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3 23:3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李治莹



高山上的“菜篮子”

——澄源发展高山蔬菜扶贫解困纪实

 

李治莹

 

 

千米海拔的澄源乡立于鹫峰山脉与武夷山脉的交接点,全乡平均海拔890米,高高在上。其中香炉尖海拔1598米,是政和县第一高峰,自古享有闽浙边界第一山之称。倘若驾一直升飞机航拍政和全境,澄源乡就是山峰,县城只能屈为谷底。

地处闽浙两省四县结合部的澄源乡,36万多亩的林地面积,84%的森林覆盖率,让澄源乡猎猎飘扬着碧绿的生态之旗。自古以农业为上的政和,瓜瓜菜菜一年四季丰盛着家家户户。然而,有着“绿色金库”之誉的澄源乡,青菜之青、绿叶之绿、菜肴之甜,口碑更高。于是,如何适时打造含金量更丰足的“菜篮子”,就成了县农业局和澄源乡的一张蓝图。于是,一方面往外聘请植瓜种菜的能人贤士;另一方面,扯大嗓门让有志于回乡发展的乡亲落叶归根。而远在天南海北务工的澄源乡亲不乏种植方面的高人,编织澄源高山“菜篮子”,都是行家里手。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而今的澄源乡举目遥望,片片翠绿之原,丘丘瓜果飘香。框框篓篓的茭白、花菜、芹菜、西红杮,早晨滴滴露珠摆田间,傍晚丝丝山风排地头,别样的风景处处挂起。一车又一车鲜嫩嫩的各色蔬菜,从千米高山一路呼啸,远去了浙江、广东,以至上海、江苏……端上了千家万户高高低低的餐桌。

由此,各种称号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风起云涌,山村深处的贫困户也因此脱贫解困、致富有望。政和县委、县政府要求全县同一个声音讲好政和故事,澄源乡的故事就从高山蔬菜讲起。

 

高山旗帜

 

巨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许云忠,在发展高山蔬菜、为乡亲脱贫解困上,是远近闻名的能人。土生土长在澄源的许云忠,明白自己的家乡,因为山高峰远,似乎总是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盛夏之时,这里凉风长吹,朗月清风让人惬意;数九寒冬,澄源要么不冷,冷起来毫不留情,零下14摄氏度的记录并非绝无仅有。上苍还特别眷顾,澄源似乎不曾干旱过。但凡三五天之后,总会有一场雨,来雨不猛,却足以浇地。加之昼夜温差的悬殊,气候条件就十分独特,适宜种植夏秋两季的高标准时令蔬菜。种出来的茭白、四季豆等等,其清甜可口,为八方叫好。于是,21岁就云游天下,失败与成功共生并存的许云忠,收住了脚步,回到了家乡,擎起了一面“巨峰”之旗。这面旗帜从2007年飘到了2017年,十年间菜越种越多,旗帜越飘越高。种植基地从十年前的数十亩,到十年后的1700亩;合作社社员从当初的十几人到今日的数百人。一支高山上的种植大军,战天斗地,凯歌声声。从少年起始以砍柴取暖、种地果腹的许云忠,因为种菜,成了澄源乡里乡外的能人。

许云忠在合作社举旗竖帜之初,就心系村里村外的贫困户,矢志要让贫穷的乡亲,能在自己家门口摘下贫困帽。他永远忘不了自己儿时的贫苦、少年时的饥饿和青年时的彷徨。在许云忠的记忆中,自己在15岁之前,压根儿没穿过鞋子,放牛、下地、砍柴都光着脚。最难堪的是没裤子穿,孩提时可以光着屁股。长大些了,知耻知羞了,穿不上裤子只能不出门。铭心刻骨的贫穷,让许云忠既不允许自己继续吃苦遭罪,也不忍心让乡亲们再走穷途苦路。让父老乡亲在高山蔬菜的种植上共同致富,是许云忠心底深处的期盼。在帮扶贫困户脱贫的崎岖路上,为县里分忧、为乡镇解愁的许云忠,使出浑身解数,要让自己的农产品合作社,成为贫困户脱贫的坚强堡垒。

