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2 15:1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潘真进

 

再现海丝路史迹 重塑航海家形象

——读《王景弘传》有感

潘真进

海丝1.jpg

捧读王笑芳同学邮寄来的《王景弘传》,受益匪浅。

此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是张永和与王笑芳合著的40余万字长篇历史人物传记。阅读过程犹如进入时空隧道,一路欣赏到前所未见的景致,拾取到丰富斑斓的人文彩贝。应该说,这是一部再现海上丝绸之路史迹、重塑航海家和外交家形象的巨著。

本书开篇就用倒叙的手法,叙写杰出航海家王景弘在郑和逝世后奉旨八下西洋,为开辟举世瞩目的海上丝绸之路立下奇功。

王景弘与郑和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外交家。王景弘作为下西洋使团的正使,作为航海技术方面的统领,与郑和一起指挥庞大的船队,在艰难复杂的海洋环境中,完成七次远航的任务之后,王景弘又单独奉旨八下西洋,在返航途中,踏上台湾宝岛,遵照皇上旨意深入边陲远海山村,出“安民告示”,“关爱同胞”赠送礼品慰问。

海丝2.jpg

王景弘展览馆介绍

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王景弘跟郑和并肩战斗,七下西洋的壮举。从准备工作、建造宝船、巡视调研、水师军训到刘家港首航、爪哇频遇难、锡兰和为贵、非洲享奇宝、古里再接棒等惊险而宏大的航海历程。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王景弘随郑和下西洋中传播妈祖文化的情节。如第十四章有王景弘精彩的妈祖神迹讲座演讲,深深叩动水师官兵的心。十五章里还写到在刘家港天妃宫和长乐太平港天妃宫修葺扩建立碑的史迹,《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是王景弘于永乐十年(1412)建造天妃的南山行宫,供每次下西洋来祭拜海神妈祖,宣德六年(1431)再修建该宫时扩大了规模,并立碑镌刻《天妃灵应之记》,记载有途中遇险受到妈祖庇护而脱险的事迹。书中还转载由皇帝作序的《通番事迹之记》石碑文。郑和与王景弘每次出洋前,都要祭奠天妃,顺利返航后更要祭谢女神,相信每次航海平安是“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保佑之德也”。郑和与王景弘七下西洋期间,自始至终与妈祖文化关系密切,在历史上留下许多史迹记载:“一称神号,感应如响,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舟师恬然,咸保无虞”。

王景弘是福建漳平人,与郑和一样,少时去势转送入宫,参与了明成祖的“靖难”战役,“从太宗北征”,建立功绩,获得朱棣信任而渐次升迁跃登太监。后来又在皇位嬗替之际立下“拥立皇储功”,得以荫及嗣子为“南京锦衣卫正千户”。在永乐初年,七下西洋的壮举之时,王景弘就已经和郑和一样,并列为正使太监了。他俩的品级、职衔、身份一样。一次航海要指挥200多艘大小船舰,二三万人,访问数十个国家。为免于船队在海外发生意外时陷入群龙无首的困境,也为了便于分担船队的外交事务,明朝皇帝让郑和与王景弘同时担任正使。王景弘作为船队技术统领,每役俱使。

王景弘在担任南京守备期间与郑和共同掌管宫廷内务,多次主持宫殿、寺庙的建造修葺,富有建筑才能。在第七次出洋前,明宣宗还赐诗给王景弘,称其“昔时将命尔最忠”。内臣中能获皇帝赐诗,仅郑和与王景弘。由于王景弘在船队的正使地位,所以当郑和在第七次航海途中于古里逝世之后,王景弘能够接替郑和,率领船队返回祖国。王景弘在促进中国与海外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及科学航海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全书通过人物口述融汇史海钩沉的论证辨识,结合具体的人文知识推进时序发展,在巧妙布局中再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在宏大的叙事结构框架中有生动的细节描写。尤其是目录各章节的提炼简述,设置了情节的悬念,每章的结尾又用流畅顺口的七言诗来概括总结,更立体地塑造出人物形象。然而,书中某些语段在时空的衔接上出现缝隙,有些语句的表述以现代的视角来叙说历史的情形,缺少人物传记必要的主人公年谱附录等。当然,瑕不掩瑜,全书能够再现海丝史迹,重塑航海家和外交家的博学多才的人物形象,并能表现出王景弘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乘风破浪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今天依然有现实价值。

王景弘1.jpg

王景弘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