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2 11:0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省总工会宣教部

 

璀璨钢花铸就大国工匠

——三钢闽光公司转炉车间值班主任吴建家

省总工会宣教部(供稿)

 

吴建家.jpg

吴建家

 

1988年,吴建家进入三钢,经历了从学徒到炉前工、工段长、副炉长、炉长,直到车间值班主任的过程;也收获了从三钢首批“厂内技师”、“金牌工人”、“炼钢状元”、“省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30多年来,他用璀璨钢花浇筑了一串串当代高技能人才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闪光足迹。

新来的小伙有钻劲

与那个年代许多国企职工子弟一样,吴建家“才出校门、又进厂门”,成为三钢炼钢厂的一名青工。

当时的三钢,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许多生产环节还需要人工完成。“比如配合金工作,要靠人去搬、用板车拉,用铁锹铲。”初进厂的吴建家站在炉口平台温度60多的炼钢炉前时,不免感到“心惊胆战”。

艰苦的劳动,让一同进厂的工友们,有的辞职不干,有的在外面干起了“副业”,吴建家却沉下心来,第一个报名参加厂里办的技术培训班。他抓住工作中的每一个机会,一面干活,一面向老师傅请教。从测温、取样等基础功,到摇炉、加料、看火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都抢着干,“每一件事情,日复一日用心去做,不断思考总结,从中找到规律,就能掌握这项技能。”

师傅们渐渐喜欢上了这个踏实肯干、有钻劲的小伙子,他们都愿意毫无保留、手把手地传授经验,告诉他怎样“眼耳并用”,怎样“听声音、看火焰、辨成分”……慢慢地,吴建家实现了从“学徒”到“炼钢工”的转变。

转炉走出“金牌蓝领”

1997年,三钢率先对职工技能水平评定机制进行了探索,出台内部技能等级鉴定规范,开展首次厂内技师的评聘工作(也是迄今唯一的一次)。这是当时三钢工人的最高技能等级,全厂一万多名职工只设了12个厂内技师的名额。无疑,这是一次技能精英之间的角逐。吴建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当时的吴建家已经是炉长了,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最大的短板在于理论基础薄弱。于是开始给自己“加餐”,购买了许多冶金专业书籍,关起门一字一句“啃”了起来。光是读书笔记,就是厚厚的几本。在技能实操上,吴建家更是精益求精。控制氧枪时,确保不“烧枪”,把握炉内火候;炼钢时,如何实现钢水成分的精准控制……所有的细节,他都反复琢磨,力求完美。终于脱颖而出,成为三钢首批厂内技师之一。先后被评为炼钢状元、生产标兵、金牌工人,被聘为高级技师,还获得了省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最近,三钢开展首席技师评选,吴建家凭借着高超技艺成为炼钢工首席技师。

在成绩面前,吴建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深知学无止境,面对智能炼钢、低磷高洁净钢等炼钢技术新一轮革命,等待他的将是更大的挑战。

做技术创新的领头羊

1997年,对吴建家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他不仅成为三钢首批厂内技师之一,还参与一项使转炉生产发生巨大变革的转炉溅渣护炉技术攻关。三钢从15吨转炉投产之日起,转炉的炉龄就一直是制约生产的瓶颈:炉龄上不去、耐材耗费量大、工人维护成本高。当时砌一个炉子要花三四天的时间,一套炉衬有时只能用几天,工人忙着砌炉,浪费了大量的生产时间。1997年,三钢先后在3座15吨转炉实施溅渣护炉新技术,吴建家带着大家一起研究溅渣工艺、一起接受各种工况的考验。1998年,炼钢三座15吨转炉平均10642炉/次,雄居全国同类型转炉之首,创造了转炉一年只用一套炉衬的奇迹。此后,吴建家和他的伙伴们再接再厉,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1号转炉单炉炉龄达33542炉,创造了转炉炉龄的世界纪录。转炉溅渣护炉技术在15吨转炉上的开发应用属国际首创,该项目获得了1998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年,吴建家把他的溅渣护炉经验带进了新投产的1号百吨转炉,2006年10月12日, 1号百吨转炉首次炉龄成功突破2万炉,在全国27家大于100吨转炉的钢铁企业中名列第一。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2008年,具有原创性和首创性的小转炉顶底侧吹技术的试验又在转炉车间起步了,吴建家全过程参与了这项技术攻关活动。该项技术缩短冶炼时间,提高化渣效果,促进冶金效果,对转炉炼钢产生划时代的意义。三钢转炉顶底侧吹技术的诞生,引起了国内国际同行的极大关注,许多大钢厂都向三钢发出了引进该项技术的咨询。