在许云忠的村子里,有一家农户,户主因为早年患肠胃病,小病拖成大病,病重了又没钱就医,只是去山上采采草药,吃对路了,好上一阵;吃不对头了,又让自己遭罪。原本就穷家贫舍,又摊上这毛病,成了那山村里的贫困户。打自许云忠敲响巨峰合作社的锣鼓后,这家贫困户云开日出,夫妻双双聚集在巨峰旗下进社入股,月收入大几千元。不仅有钱就医看病,还建起四层半小楼。又一家吴姓的贫困户,原本就穷家穷底,责任田里连年欠收,年年岁岁地亏空下来,连价低质差的肥料都买不起,土地瘦了,也就更打不出粮食。又四个孩子绕膝,小的张开口要吃的喝的,大的进了学堂叫着喊着要学费。入学的孩子多了,学费就拿不出来,于是挂账欠着。被乡里村里列上贫困户名册后没几年,适逢许云忠种起了高山蔬菜,于是,老吴左手茭白、右手吊瓜,在合作社里风风火火。小小一年后就挣上了一笔钱,把东南西北的陈年老账都笔笔勾销了。有家贫困户,因为妻子患上脑瘤导致残疾,无论田里或山上的活都自己一个人扛着,回到家里还得照顾挪不开步的妻子,苦日子就这么撑着熬着,好心的乡亲们纷纷伸出援手凑钱,让他把病妻送上医院手术。不久,高中毕业的儿子考上福建中医药大学,也靠着乡亲们帮衬凑了学费。欠钱多了,心里就发慌,正不知未来的路该如何走的关口上,许云忠合作社的春风吹进了家门。自己按月拿着薪水已经喜乐在脸上,手术后已能下地的妻子也能帮着采摘辣椒、看守瓜园,月收入也是千儿八百的搁家里。再加上自家茶山和水田里的收入,日子如同倒吃的甘蔗节节甜了……许云忠不仅把本村窝在穷家穷屋里的叔伯婶嫂请进合作社,还让上洋、黄岭、前村等乡村的贫困户加盟。要么以土地入股,要么按天按月计酬,年底还能分红。让贫困户在工资倾斜、土地租金、盈利分红三重叠加收入。想方设法让乡亲们早一天脱贫、早一年致富。

通过土地流转后的巨峰合作社,以高山反季节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为主,广种茭白、芹菜、胡萝卜、四季豆等时令蔬菜,以合理的价格精准对接市场。各色蔬菜远销福州、泉州、厦门以至省外等各大批发市场。因为巨峰的蔬菜产自千米高山,无论拉到哪个市场,都广受欢迎、供不应求,因此产值也岁岁看好,逐年提升。

笑看今日广野,移植芹菜苗的、收获莴笋的、搭建瓜果棚的乡亲,都集拢在许云忠合作社的旗帜下,一步一脚印地走高山种植之道,走致富奔小康之路。

许云忠的巨峰合作社,成了边远山村脱贫解困的一面旗帜!

 

阳光总在风雨后

 

在澄源乡竖起“天汇源种植合作社”牌匾的,是在外闯荡三十多年后回乡创业的宋建德,放眼展望四百多亩的吊瓜、数十亩的四季豆、二十多亩的猕猴桃树……伫立在这希望的高山田野上,少年时历历在目的苦日子,青年时期饱受外面世界的风侵雨淋,回乡创业的屡屡失败……宋建德真想面对着这希望的田野大吼一声:希望的田野必有希望!

澄源乡立于高山之上,宋建德祖辈赖以生存的前山村更高,打小就在那座山高水冷的山村里赤脚光腚、饱一餐饿两顿地摸爬滚打。稍稍懂事了,就特别明白自己家穷,田地一旦收得少,家里老小就得挨饿。糟糕的是,自己屁股后面牵拖着六个弟妹,常常哭着喊着向他这个老大要吃的。饿得难受了,就哭成一堆。在田地里刨食的父母起早摸黑,也太不容易。孱弱的母亲还患了肺结核的老病号。记得12岁那年,从未有过鞋子的小建德苦心出大力地为姨父砍柴火,一砍就是三整天,姨父见他下了力气,就给了一双旧解放鞋,这鞋不到过年过节不穿。又一次,饿得发慌的小建德到一二十里地的上洋村,帮姑姑砍了几天柴,心疼侄儿的姑姑,在他饭碗里藏了几片肉,那个肉香呀,让小建德记了一辈子。14岁那年,只上到四年级的小建德死活不再上学了,跟着村里人到建瓯帮人家挖穴种毛竹。足足挖了两个月的毛竹穴,只挣了口饭吃,兜里没剩一文钱。转身又到溪流里挖沙,到工地搬石头,为菇农砍杂木种香菇……20岁那年,向村里人借了200元做路费进军省城,租了一辆人力三轮车,帮食杂店拉啤酒仍然挣不到几个子儿。又横下心到建筑工地学水电技术,几年后学有所成,瞅着一个机会就转向消防业。每每夜幕遮盖了城市,宋建德就东南西北地更换下水管道。直到2015年,手头有了一笔积蓄的宋建德以充足的底气回了村,向乡里村里流转了百亩田地。当年种下毛芋,始料未及的是被兜售芋种的奸商坑了,坏种长不出芋头,净亏了15万。2016年改种百亩水稻,真是命运太不眷顾,即将收成了,一场病虫害,让成片成片的稻田绝收,剩下的十几万积蓄又没了。宋建德觉得自己太背了。但总在风里雨里的宋建德坚信:人生走到了低谷,天天向上的日子就要到来,高山上一定能出菜篮子。果然,2017年时来运转,单就吊瓜一项,就要收获万斤之上,还有四季豆也是丰收在望。山岭上的猕猴桃树也长势良好,第三年一定能挂果满枝头。

