(开封)参加礼部考试。其间慕名拜见了大理学家程颐。拜师时,他诵读了张载的理学名著《西铭》,并说:“这就是中庸的道理。”程颐称赞他很有创见,能理解言外的道理,嘉许“其资可以适道”,意即担当重任,传承道统。

游酢教子发奋读书的《诲子诗》碑.jpg

游酢教子发奋读书的《诲子诗》碑

朱熹赞游酢碑.jpg

朱熹赞游酢碑

 

后来,程颐之兄程颢赴任河南扶沟知县,为筹办学校,派人延请游酢到校任职。游酢一边授课,一边备考,元丰五年中进士,初任萧山县尉,后相继任博士、太常博士。宋徽宗即位后,游酢任监察御史。元祐八年(1093年)冬,年届40的游酢,邀杨时前往洛阳再拜程颐为师。二人来到程家,但见先生闭目打坐,惟恐惊动,便退至门外。程颐既觉,见门外雪深尺余,慨然道:“贤辈尚在此矣!”“程门立雪”从此传为佳话。

游酢的《诲子》诗,是游氏家训家教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有优良的家风,游氏后来出了不少名人,比如:江西漕运进士游九言、南宋末著名理学家游九功兄弟和游酢孙、南宋银青光禄大夫兵部尚书游率甫,六世孙、广西道御史游锡畴,裔孙、明朝都察院副都御史、两京刑部右侍郎游居敬,裔孙、湖广布政司右参政游朴等。当代,大陆的闽、赣、川、桂及台湾的游酢后裔,也不乏有为者。

游酢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等。朱子及其门人集注的《四书五经》,很多延用游酢的论述。福州乌山有“九贤祠”,奉祀福建史上九位著名学者,即游酢、杨时、胡安国、罗从彦、李侗、蔡元定、蔡沉、黄干、真德秀,游酢为九贤之首。一代大儒朱熹在评价游酢时称道:“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他认为,游酢(字豸山)是将儒家道学传入南方的第一人。

“游定夫祠”牌匾原是元朝木头雕刻,现为故宫博物院朱家劲所题。.jpg

游定夫祠

游定夫祠内的豸山先生生平事迹图.jpg

游定夫祠内的豸山先生生平事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