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4 00:1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李治莹



俯首甘为孺子牛

——长汀县乡镇医改纪实

 

李治莹

 

 

2009年,中央下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长汀县上下以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当做座右铭,俯下身心把新医改做到基层,覆盖乡村,在“农民得实惠、卫生得发展、社会促和谐”上竖起了一面旗帜。

 

回望“一地灰尘”

 

当千家万户高高挂起新医改新年历之时,在那缺医少药的“老皇历”上,抖落的,是含血带泪的“一地灰尘”……

为闽粤赣三省古道枢纽和边陲要冲的汀州,多是山高路远的山里乡村。一年又一年的水土流失,举目山乡“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让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头顶大日头,脚踩砂孤头,三餐番薯头”。山里山外的乡亲,穷久了,苦够了,又无奈于缺医少药,几乎世世代代沿着“小病不治,大病等死”的苦难之路以至不归路上踉跄行走……

有个初为人妻的村姑,不幸产后大出血。夜半三更,又山路崎岖,数十里之外的大夫,千声万句唤不来,结果惨死在山旮旯里。一位产妇在山高路远的家中,因胎盘取不出流血不止,也在家人的哭天嚎地中停止了呼吸。一位年仅30多岁的青壮年,因为用石块磨锄头不慎伤手,导致“破伤风”,直至生命终结,他都未能明白“破伤风”为何物。有个因脑膜炎发高烧的青年农民,因为所处的小村落山重水复,医不在身边,药没在手上,未能及时退烧而病入膏肓,导致终身精神障碍,就缺那么一剂退烧针,原本身强力壮的“后生子”,成了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残疾人。

在汀州,繁星点点一般的山村,遍布在东南西北、山角溪边。在公共卫生服务稀缺的年月里,死于缺医、残于少药的惨痛之事,年年有、月月有甚至于天天有;一宗宗山里乡亲没齿不能忘、难以在记忆中抹去的悲哀,如噩梦一般缭绕在山村。

农村人的生命天生这般脆弱?!真的如此“命苦命贱”?!

叩天又问地!

 

天翻地覆慨而慷

 

历经了几十年经济建设后的今天,农村不应再穷,农民更不能再苦,理应当“向深化改革要红利”,分享国家富强的成果,从重视生命质量的高度,提高农村人的健康水平。福建的西大门长汀,就如何为农民去病除灾这一重大民生议题上,反复推敲、几番斟酌,让政策倾斜,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主线实行乡镇医改。迅速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和多项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在全县18个乡镇、298个村(居)委会中全面铺开。率先实现“一站式”人性化服务,率先开通“120”急救生命通道等10项“率先”、10项“创新”。由此,88个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组建起来了;以村为单位的服务范围划分出来了;广泛建立起了村民健康档案;81个公共卫生服务团队、数百名医护人员由各卫生院长带队进村入户了;大批医师下乡支医带教了;农村群众的“家庭医生”从无到有,农民的健康“守门人”悄然出现了;送医送药、服务上门的“新鲜事”不再新鲜了;曾经在人民群众心目中亲和洁净的“白大褂”,又风采靓丽地出现在乡村田野、农舍陋屋了。

针对乡村医生老化、外出打工等多种原因,形成医疗卫生“空白村”问题,长汀迅速在全县有条件设置卫生所的“空白村”,建起标准化卫生所。对暂无条件设所的乡村,实行四大创新管理方式:一是设立中心村卫生所,辐射邻近若干空白村;二是跨村兼职,鼓励乡医到“空白村”兼任乡村医生;三是定期巡诊,对卫生所“空白村”,由卫生院派驻包村医生团队定期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四是村医乡用,提高人才利用率,稳定村医队伍。重大公共卫生由卫生院唱主角,村卫生所积极配合。县卫生部门还行文明确要求村卫生所,建立起配备齐全80种常用基本药物专柜,实行零差率销售,直接惠及广大村民。