挨过饥饿、吃过大苦的宋建德,天然地内心慈善,无论是栽芋头种水稻,抑或是培育吊瓜,所雇请的帮工大多是贫困在家的村民,也无论成功与失败,亏本还是挣钱,雇工的工钱分文不少。有一位因家贫娶不上媳妇,只得收留了一个外来女做伴,但了无生机的家境还是没能改变成色,于是就破罐破摔游手好闲。宋建德生抓硬拽地把他强摁在田地里,在地里一天就给一天的工钱,慢慢地成了宋建德的好帮手,也就从此脱贫了。又一位因为长年酗酒导致酒精中毒的村民,既无力外出务工也不下地农活。宋建德设法让他回归田园,戒酒干活挣工资。再有一位孩子小,老婆又年轻轻的患上风湿病,成了药罐子,原本不穷的岁月穷了。宋建德看得明白,像这样的乡亲,得及时帮扶他。于是,适时让他加入种植合作社,月月给工资,项目挣钱了,年底还给分红……

宋建德的种植合作社,要在种植业上挖金掘银、登高行远。昂立在高山上,任凭那风吹雨打,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

 

村支书的情怀

 

乡党委宋启明书记曾说香溪村的村支书许庆荣是个能人,为了让村里的留守老人在种植业上发挥余热、有一份收入,虽然孤独却不再寂寞。许庆荣想了不少主意。无论种植烟草、培育吊瓜,还是各色高山上未曾种过的蔬菜,许庆荣大多自己先尝试种植,成功后再培育起一大批苗,分发给全村乡亲。后来,许庆荣看到喜好湿润气候、耐寒性强的吊瓜适宜高山种植,且不愁销路,是个脱贫解困的好路子。为了让村里的贫困户和留守老人都能种上吊瓜,他腾出了自己所有能种植的地块,让他们广植吊瓜。自己则到外村外乡找地,把荒田废地都流转集拢到自己的发展蓝图里。

等到家家都立起瓜棚了,许庆荣又骑着摩托车走进家家户户讲科学种植。晚上进村头村尾、东家长西家短地游说,白天则在瓜地里手把手教种植、帮搭棚。特别是村里的留守老人和贫困户,个个自然村,村村不拉下;户户走家访,一个不能少。有一位78岁的老人,老伴过世了,膝下两个儿子,大儿子外出打工远走了,小儿子被外乡人招赘去做了上门女婿。原本并不孤寡的老人孤独了,留守着山村深处一座老屋。一天,许庆荣登门了,说种吊瓜不太费劲又能挣钱。不久,在许庆荣手把手之下,四亩地的吊瓜种上了,瓜棚搭起来了。当年亩收4000元,四亩吊瓜一万六,小小一年,老人就脱贫了。在香溪村,如此脱贫,又如此解困解寂寞的留守老人,何止这一位?作为村支书的许庆荣抓住吊瓜这一项,让整个香溪村消除了贫困,摘帽了。

深秋时节,香溪村的吊瓜都到了成熟期,丰收的景致,美了整个香溪村。吊瓜成熟了,得请乡亲们收起来,去果壳取瓜子,交给浙江的厂商,制作出有别于普通瓜子的吊瓜瓜子。田地里的四季豆和各色蔬菜,该收的收、该卖的卖。村支书是一村之主,也是家家之主,要办的事还真多。操心瓜瓜果果的事小,惦挂乡里乡亲的事大,哪家困难多,哪家收入少,都搁在心里头。

