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3 16:3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高宪



冯锦汶与张均的战友情

 

黄高宪

 

冯锦汶(1924 -2018),江苏苏州人,出生于上海。1940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在苏北抗大五分校学习。194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四军军部军法处,后历任江苏盐城保安处科员、盐城一区、二区、十三区特派员、治安股股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苏皖边区公安总局侦察科科员、山东省武工队政治指导员、华东局社会部机要秘书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福州市公安局侦察科副科长、一科科长、副局长、局长,福州市副市长、市委副书记,福建省委政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最高人民检察院一厅副厅长、厅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等职。

张均(1930-2010),福建建瓯人。1946年8月至1950年7月,在福建学院法律系学习;1949年6月至1949年8月16日,在福建省建瓯军管会公安处任侦察员。他在建瓯参加革命工作之后,是以福建学院法律系学生的身份为掩护,执行秘密跟踪、侦察、抓捕敌特分子的任务。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他于19日奉命到达福州市公安局报到解放之初冯锦汶担任福州市公安局一科(政治保卫科,又称社会科)副科长、科长,张均任科员。此时张均在冯锦汶的领导下继续从事“隐蔽战线”的工作。在冯锦汶的直接领导下,他不辞劳苦,不怕危险,勇敢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微信图片_20020101002120.jpg

张均墓(张红芝、杨玉章供图,下同)

1952年10月,张均从福州市公安系统调到教育系统工作。教育系统党组织及他本人均未公开其在隐蔽战线”工作的业绩。

张均在福州从事教育工作,长达38年。他是我省知名的中学语文教师,同时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从事郁达夫、邓拓研究成果颇丰的学者。1952年10月至1958年8月,他在福州第九中学(今福州外国语学校)任高中语文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1958年9月,被调到福州第三中学任高中语文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福州三中是我省重点中学,语文教学在全省颇有名气,他在这里工作了21年。

“文革”期间,张均被诬陷为“反革命分子”,多次受到批斗,直至1978年才得以平反。1978年8月12日,中共福州市教育委员会《对张均同志政治历史复查结论》中写道:“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林彪、‘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迫害,颠倒敌我关系,以张均同志于1949年至1950年参加……反革命组织并在其中活动问题进行隔离审查,批判斗争。现经查明,纯属诬陷。张均同志当时系我公安干部,接受组织任务在敌特内部进行侦破工作,并做出成绩,不得认为参加反动组织和活动。一切诬陷不实之词应予推倒。予以平反,恢复名誉。”

1977年底,全国恢复高考,接着,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复办。1979年6月,张均同一批优秀的福建教育学院教师、福州多所中学教师一起,被调到福州师专任教,张均任中文科副主任。高校恢复职称评定时,他被评为副教授。1990年4月,他因年满60岁,按规定办理了离休。他到高校工作后,连续发表了一系列研究郁达夫、邓拓等当代作家的论文,因当时教授职数的限制,在他离休前,未能参加教授的职称评定。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研究当代文学的热情。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离休后,他更加专心地进行学术研究和创作。其专著《郁达夫的文学道路》《中国现代散文丛谈》《郁达夫诗词评注》分别于1997年10月、1999年11月、2006年12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外,他所撰《邓拓研究》、《漫谈语文和语文教学》等著作尚待出版。其《郁达夫的文学道路》一书,汇集了他撰写的二十多篇论文,按郁达夫的文学创作历程编排,展示了郁达夫绚丽悲壮的人生画卷。这部学术专著,成为郁达夫研究者必读的参考文献,张均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冯锦汶对战友张均所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了如指掌。

2007年10月,张均妻子、省直机关业余大学教师韩珍明病逝,此后张均的身体日渐虚弱。此时,张均迫切希望自己的老领导冯锦汶能为他的墓碑题词。当他收到冯锦汶所书的:“题张均同志墓:虎穴追踪老猎手,学海扬帆好船夫”的题词时,心情异常激动。这不是一般的题词,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冯锦汶同志为其六十年前共同浴血奋斗的战友的题词。这一题词凝聚着无比深厚的战友情谊!接到这份题词后不久,张均在亲人的陪同下,来到福州三山陵园,选定了一块墓地,并挑选了一款墓碑。这块墓碑上刻着挺拔的绿竹,这修竹的图案象征着傲雪凌霜的品格和革命者崇高的气节。碑上镌刻着冯锦汶的题词。碑前书籍形状的汉白玉准备刻上张均所撰著作的书名。张均对这块墓碑的设计十分满意。

2010年春节过后,张均病重住院治疗,3月5日他将自己在病床上作的《七律·病榻微吟》诗稿交给笔者,由笔者根据其嘱咐,对其诗中不够符合韵律之处,稍作修改。此诗很快就刊登在《闽江学院报》上。这首诗写道:

病榻微吟度晚春,重温旧梦渐精神。

虎山除恶勇擒敌,学海探骊不顾身。

昔日风涛宜入画,今朝弟子正传薪。

何愁西去乘黄鹤,笑饮孟婆汤味淳。

诗中没有因为病危而产生消极的情绪,而是充满着革命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由于冯锦汶“虎穴追踪老猎手,学海扬帆好船夫”的题词,受格律限制,无法直接嵌入七律诗中,因此只能将其意融入诗中。

    2010年5月29日,张均与世长辞。冯锦汶为张均墓碑的题词,是他赠给“隐蔽战线”的老战友张均同志特殊的“礼物”,这份“礼物”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一则为这位多年蒙冤受屈的战友再次“正名”;二则为这位战友曾经“在敌特内部进行侦破工作,并做出成绩”,予以“证明”;三则让人们不要忘记这位“隐蔽战线” 的忠诚战士、教育战线的出色教师、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成果颇丰的学者所走过的人生道路。

微信图片_20200713210859.jpg

张均(左)、石益(中)与作者(右)合影

现在,冯锦汶和张均这两位曾经一起在隐蔽战线上战斗过的战友都已辞世。冯锦汶的革命历程要比张均更加惊心动魄。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因为他们忠贞的热血和忘我奉献的爱国精神已熔铸在共和国无比坚实的基石里!

(作者系闽江学院教授、福建省诗词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