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胎漆器 中国传统漆艺品种。以泥、木、石膏等材料塑造器物模型,以天然大漆为黏合剂,将纻麻布(福州称为“夏布”)、绸布等材料,多道裱褙于器物模型,待阴干后,脱去器物模型,留下纻麻布漆坯胎,成为“脱胎坯”。继之在胚胎上涂上多道漆灰,然后进行打磨,髹面漆,研磨,装饰纹样,再磨光,推光而成为“脱胎漆器”工艺品。“脱胎”一词,系清乾隆皇帝一首赞此类漆器工艺品的诗所誉。古称“纻胎”“夹纻胎”(即纯纻麻布坯胎和纻麻布裱褙于木质坯胎的器物),这是两种制作技法。我国战国时期已出现,魏晋南北朝“纻胎”佛像很盛行,宋之后“纻胎”“夹纻胎”技法逐渐失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福州漆艺匠沈绍安恢复并发展了“纻胎”“夹纻胎”漆器,后称之为“脱胎漆器”。以此种技法制作漆器的有福建福州、泉州及四川成都、重庆、广东阳江、贵州大方、甘肃天水、江西宜春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