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3 13:5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戎章榕



探访建筑之乡

 

戎章榕

 

 

放眼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面貌,变化最突出的标志莫过于建筑。不论大气繁复,还是精巧简约;不论是高楼大厦的气势,还是鳞次栉比的恢弘;不论是地标式的绝世独立,还是保护性的修旧如旧,建筑之美总让人摄魄勾魂、喟然唏嘘!

一位哲人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果说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一首雄浑的交响乐,那么,这首乐曲的强音符之一就是建筑。建筑既承载了中华的历史文明,又凝聚了建设者的闪光智慧,还映射了时代进步的人文特色。建筑之美是一种洋溢着生命气息和生活朝气的综合美。

由此,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建造师,以及功不可没的农民工。在我国目前2.6亿农民工总数中,建筑工是一支庞大的队伍。但是,许多人未必会想到由农民工组建起来的建筑企业,由建筑企业支撑起来的、发展起来的建筑之乡。

微信图片_20221223181935.jpg

连江县城新区

走进连江,听说该县曾在1999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建筑之乡”,我决定一探究竟。

 

一把瓦刀走天下

 

连江是福建省的“建筑之乡”,而马鼻镇则是福州市首届的“建筑之乡”。探访的第一站先选择马鼻镇。

马鼻镇因海边有一叠岩石酷似骏马的鼻子而得名。抵达马鼻,感慨地势的平坦。平原面积近2万亩,是连江三大平原之一,海域面积7.5万亩,是福州市滩涂最大的乡镇。在两大支柱产业中,水产好理解,靠海吃海嘛;而建筑怎么会成为另一支柱产业呢?

马鼻镇素有“一把瓦刀走天下”之说,建筑业历史悠久。这是因为人多地少,人均只有一分田,再加上缺少淡水,生活的窘迫使马鼻人不得不操起瓦刀远走他乡。

其实,不光是马鼻镇,整个连江县的建筑业都有历史传统。在连江县住建局,有关人员提供了一份材料,说是早在隋唐时期就拥有一批能工巧匠,他们以精湛的技术,建造了许多富丽宏伟的建筑。千年前建造的通济桥、宝林寺、瑞光塔以及明朝建造的“厦王里”、“山堂里”等见证了连江古代建筑工匠的智慧和建筑历史的久远。听说如今摆放在福州西湖公园大门口的两只石狮子,诞生的年代已无据可考,但出自连江石匠之手却毋庸置疑。福州西湖可是有1700多年的历史哦,我的内心顿时对连江的能工巧匠产生了敬意!

新中国成立后,连江县建筑业得到进一步发展,1950年就成立了全县建筑工会,把分散的建筑工人组织起来,集体经营,形成现代建筑企业的雏形。当然,连江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是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此,该县建筑企业数量由少到多,生产经营由粗放到集约,施工队伍由弱到强,建筑产品从单一到多样化,施工技术从落后到先进,建筑市场从乡村、本县到全国各地,建筑业得到蓬勃发展。如今全县拥有建筑企业29家,可承担各种工业、民用、路桥、水利、电力、码头等工程施工,以及仿古建筑和高级装修作业任务。

据连江县住建局建筑业管理科徐祚和科长介绍,1998年建筑企业有13家,建筑业产值约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4,税收占全县地税总收入的1/6。既解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又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建筑业还可带动建材、家电等50多个相关行业发展,养活了大约全县62万人口的1/3。1999年,把省政府授予的“建筑之乡”牌子扛了回来。

在全县建筑业的整体推进中,马鼻镇更是一马当先。把建筑产业作为富民强镇的重要工作来抓,全镇农民靠一把瓦刀砍出了致富新天地。2006年,马鼻镇被确定为福州市唯一的先进建筑之乡,全镇从事建筑人员达1.5万,建筑劳务总产值达200多亿元,建筑劳务人员的年人均收入达5万多元。

“现如今马鼻镇已没有一个人再做瓦工了。”

听到这句话,让我一愣,从“一把瓦刀走天下”到无人再操此业,这是“建筑之乡”的日渐衰败还是转型蜕变呢?

