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9 11:2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意华

源于郑和下西洋的福州话


郑和下西洋,福州是重要的始继发港口。

福州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郑和庞大舟师累驻于福州附近的长乐太平港,招募水手,修造船舶,补充给养,祭祀海神,伺风开洋。

舟师的停驻,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影响巨大,特别是大量的船师、水手随船远航,他们入诸异国,往返动辄数年。长期的航海生活和异国见闻,对福州船师、水手的话语产生了影响。他们返航后,这些话语也融入社会生活,沿用至今。

“洋当池”“勿里去”

在福州话中“洋当池”是差不多的意思,并有瞧不起、不值得的含义。“勿里去”也有类似的意思。福州人常把这两句话联在一起说,表示对一件事情或一桩交易的看法。比如判断事情的利弊时,往往会说“洋当池勿里去”,其意思是“差不多,小事一桩,不值计较”。

这句话原是当年随郑和下西洋的福州水手豪情满怀,不畏风浪的表现。他们视大洋为池塘,“洋当池”其意何其豪迈!“勿里”是印尼邻近雅加达的一座沿海城市(现名勿里洞),郑和舟师曾多次停泊于此,“洋当池勿里去”,就是“把大洋当池塘,抬抬脚就到勿里了”,本意是将航海不当回事,后来延伸为“小事一桩,不值计较”。

“麻九人”“麻九事”

在福州话中,“麻九人”是指心术不正,惯于惹是生非的人,“麻九事”,自是指“麻九人”做的令人烦恼的事情。

据说这句话也源于郑和下西洋。

麻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也译作麻六甲,是郑和船队停驻的一个基地。麻剌加原为暹罗属土,永乐七年(1409年),“上命中使郑和封为麻剌加国王,赐银印、冠服,从此不复隶暹罗矣”。但是,暹罗对麻剌加的分立耿耿于怀,一有机会就想收回过去的属土,为此,双方纠纷不断。郑和每次率舟师在麻剌加停驻,国王均求助于郑和,请他斡旋调解。有时调解旷日持久,舟师中的兵士、水手难免心烦,称这些事为“麻剌人”做的“麻剌事”。返航后,福州船师、水手也把这话带上岸,说快了便成了“麻九人”、“麻九事”。

长乐显应宫出土的郑和彩塑群,说明郑和船队在此有过较长时间的驻留。

“七溜八溜不如福州!”

据说,郑和的船队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的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返航时,他们会在这些地方补充给养,一些染病或远航导致身体虚弱的将士、水手会被劝留下来休养,待舟师下次停驻时归队,其中有许多福州人。这些福州人在此难免无聊,心生乡愁。为了排遣乡愁,他们便结伴去游览周边岛屿。这些岛屿当地人称作“溜”,“溜”上风光秀丽,鸟语花香。好几个“溜”游览过后,这些福州人不但乡愁不减,反睹物生情,更添乡思,便心生感慨:“七溜八溜不如福州!”返航后,这些船师、水手把游“溜”的感慨讲给亲友们听,得到亲友们的认同。如今,“七溜八溜不如福州!”成了福州人的口头禅。

“细猊竹(遇)着沙”

福州人有一句话是“细猊竹(遇)着沙”,“细猊”是指小心谨慎到极至的处事行为。“细猊竹(遇)着沙”的意思是,连一贯小心的人,吃饭也会嚼到沙子,用以喻指有些事再提防也会发生。

这句话也源于郑和下西洋。传说,有一次郑和船队航行至非洲东海岸时,一位酋长向郑和赠送一只长颈鹿,郑和便将它饲养在船舱里,兵士及水手们见到这体壮颈长的动物十分好奇,也不知如何称呼,便按船上通事(翻译)的音译,称为“犀猊”。

“犀猊”脾气古怪,十分凶猛,不让饲养它的兵士靠近。通事告诉饲养兵士,“犀猊”什么都不怕,最怕狮子。饲养兵士一听发愁了,船上哪有狮子来降服它。通事建议用船上备有的醒狮来试一试。

郑和舟师的每艘船都备有一对醒狮,每到一地,便让兵士上岸舞狮,“宣德化以柔远人”。饲养兵士按照通事的建议,套上狮衣,下到船舱,仿几声狮叫,“犀猊”便服服贴贴了。于是,便有了“犀猊竹(遇)着狮”的说法,本意是一物降一物。流传开后,福州话中意思为“小心谨慎到极至”的“细猊”,被移植过来,变成了“细猊竹(遇)着沙”——“小心细致的人吃饭也会嚼到沙子”,与“一物降一物”的原意相差太远了。

福建省档案馆有本神奇词典,百年前老外靠它学福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