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8 09:4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辞典

    性 理学基本概念。理学先驱唐韩愈在《原性》中主性有三品,即上者善、下者恶、中者可导为上下,主张调和性善、性恶、性善恶混三说。唐李翱在《复性书》中主复性,以为“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情既不生,乃为正思”。韩、李之说皆为宋儒所不取。程颐认为,心即性。在天为命,在人为性。天下更无性外之物。强调“性即理”:“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人生禀气,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盖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孟子言性善是也。”(《二程遗书》卷一)。朱熹谨守性即理之旨,范围扩大至宇宙。他在《朱子语类》中反复说明,性只是理,万理之总名。此理亦只是天地间公共之理。“无极之理,便是性。性为之主,而二气五行,经纬错综于其间也。得其气之精英者为人,得其渣滓者为物。”“性离气禀不得,有气禀,性方存在里面,无气禀性便无所寄搭。禀得气清者,性在清气之中,这清气不陷蔽那善。察得气浊者,性在浊气之中,为浊气所蔽。”胡宏《知言》述其先君胡安国之言,谓“孟子道性善云者,叹美之辞也,不与恶对”。朱熹驳之说:“本然之性,固浑然至善,不与恶对,此天之赋予我者然也。然行之在人,则有善有恶。做得是者为善,做得不是者为恶。岂可谓善者非本然之性?只是行之人者,有二者之异。然行得善者,便是那本然之性也。若如其言,有本然之善,又有善恶相对之善,则是有二性矣。”(《朱子文集》卷四二《答胡广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