吴建家所在的转炉车间是炼钢厂的生产龙头,也是企业效益的直接源头。那些年,吴建家带领班组,围绕“多出钢”、“快出钢”、“出好钢”的目标,在熊熊燃烧的转炉前开展了一系列技改攻关项目。

“出好钢”就是要出成分合格的钢水,减少钢水中的夹杂物。对吴建家和他的伙伴来说,又是一个挑战。他们开始在转炉上试验无渣出钢工艺,2006年8月,研发小组经过刻苦攻关,在百吨转炉上试验取得了成功,有效地解决冶炼过程中回磷、回硫问题,大幅度地减少钢中的大型夹杂物,同时实现了出钢过程的自动挡渣,成功率达到97%以上,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目总体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6年,三钢提出稳步推进智能钢铁建设,实现主生产岗位自动操作,辅助生产岗位集中远程监控的目标。从此,吴建家和他的伙伴们又投入到智能钢铁的大潮中, 2018年9月,转炉自动测温取样系统进入关键设备调试阶段,吴建家和大家一起摸索工艺,一起进行设备调试,当他看着转炉机器人灵活地驱动手臂测温取样,高效率、高精度的完成整个测温取样流程时,心里充满自豪感。

眼下,吴建家又在琢磨起“生铁快速补炉法”,使用生铁代替专用材料进行补炉,把补炉时间缩短到3-4分钟,“等于至少抢回了一个生产周期,车间两座转炉每天可以多出300-400吨钢”,还节约了专用补炉耗材,大大提高了生产作业率、降低了炼钢成本。

从金牌工人到优秀值班主任

2005年,吴建家担任转炉车间值班主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几年下来,他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管理经验,归纳起来就是6个字:多跑腿、多动嘴。

多跑腿,即在一线管理中勤走动,吴建家称其为“走动式管理”。生产前走动式点检、生产中走动式巡查,在走动中动态掌握生产进程、发现问题苗头,一个班时“走动”下来,吴建家里里外外衣服都湿透了。他不仅自己坚持,还带动班组工友们一起“早动、多动”,养成了“人提前到岗、料提前到位”的好习惯,工人的生产素养、安全素养大大提高,确保了生产的环环相扣、紧凑连贯。

多动嘴,就是多讲、多提醒。日常巡查中,安全隐患是重点,吴建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警戒线的拉设,到物料的堆放,只要发现危险源,就一定要反复提醒,事前预防、事中消除、事后总结,一个环节也不能少。

经过努力,吴建家班组创下了单产纪录第一、质量百分百、吨钢料耗最低、铁水耗最低、吨钢成本最低等多个“第一”,以出色的指标,成为炼钢标杆。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炼钢”,吴建家费尽了心思:每来一个新员工,都要跟他们唠嗑,家长里短,嘘寒问暖,遇到关于技术的话题,更是打开话匣子,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传给他们,新员工们都觉得这个师傅“很热情,像自己的兄长”。吴建家还专门制订了一套“导师带徒”方案,多年来,他带的徒弟有许多已成为高级工、技师乃至高级技师,纷纷活跃在炉长、值班主任、车间主任的岗位上。

此刻,吴建家正带着团队一道以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匠心奋进在“中国制造2025”的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