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3 10:4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李连生

【国学经典导读】

 

《牡丹亭》导读

李连生

 

在《西厢记》问世约三百年,剧坛又诞生了一部“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的旷世杰作——《牡丹亭》。《牡丹亭》提倡“至情”,以情反理,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文采绚烂,蕴藉自然,成为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

 

《牡丹亭》,明传奇,一名《还魂记》,共五十五出,明汤显祖著。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同年卒,是东西方交相辉映的两颗明星。汤显祖(公元1550-1616年),字义仍,又字若士,号海若,晚年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21岁中举,文名震天下,28岁入京赶考,首相张居正让儿子笼络汤显祖,许以高官厚禄,但被汤显祖拒绝,故后来科考一再受挫,直到张居正去世后,汤显祖34岁时,第五次上京会试才得以中进士,但他又拒绝了时相申时行、张四维的结纳,宁愿失去选为庶吉士从而进一步高升的机会,而到南京作掌管礼乐祭祀太常寺博士。万历十五年到十七年,发生全国性的大灾荒,但执政首辅申时行却不理荒政,放任手下贪污腐败。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汤显祖上《论辅臣科臣疏》弹劾申时行及其爪牙,同时也对皇帝的昏聩加以讥刺,此举震动朝野,于是被贬到天涯海角的广东雷州半岛的徐文县任小吏。两年后改任浙江遂昌知县,任职五年内,他灭虎清盗、劝学兴教;每逢除夕、元宵,还令狱中人犯回家团圆或上街观灯,成为两浙县令中政声极佳的官员,很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后因爱女、娇儿、大弟先后夭折,于万历二十六年毅然辞官,隐居临川玉茗堂,以诗酒自娱。

在归隐临川期间,汤显祖先后创作了《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连同以前所写的《紫钗记》,合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剧叙贫寒书生柳梦梅为唐代诗人柳宗元之后,一日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为唐诗人杜甫之后,其女杜丽娘,年十六岁,才貌端妍,从兼通医道、绰号“陈绝粮”老塾师陈最良读书。《诗经·关雎》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惹动了丽娘的情思,伴读的使女春香,偶而发现了杜府的后花园,久困闺房的丽娘,遂同春香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下游园,回来后因伤春而入梦,在梦中见一少年书生,手持柳枝,二人遂于花园牡丹亭畔芍药栏前结不解之缘。丽娘醒后幽思难忘,翌日独至后花园寻梦。从此愁闷不已,衣带渐宽,乃自绘真容一副,并题诗一首。杜母请陈最良开方治病,招石道姑辟除不祥,皆未果,至中秋丽娘病亡。弥留之际,要求母亲葬她于花园梅树下,嘱咐春香将其写真藏于太湖石下。其父升任安抚史,转任扬州。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过南安,病倒风雪中,为陈最良所救,至杜府梅花观养病,漫步后园,拾得丽娘画像,发现画中人就是梦中人。是夜丽娘魂至,再度与梦梅幽会。梦梅根据丽娘的嘱咐掘墓开棺,丽娘起死回生。二人一齐到了京城临安。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并请婚,反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后经皇上裁夺,父女相认,杜丽娘和柳梦梅终成眷属。

汤显祖不仅是伟大的戏曲家,也是进步的思想家。他的思想里儒、释、道兼有。其师罗汝芳是泰州学派王艮三传弟子,同时又深受李贽个性解放、市民意识的影响。汤与佛学大师达观神交多年,达观是个恨众生不能成佛而见义勇为的和尚,李贽、达观都攻击程朱理学,被当权者视为洪水猛兽。汤显祖以这些进步的思想家为师,耿介独立,不同凡响。汤辞官归隐也受祖传家风影响。祖父40岁后隐居乡村;祖母对佛经诵读不倦;启蒙老师徐良傅景仰蓬莱仙境,业师罗汝芳深通神佛吐纳之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人生信仰。

在汤显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他的“至情”论。汤显祖《牡丹亭题词》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汤显祖认为,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情是戏剧发生的重要因素,只有饱含了情的作品,才能感染读者与观众。白居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待朝朝暮暮”,这是歌颂跨越时空的爱情,而在汤显祖看来,作为有情人生的极境——“至情”——却是连生死都可超越。“至情”的感悟方式是借戏剧来演绎。“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人们最终在“至情”的照耀下,于戏剧的弦歌声中,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牡丹亭》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明代理学格外盛行,当时妇女所受的礼教束缚,是相当严酷的。明代的贞节牌坊立得最多,这些牌坊下所镇压着的,是一个个贞节女性的斑斑血泪和痛苦不堪的灵魂。《明史·列女传》实收308人,超过《元史》等史书的四倍,而全国各地烈女加起来至少有万人以上。一本《牡丹亭》,温暖了多少女性的心房!封建卫道士们痛感“此词一出,使天下多少闺女失节”,“其间点染风流,惟恐一女子不销魂,一方人不失节”(黄正元《欲海慈航》)。《牡丹亭》里,杜丽娘所处的压抑、郁闷的环境,正是当时时代的反映,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