马鼻建筑业开始转向房地产业,并日渐热络。年轻人一入门就从管理做起,最不济的也先从建筑施工员做起。几年后,开始独当一面。这时候翅膀硬了,就尝试单项承包(比如泥水或是水电安装),做起了小工头。再往前发展,就敢施工总承包。有了资本金,几个工头联合起来做房地产,或是拿地自己建。难怪马鼻人会说:“会做的或是不会做的都是包工头。”

对此,镇党委宣传委员陈伦一有句话很生动地诠释了马鼻的建筑房产业:“在全国各大工地都有马鼻人,在马鼻可以抽到全国各地的好烟。”

前一句好理解,马鼻镇在全国范围注册的建筑公司和房地产企业已经超过50家,其中以黄如论的世纪金源集团和林尚德的闽发集团最为知名。蓬勃发展的建筑房地产业带动全镇外出劳动力近2万人。“建筑之乡”实质成为“劳务输出之乡”。

后一句呢?马鼻人尽管长年在外打拼,但每年过年都会回到家乡。此时此刻,能够抽到全国各地的好烟,就不光是陈伦一个人的感受了。

当然,马鼻人富了,带回的不光是全国各地的好烟,也带回了光宗耀祖、修桥铺路的资金,推动了当地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让陈伦一记忆深刻的是,2010年4月,镇政府拟建一条环城路,贯穿镇区5个村,召集各路“工头”来座谈,不到一个小时,就认捐3280万元。陈伦一补充道,福州市表彰2008—2009年度社会各界捐赠兴办公益事业先进个人,有14人荣获“大榕树金质奖章”,马鼻人占有3席。

 

“东岱”到“中建”

 

探访连江“建筑之乡”是从马鼻镇开始的,不妨再缩小焦距,从一两家建筑企业的成长足迹勾勒出一个县建筑业的发展脉络。

县住建局推荐了中建(福建)建设有限公司。为什么是“中建”而不是“中马”?

这两家建筑企业都成立于1964年,前身都是社办企业。但是,从企业资质、经营规模、上缴利税等方面,“中建”都不及“中马”。而“中建”则在2011年10月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十一五”期间建筑行业先进集体和优秀工作者表彰中,公司和它的老板程平华都榜上有名。这是连江县29家建筑企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据了解,“中建”这些年几乎每年都被评为全省优秀施工单位,程平华也被评为优秀施工企业家,还两次荣膺全国优秀建筑企业家称号。

但我还是想把这两家企业进行一番观察对比。

中建(福建)建设有限公司前身是福州市东岱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而福建省中马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前身是连江县马鼻建筑工程公司。不难看出,不光这两家,连江县大多建筑企业都是从乡镇走出来的。公司之所以改名,是为了适应建筑行业实行招投标的需要,嫌带有乡镇名称的建筑公司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更何况“中建”公司承接的业务60%是在省外。

谈到更名,“中马”与“中建”异曲同工,都是以小博大,一个乡镇的公司冠以福建省之名。当然,“中马”还闹过笑话。随着市场逐渐发育成熟,斯时,企业已把触角伸向全国各地。外地人又有几人知道马鼻?更何况“马鼻”与“马屁”近音,一旦念不准,招标会上一准让人哄堂大笑。几经斟酌,取名“中马”。2005年1月,经福建省建委、省工商局批准而更名。

其实,更名也带有脱胎换骨的意味。乡镇建筑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不论是“中马”还是“中建”,都遭遇了经营亏本、举步维艰的境遇。1999年,在马鼻镇政府的主持下,“中马”进行改制。为适应建筑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力求通过强强联合,增资扩股以及吸纳社会资金人才的积极参与,做大做强连江县建筑企业,2002年起,连江县启动了以产权为核心的民营化体制改革。说是股份制改造,实质上是承包经营将集体企业承包为民营企业。最典型的是“中马”由最初的8个股东到5个,再到2011年变为一人承包。

原先的股东都干什么去了?赚到钱了,转行做房地产。房地产业来钱更快。

从施工员—小包工—总包工头—房地产商,从个人外出打工—成立建筑社—建筑承包队—股份公司—房地产开发商,马鼻人的建筑从业经历契合了连江建筑企业的转型历史。

说马鼻的房地产商遍布全国各地,可能有夸大之嫌;但也不是随便说的,话出有因。黄如论作为福建省最大的私人房地产商,在他的带领下,又有多少老乡源源不断地跟进?因此,“中马”高层主管毫不讳言地说:“民营建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主要靠房地产。”