为不折不扣地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成功谱就医改凯歌,各卫生院以一心为百姓的情怀,纷纷制订出医改为民的实施细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事事可圈可点:濯田在医改中,医护人员真情实意地喊出“病人是亲人,人民是父母”的心声,无论何时何地,遵循“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宗旨,把医德医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已建立起3万多份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大同卫生院,把妇幼保健工作放在首位,以“地毯式”的认真态度挨家逐户地进行妇幼健康排查。对医护人员严要求,就连病历书写质量这个“小事”,都列上了医改议事日程。新桥卫生院在建立村民健康档案中,筛查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患者3000余人,迅速组建起全科医生服务团,在重点人群中深入到家家户户巡诊。还另地设立精神病防治院,走“小综合、大专科”的发展路子。同时把村村寨寨的重慢性病患者的治疗及妇幼的保健、疾病的防控全管起来。就是小小一张“儿童预防接种通知单”,医护人员都亲手送至孩童家中,还隔三岔五地电话跟踪服务。河田有位72岁的老人,10多年前就一直头晕,但不知为何头晕。镇卫生院组织医生下村筛查时发现这位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就为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为患者排列出治疗时间表。

长汀、上杭、武平三县交界的宣成乡卫生院在医改中,打出“特色强院”的旗帜。在医护人员队伍中下重力,整合各村医疗资源,把原先散落在各村的医护人员,拢集到卫生院集体上班。在卫生院的门诊办公室里,乡村医生们时而接待前来看病的乡亲,时而通过电话了解哪个村庄、哪位乡亲头疼脑热,谁谁谁的慢性病药用尽了……就像那电话总机班的接线员,忙碌得停不住、闲不了,这就是“村医乡用”的一道新风景。30多个医生护士虽合署办公,但全乡的公共卫生又责任到人。8个行政村,26个自然村,都有指定医护人员分片包干,巡回出诊。从医30多载、已过花甲之年的范医生,包村3个,方圆十几公里,要服务400多户人家。有位75岁因脑梗造成下肢瘫痪的患者,范医生已300多次登门入户为其服务。他在镇卫生院坐诊时,曾有一天接诊40多位病人的纪录。妇产科医生张胜,每逢墟天集市坐诊卫生院,一天就诊的妇幼患者总在二三十例,而平日里则下村巡诊。医护们时时为百姓的健康撑起了保护伞,事事都管,一管到底,管出了村民的健康。

铁长、庵杰、羊牯等偏远乡镇也都实行“村医乡用”,还在每个村聘用公共卫生服务协管员,让挂钩的片管医生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不无夸张地说,而今村民们就是一声咳嗽,都牵动着医生们的神经。让农村患者觉得自己的命“值钱”了,健康长寿已不再是都市人的专利了。濯田卫生院一位正在接受输液治疗的64岁患者,动情地说:过去感冒发烧肚子痛,都是山前路边拔点草药,煎出汤汁,喝好了命好运气好,喝不好就听天由命。而今卫生院门诊医生笑脸相迎,输液室宽敞整洁,半点不比城里大医院差。又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撑腰壮胆,再不必舍近求远看病治病,现如今我们农民连治病都赶上好年景了。正进行体检的村民魏阿婆,说过去不知体检是做什么用的,而今村里130多个老头老太,也“娇贵”得动不动就查病治病,没病就防病强身,且还足不出村……

各卫生院还先后建立了残疾人康复站,对中风、脑瘫等患者一律收住治疗。为满足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残疾人的医疗保健需求,已具备条件的卫生院大力拓展康复医疗市场,卫生院提供24小时医疗、健身、生活护理和休闲娱乐等方方面面的服务。让农村弱势群体,真正享受到新医改的雨露阳光。