杜丽娘的形象,充分地体现了至情的人生境界。“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逗露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杜丽娘第一次步入春意盎然的后花园,便触发了天性中对美与爱的强烈追求。“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丽娘透过纷纷纭纭的姹紫嫣红,看到的是自己未来的命运,韶华易逝,青春易老,繁华过后,一切安在?百余年后的《红楼梦》“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回恰是对这一节的演绎:“‘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丽娘的感慨,正如黛玉伤怀所系,二位痴情女子隔着百余年的时空相望,情不能已,呼吸相通,正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作为太守千金的杜丽娘,长至十六岁才得以私游自家后花园,乍看起来似是不合情理,其实这更多的是一种象征,寓意杜丽娘所处环境,如笼罩着的一个无形的、无处不在的网,“后花园”则恰恰成为灵魂逃逸的一扇窗户,精神呼吸的一个出口,梦想和爱情在这方自由的空间里才能萌芽,但也仅仅是萌芽。崔莺莺和张生尚且可以在花园偷期密约,丽娘和梦梅只能梦中相见,一旦梦醒,回到现实,理想则破灭。虽则是“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但终究的结果只能是“一梦而亡”,看似浪漫,实则充满了浓郁的悲剧意识。“满纸荒唐言”背后是作者的“一把辛酸泪”。然而丽娘的怀春之梦、梦醒之后的寻梦、死后的魂游幽会、最终的起死回生,使《牡丹亭》充满了为争取自由幸福而抗争不息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抗争,才使“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至情境界。

汤显祖说“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此即“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之意,情与理不可兼得,“情不可以论理,死不足以灭情。”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情生病,因病而死,死而再生。与意中人先有梦中结合,继而阴间结合,最终人间结合。没有爱可得到爱,没有情人可生出情人,现实生命死亡可作为理想人生的起点,这种对至情的呼唤,触及的人的自然本性的满足与被扼杀之间的冲突、美好的梦想与严酷的现实之间的冲突,昭示了划时代的新主题、新观念。

《牡丹亭》也成为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杜丽娘已成为人们心中青春与美丽的化身,至情与纯情的偶像。明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词叙》高度赞扬:“情深一叙,读未三行,人已魂销肌粟;……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号者真号,号即有泪;叹者真叹,叹即有气。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无不从筋节竅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也。”

《牡丹亭》也是一部优美的诗剧,作者善于运用抒情的手法,细致地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牡丹亭》的语言,兼有元杂剧文采派和本色派之长,又融合六朝辞赋、五代词、晚唐诗的绮丽风格,既自然真切,又文采斑斓,同时蕴空灵含蓄之致。如《惊梦》中杜丽娘所唱的几支曲子:

 

【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桥庭院。……”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特看的这韶光贱。”

 

由于语言的出神入化,“笔补造化天无功”,汤显祖被赞以“曲仙”之称。明张琦《衡曲麈谭》赞其“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实甫《西厢》交胜。”明吕天成《曲品》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清人毛先舒评云:“曲至临川,临川曲至《牡丹亭》,惊奇瑰壮,幽艳淡沲,古法新制,机杼递见,谓之集成,谓之诣极。”

相比《西厢记》的雅俗共赏,《牡丹亭》由于词藻典丽华美,更多受到文人雅士之追捧,尤其是“闺阁中多有解人”。据载,广陵女子冯小青读《牡丹亭》后,作绝句一首:“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未两年,幽愤而卒。娄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词”,“酷嗜《牡丹亭》传奇,蝇头细字,批注其侧,幽思苦韵,有痛于本词者,十七惋愤而终”。杭州女伶商小玲演《寻梦》,唱至“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泪随声落,气绝而殒。

《牡丹亭》艺术上的魅力倾倒了无数观众与读者。在当时就出现了许多改编本和模仿之作,如同时代著名曲家沈璟改此剧为《同梦记》、冯梦龙改为《风流梦》等。更有一大批剧作家如吴炳、孟称舜、洪昇和张坚等人,从剧本的立意构思到曲词的风格融铸,都刻意模仿汤显祖的剧作,被称之为“玉茗堂派”或者“临川派”。孟称舜《娇红记》借剧中的女主人公王娇娘之口说:“死共穴,生同舍,便做连理共冢,共冢我也心欢悦”;而男主人公申纯则说“我不怕功名两字无,只怕姻缘一世虚”,竭力赞扬坚贞的爱情。张坚《梦中缘》自叙中歌颂“梦之所结,情之所钟也”,从自己神游幻境的美梦发展到剧作中情缘深深的奇梦。邹升恒在该剧题词中说,“知音何在?玉茗堂前刚一派;色色空空,勘破尘缘一梦中”,将张坚的创作情结与汤显祖的创作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此外,清代的洪昇与孔尚任也深受其影响。洪昇《长生殿》的第一折概述全剧主旨云:“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与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一样宣扬“至情”,故当时有人称《长生殿》为“一部热闹《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亦被誉之为“新词不让《长生殿》,幽韵全分玉茗堂”。(宋荦《题桃花扇传奇》)

《牡丹亭》自问世以来,一直传唱不辍,其中《闺塾》、《惊梦》、《寻梦》、《拾画》、《玩真》等更是昆曲常演不衰的折子戏,其他剧种也多有流传。2004年由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由苏州昆剧院演员俞玖林及沈丰英分饰柳梦梅及杜丽娘,“传”字辈传人汪世瑜及张继青指导传授。青春版《牡丹亭》排成后在世界巡演,影响巨大,不仅是源于昆曲这门古老戏曲艺术所绽放的魅力,更少不了《牡丹亭》那动人心魄的感人力量。

现存《牡丹亭》版本有几十种之多,比较重要的有《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以影印的明泰昌年间朱墨套印本,此外尚有清康熙间梦园刻陈同、谈则、钱宜合评本《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以及程琼、吴震生夫妇合著的《才子牡丹亭》等。

今较好并常见的校注本为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的《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适合普通读者阅读。汤显祖的作品,除去戏曲剧作之外,现存的还有诗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诗、赋、文合集《玉茗堂全集》和《玉茗堂尺牍》等,今俱合编为《汤显祖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亦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