但在采访中,程平华多次说到建筑企业如今也是弱势群体,这固然有自我调侃的意味,但也反映出这些年优势在减弱,干这一行也日渐困难。

建筑企业最大的风险是安全、质量的问题。此外,还有诸如开发商的资金支付、农民工的工资、租赁设备的费用、材料供应商的预付及招标押金、保证金等方面需要协调。

对此,“中建”老板程平华看法是,建筑行业风险高这是事实,质量问题防不胜防。作为企业要从管理上防范、规避风险;但是,有些质量问题,是政府部门随意缩短工期造成的。

他举了一个曾经承建的市政工程的例子。原先需要50多天的工期,市长一来视察,要求提前到“六一”儿童节前完工。没办法只好24小时三班倒连轴转,他庆幸他的队伍还能打硬战。这个事例说明,政绩的焦虑往往是违背规律的推手,也是安全生产、质量问题的隐患!

建筑企业大多是垫资施工,这些年由于发生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件,各地政府都要求建筑企业预交农民工的保证金,再加上招投标的押金,让企业不堪重负。程平华曾参与省市建筑协会组织的调研,对100家二级以上施工企业进行调查,单是福州市2010年度就交纳了押金、保证金27亿多元。而且存在着多头交纳的现象。比如,建筑企业进入福州市场需要交纳,到了福州所辖的县市还需要交纳。

谈到建筑企业的苦衷,可以理解;但问起当前建筑企业最棘手的是什么时,“中马”管理者回答是“农民工的管理”!

作为农民出身的草根企业,几经蜕变为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中马”公司去年产值达到了42亿元,亦被连江县授予“亿元纳税大户”称号予以表彰。但是,资本的力量在于责任的担当,依然大量招用农民工,对待他们,要从工资发放、社会保障、学习培训等予以关心,作为与劳务分包单位合作的基本条件。不错,这些年人力成本在增加,农民工维权意识在增强,再加上农民身上固有的散漫等缺点,以及一些劳务分包单位诚信等问题,如果以此作为农民工难管的理由,这让我倒吸了一口气!

是农民工变了,还是农民企业家变了?

 

品牌还能扛多久

 

连江县能够获得“建筑之乡”称号,固然与历史传统、产业基础有关,更与县委、县政府的倡导和扶持分不开。笔者在采访中想,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之乡”这个品牌还能扛多久?

“中建”老板程平华见证了“建筑之乡”的历史。他在建筑施工企业打拼了30多年,从水电安装工做起,用他的话说是“从奴隶到将军”,他业务熟悉,人脉资源丰富,是连江建筑行业的大哥大,颇具声望,不仅出任连江县建筑协会的会长,而且还是连江县的政协委员。

在担任东岱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时,程平华的目光就不是局限在一个乡镇、一个公司上,而是放眼业界、胸怀全省。2003年,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企业活力。2005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以上,成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福建省政府抓住这个契机,扶持我省建筑业进一步发展壮大,2006年5月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建筑业的若干意见》,标志着福建省建筑业进入提升发展新阶段。程平华感到机遇来了,在连江县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扶持连江县建筑业发展壮大的若干建议》提案,得到了连江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8年1月2日,连江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中共连江县委、连江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建筑业的若干意见》,通过对建筑企业在融资、税收、人才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提高建筑企业家政治待遇,对建筑企业晋升资质等级、创建优质工程给予物质奖励等举措,积极支持建筑业发展,提升“建筑之乡”品牌,推动建筑业提升竞争力和持续发展。

福建省建设厅当年还全文转发了连江县的意见,并要求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积极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视支持,努力推动建筑业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这份文件对于连江建筑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2008年,连江建筑业产值只有40.8亿元,到了2012年,达到了107.52亿元,同比增长28.56%,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2.2亿元,占全县社会总产值12%。连江县住建局也因此荣获“十一五”期间建筑行业发展先进集体。

在采访中,我深切地感到,出台一份文件并不困难,落实文件中的优惠政策,在时过境迁的情况下,能不能说到做到并不容易。这关系到政府的诚信,也关系到品牌的维护与发展。

在文件中,明确了实施回归工程。“对建筑企业外出经营回本县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县财政按企业回本县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县本级财政收入的30%予以经济激励”。

单是这一项政策,“中马”、“中建”等6家建筑企业从2008年起,三年创外出建筑业回本县缴纳企业所得税合计3713万元。为此,连江县住建局提请县委、县政府对做出贡献的建筑企业进行表彰,兑现了三年的奖励。