各卫生院都把百姓的“小毛病”,当成民生的大问题看待。原来门可罗雀的乡镇卫生院,而今已是门庭若市。

各地卫生院都在扩建用房、完善设施,特别是在充实医疗设备方面下功夫。如今崭新的楼房、齐全的科室、优质的服务,是各乡镇卫生院在视觉上给人们带来的全新印象。新桥、河田、濯田、馆前等卫生院,全是新建的门诊楼或住院部,18个乡镇社区卫生院,用房面积已扩张至5万多平方米,比医改前增长了60.24%,这个百分比还在不断刷新。各卫生院配备起以往只在大医院才有的一些先进医疗设备。

在人员编制上,县里给予政策倾斜,大批医科类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各卫生院。各卫生院也各尽所能增强医疗力量,不但实行竞聘上岗,还在医疗队伍中实行返聘和到医科院校中委培、招聘。在医改中,长汀着力提高在岗乡村医生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特别是如何规范行医等方方面面进行强化培训,每年举办多期乡村医生培训班。并热情鼓励和支持乡村医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一批又一批的乡村医生因此取得各级各类医科专业学历证书。

“既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吃到草”。县里为418名村医办理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乡镇卫生院职工工资比医改前增长了76%。乡镇医改追求的就是要让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激励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这三方面,在医改中走向良性互动。

在新医改中,“新农合”功不可没,随着农村医疗全覆盖,补偿比例再次倾向农村,规定将乡镇卫生院住院补偿提高到90%,特殊门诊补偿100%。仅住院一项,就为全县农民节约了700多万元。成功的乡镇医改,让40多万长汀农民踊跃参合,参合率高达99.7%。单是住院患者就有一半多从县以上医院,流向乡镇卫生院。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重病才到大医院,成了当今农村又一大新鲜事。有位不久前突发脑梗的患者,患病时到市里大医院就诊,一个月花去3万元,转回自己家乡卫生院,“新农合”给报销90%,基本不花钱了。边远的涂坊镇扁岭村有位年仅21岁的女青年,在涂坊卫生院实施股骨骨折钢板取出手术。2610元的费用,“新农合”报销了2262元,自费部分仅348元。倘若到县级医院手术,各种费用得掏出半个“万”,那就是地里一年的收入哇!患者家长说:在卫生院看病治病,咱农民也享受到国家干部的待遇……

世世代代只知道“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史无前例地被整个社会“高看一等”,真切地感受到“生命诚可贵,保健价更高”,日子光鲜起来了。

 

山乡“孺子牛”

 

新医改让原本寂寞的山乡村野,嘹亮地唱响了“白求恩之歌”……濯田镇刘坑村已从医30多年的村医刘永兴,医术医德在村中口口相传。医改中更加抖擞精神,承担起刘坑、寨头、同睦3个村3000多村民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他把手机号码广而告知,东叫东去,西令西行。“扛起锄头下田,放下锄头看病”,这就是刘永兴日复一日的生活状态。有一天,只有一户人家的补楼江自然村,一家四口被感冒所困,正在午饭的刘永兴得知,放下饭碗就骑摩托飞车而去。一天,刘永兴耳闻有位老人说到镇卫生院拿几片降压药,来回一折腾,小头晕弄成了大头晕……刘永兴就暗暗把3个村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一一记录在案,定期按量把降压药送上门。为了乡亲们的健康,老刘常常因为给患者送一盒价值5元的药,摩托车油费却耗去了近10元。然而老刘无怨无悔,觉得乡亲健康了,自己的作用就无价。除了为村民们诊病治病,老刘还承担着3个村的健康教育、妇保儿保、传染病报告、老年人体检等11项公共卫生服务。还掏家垫底为诊所添置用品,夏天给患者转上电风扇,冬日里又给患者备上电烤火器。如同刘永兴这样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村医,在汀州的东西南北竖着一片旗帜。