原本能早早致富,或许多年前就能起新楼、盖华厝的许庆荣,因为当了村支书,新楼华厝还不见踪影。自己姐姐一家原本就是贫困户,完全可以得到政府的扶助,就因为自己当上了村支书,硬把姐姐姐夫从贫困户队伍中拽出来……为了见见这位很有故事的村支书,我便一路寻觅他的踪影。九月之末,秋风挂在每一棵树上,或每一丛竹林,更摇曳着每一棚山凹里的吊瓜。山连着山、岭叠着岭的香溪村,山路弯弯,引路的乡干部范敏驾着车忽儿弯入山间,忽儿又弯向天边,似乎弯出了一长串悦耳的山乡音符。在一处小小自然村中,正在收获着吊瓜子的许庆荣,见有远方来客,抹抹头上的汗珠,抖抖衣袖上的水滴。手握手后,又以一脸的淳朴,在农家板凳上面对面唠嗑,一杯山茶引出了许庆荣一串串山里山外的步履和脚印……

许庆荣与所有山里人都一样,自小钻山林,浑身树叶;滚田塍,一身泥巴。说一样,也不一样,因为他九岁那年,父亲就赴了黄泉不回家了。在七个兄弟姐妹中位居老六的许庆荣,上有大下有小,天天在夹缝里求生存,日子过得特别艰涩。当年的乡村小学离家有几里地,小庆荣上了一年学,看看家里除了吃的少,就是人口多、事多。于是,书念不成了,就舞着牛鞭帮村里人放牛。两年的放牛生涯之后,就跟随大哥到政和的深山里伐木。在山林里一转就是几年,转到20岁,许庆荣已成了大小伙子了,能把持油锯伐木了。那年月,森林是山中之宝,无证无照,一根都不能动。没锯多久,原本就惜草惜木的许庆荣金盆洗手,返回澄源乡种香菇,边种边收,成批成批地送下山,让经销商销往东南西北。在香菇行业上风风雨雨七八年之后,求变求新的许庆荣,又想去厦门特区一试身手。于是许庆荣在集美大桥不远处租了两亩地,以大白菜为主打品种,当年就喜获丰收。起始自己把菜运到市场叫卖,由于菜美价廉,十分抢手。卖出名气后,菜贩们找到许庆荣的菜地,有多少要多少。在那特别开心的日子里,一天挣上千元,一年净收入总在十几万之上。然而,好景不长,在笑声中种菜的岁月,因为菜地被征用而终结。无论怎样地远行百里千里,根必在故乡。再次返回澄源后即向山里要财富,把板栗茶叶收上来,再卖出去,既为自己也为乡亲。性本善、有智慧,又情系乡亲的许庆荣,被乡亲们推举为村主任。特别能担当的许庆荣发动乡亲们种烟草,烟基路和多条村道因此从无到有,有好几家贫困户也脱贫了。能带领乡亲们发展种植业、一步步朝前走的许庆荣,走上了村支书的岗位。

在消费者日益青睐高山“菜篮子”的当下,许庆荣在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里,立志让香溪村真正地“香”起来,让山上山下、田间地头、屋前屋后都翠绿起来,让脱贫后的家家户户朝着小康路上一步步走,走出甜美的日子、崭新的岁月。

 

前景无限的高山“菜篮子”

 

倘要讲好澄源故事,就从“菜篮子”讲起,让这翠绿的故事传扬在乡里乡外……澄源乡的宋书记如是说。在这大千世界,可以上餐桌的各种瓜果蔬菜千千万万种,澄源乡要从中遴选适宜在高山种植的瓜瓜菜菜种起来、销出去,力求让二十多个行政村成为二十多个“菜篮子”,再整合成271平方公里澄源乡这个“大菜篮”。要想把“菜篮子”做大做强,只有科学种植才会有长足的发展。比如异军突起的吊瓜,这个原本风行在山东、浙江、安徽等地的产业,不仅仅只是取其瓜子,还有其根、果皮等都是重要的中药材。倘若能植入科学技术,其附加值将更高。但今日澄源的果农们只取其子,却把根、藤、叶,特别是厚实的瓜皮等等所有,一桶又一桶、一篮再一篮地丢弃于荒野,着实可惜!但从另一面又表明,澄源“菜篮子”的发展潜力还很强很深、发展之路还很远很远!前景无限的金光大道就在脚下、更在明天!

高山上的瓜果蔬菜香哇!高山上的“菜篮子”大哇!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政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