为了更好地营造环境,做好服务工作,县住建局每个季度都要召集建筑企业的老总开一次建筑业经济形势和工程安全、质量分析会,及时通报情况、当面回应诉求、适时解决困难。

在成绩面前,县住建局看到了严峻的形势、潜在的问题。徐祚和科长不无忧虑地概括道:建筑业产值很大,利润很低;责任很大,效益很低;发展空间很大,前途不容乐观。

时序更迭,建筑业在连江县已经摆不上位置,更谈不上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进而也影响了“建筑之乡”的品牌。

作为行业主管职能部门,还是基于“打铁需要自身硬”。企业发展不平衡,目前全县只有两家一级资质企业,尚无特级企业,竞争力不强,资源有待整合;经营机制落后,说是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其经营机制尚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还存在着“以包代管”的现象;人才匮乏,大部分企业安于现状,不图长远,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上舍不得投入,人才建设跟不上现代企业发展需要,尤其缺乏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为进一步发挥“建筑之乡”的品牌优势,加快建筑企业改革和发展,连江县住建局在“十二五”期间从以下几方面扶持做大做强。概括地说,政策扶持、创新管理,营造环境,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横向拓宽产业领域,纵向延伸产业链,实现由“建筑业”向“建筑产业”的转变;二是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推进企业规模扩张和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从“承包经营”到“现代化建筑企业”的转变;三是实施大市场战略,通过市场拓展,培养建筑企业家,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包工头”向“企业家”的转变,把企业做强、把产业做大、把品牌做精。

 

比一比才知道

 

俗话说,建筑是“万岁之业”。“建筑之乡”大都有历史由来。但是,市场经济讲的是优胜劣汰,不创新,传统优势产业也会萎缩。

我省有8个“建筑之乡”:上杭、惠安、永泰、福清、闽清、龙海、连江、平潭。全国有多少个?业界人士一时也语焉不详。当年连江被评上时,是全国47个“建筑之乡”之一。那么,全国其他“建筑之乡”情形又如何呢?

程平华说那一年(2005年或2006年),全国“建筑之乡”联谊会在浙江省东阳市举行。程平华与连江县建设局领导一起与会。建设局局长当时还作为福建省“建筑之乡”的代表上台发言。东阳市是1994年被浙江省政府命名为“建筑之乡”的,当年产值是50多个亿还是60多个亿,程平华记不太清了,而连江当年只有十几个亿。这让他很是感慨!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当连江县突破百亿元大关时,东阳市是多少呢?笔者通过东阳老乡了解到,2012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480亿元,连续第四年位列全国县级市首位。

1480亿元是个什么概念?福州全市2012年建筑业总产值是1442亿元。总产值能够说明问题,却未必能够反映全面情况。

东阳市建筑企业在省外实现的建筑业产值已占总产值的70%以上。东阳市2011年有33家(次)企业顺利通过资质升级或增项考核,是浙江省年升级数量最多的县市之一。到2012年底,全市有特级资质总承包企业4家,一级52家,二级50家;一级建造师2157人,二级建造师2220人;近几年,东阳市建筑企业创造了百余项优质样板工程,获得了31项鲁班奖。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继续保持稳定,一次性竣工验收合格率99%,建筑施工安全保持了零死亡。

东阳市从省级“建筑之乡”2011年升格为“中国建筑之乡”,看来是实至名归。

一比才知道。知道差距有多大,更要知道差在什么地方。那么,东阳市成功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启示一:一业为主、多元经营,不断延伸产业链,以施工主业为中心,向路桥、地铁、科研设计、建筑材料等相关领域和行业延伸,组建起集规划、设计、施工于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式总承包企业。启示二:积极拓展市场,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建立了年产值超5亿元的施工基地,又开辟了30多个年产值超亿元的新基地。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西部、东北等新的领域,有些企业已经开始涉足海外市场,跨出了国门。启示三:东阳市建筑行业以人才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经营方式转变、积极探索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力量等来助推企业转型。行业内部实施组团作战,以集群优势开拓市场,建筑行业管理局和各建筑企业互相沟通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在人力或资质不够的情况下共同承接业务,共享成果。

至此,我明白了连江县住建局为何远虑。自己与自己相比,这些年有较大进步;但与先进县市相比,且不说东阳市,即便同为我省“建筑之乡”的惠安、上杭、永泰等县相比,差距也是明显的。多么可贵的忧患意识!要想不断提高“建筑之乡”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连江县建筑业确实任重而道远。

本文原载于《走进连江》;图片来源于连江新闻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