一个村医,已是如此“劳其筋骨”,倘是一个乡镇的卫生院院长呢,那更是“天降大任”了。“天”就是老百姓,老百姓的健康就是你卫生院长的“大任”。当了近20年宣成卫生院院长的张养元,是早年从部队转业的营部卫生员。他当院长时,卫生院的房子是破旧的,医疗设备是落后的,职工是穷困的。穷则思变,张养元拿出一个转业军人的志气,从无到有地立起了门诊大楼,开设了手术室、妇产科、儿科等科室;紧随其后,又立起住院大楼。小小10年的奋发图强,张养元一步一台阶把贫困落后的宣成卫生院,发展成一家集医院、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卫生院。医疗覆盖面不仅宣成的家家户户,还延伸到上杭、武平周边县多个乡村。在宣成,只要有村民的山峰山岭,张养元都爬过;只要有人住的农舍茅屋,张养元都访问过。因为张养元认定:当好农村群众的“家庭医生”,是医护人员的天职,也是乡镇卫生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有一个冬日的雨天,为了一个刚出生3天的婴儿免费喂食糖丸、强化免疫,张养元趟水越山来到这新生儿家中,感动了这个家,感动了整个村。为了让乡亲们少花钱、治好病,杜绝了药品回扣、开单提成、大处方、乱检查。张养元的“百姓放心卫生院”金字招牌,在山里山外金光闪烁。张养元连续多年被评为县、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09年又获得福建省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的殊荣。他领导下的宣成卫生院,跻身长汀先进乡镇卫生院行列。

既是市劳模又是省医德标兵的红山乡卫生院院长杨景标,在从医生涯中,总是把患者当亲人。在初春的一个夜晚,15公里外山高路远的山阳村,72岁的丘大娘心力衰竭,有生命之忧。接到电话,杨景标背起药箱,蹬上自行车,打着手电,骑一段,走一段,骑骑走走跌跌。一个积水洼,让他“人仰车翻”,一瘸一拐地来到大娘家紧急施救。他苦了一夜晚,却救活了一条命,真值!赤土村有个70多岁患有心肺病的五保户,一次犯病痰阻塞喘不上气,杨景标嘴对嘴为老人吸痰……看老人病情平稳后,又帮老人烧水做饭、端汤喂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救死扶伤,杨景标对所有病人一视同仁。江西瑞金有位村民,罹患皮肤溃烂顽疾,久治不愈,慕名求治于杨景标。经仔细检查后,对症诊治,终于痊愈。江西会昌县有位妇女,婚后4次流产,越县跨省来到洪山卫生院,老杨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只用了两个疗程,一年后这位妇女就生了一对双胞胎。

如今,长汀县涌现了众多如刘永兴、张养元、杨景标这样能为老百姓除病解痛的全科多能的“孺子牛”式的大夫。

 

没有尾声

 

长汀18个乡镇,18面医改旗帜;还有遍及乡村、甘为患者当“孺子牛”的大夫,让乡亲们看到了新医改后的新人新风尚和新希望。

乡村医疗全覆盖了,百姓的身心健康就有了保证。但长汀并没有停下医改的步伐,坚持“一切向基层倾斜”,把80%的人力、物力,用到乡镇卫生院,让乡镇卫生院,在医改中异军突起,真正成为农村医疗事业的中坚力量。同时扶持汀州福音等民营医院,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诚然,乡村医改还有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巢儿童和老人、基层医疗技术人才断层等诸多问题。长汀最大限度发挥上上下下的智慧,克服困难最大限度惠及农民。

2013年6月28日,国家就新医改再次召开会议,指出:“医改事关民生福祉,也是民心所向;医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做出新贡献……”

大中国的医改春风再度浩荡天地!

国家一而再把医改作为关注民生的重中之重,长汀上下在备受鼓舞的同时,也深切认识到医改是世界性难题,需要持续不懈地艰苦努力。农村医改不设句号、没有尾声……

本文原载于《走进长汀》;图片来源于“微长汀”,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