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脱胎漆器 中国漆艺最具特色的工艺品种。清乾隆年间(1736-1795),油漆工匠沈绍安在修理匾额中,受到匾额木质虽腐朽而裱褙的夏布却坚固的启发,试将多层夏布与生漆裱褙于泥塑佛像,待干燥凝固后,用水溶去泥像,保留漆布坯佛像,然后以漆灰填补打磨,上光漆后髹贴金箔,便成为轻巧精美的佛像。此一成功恢复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纻胎”漆工艺品种。沈绍安同时还创新了以金银箔调和漆的“泥金”“泥银”漆料,改变了我国漆色非红即黑的状况;沈绍安之孙沈作霖首创以手拍漆色料髹饰漆器产品,代替漆刷的“薄料”技法,亦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独特的装饰技法;沈绍安的五代孙沈正镐、沈正恂、沈正怿(幼兰)等沈氏后人的诸多创新,又增加和丰富了福州脱胎漆器品种和装饰技法。1898年,沈正镐的漆器作品,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05-1914年,沈正镐、沈正恂等漆器作品,先后参加在加拿大、德国、英国、美国等国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均获得高奖,使福州脱胎漆器在国际上声誉大展。1910年,沈正镐、沈正恂与雕塑艺人张振奎合作的3件脱胎雕塑作品,在清廷举办的最后一次“南洋劝业会”展览中获得高奖。1915-1940年,“沈绍安兰记”漆器,在13次的国际博览会上均获得高奖。非沈氏漆艺大师李芝卿创新的“台花”“台彩”“宝石闪光”“仿窑变”“漆彩漂变”“铁锈铜斑”仿青铜器等100多种装饰技法,丰富了福州脱胎漆器的创作和装饰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福州脱胎漆器在国内外的大展中均获得高奖,受到很高赞誉。福州脱胎漆器以其质地轻巧,光洁照人,造型古朴大方,色彩鲜艳华丽,装饰纹样丰富著称。品种有各种瓶、盘、盒、器类、人物、动物雕塑、镶嵌挂屏,屏风、家具等几十种品类和几百种花色产品,凸显我国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陶瓷,同被誉称为“中国工艺美术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